「烽火张垣」抗日御侮——长城抗战
烽 火 张 垣
编者按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进攻沈阳,拉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斗争。今天张垣方志向大家介绍长城抗战,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长城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进攻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从而使日本侵略军在短短的3个月内便占领了中国东北3省全境。然而日本侵略者并不以此为满足,继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闸北战事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华北广大地区。1933年元旦夜11时,日军开始向山海关进攻。爱国将领何柱国率守军奋起反击,千百年前古人留下的长城再次点燃了抗击侵略者的烽火。通过3个昼夜的激烈巷战,中国守军第1营、3营将士全部殉国,1月3日山海关失陷,拉开了日军向关内展开军事行动的序幕。
1933年2月23日,日本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主力,纠合伪军张海鹏部共10多万人,分3路进犯热河。3月4日,日本侵略者兵不血刃占领承德,驻守热河的国民党8万军队不战自溃,日军仅用7天时间便占领热河全境。
日本为了迫使国民党政府承认长城是中国和伪满边境线,达到把东三省和热河从中国版图上分割出去的目的,随即以8万人的兵力和数万伪军顺势而下,向古北口、喜峰口等长城要隘发动了军事进攻。
长城抗战
自山海关失守后,全国抗日呼声高涨,国民党政府曾多次呼吁国联制止日军南侵,而西方各国认为,只有中国有力地抵抗住了日军,才有交涉的希望。在内外压力之下,蒋介石从江西“剿共”前线北上,先后到保定、北平进行了一些部署,由何应钦指挥长城抗战。中国参与防守军队有原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及国民党中央军共25万兵力以及部分抗日义勇军,爆发了激烈而又悲壮的长城抗战。
由张家口移防至喜峰口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是原冯玉祥的国民军保留下来的一支部队,军长宋哲元,由于不属于蒋介石嫡系部队,所以装备非常落后,官兵只打造了一些大刀作为武器,但他们在抗击日军的战事中,打得最为顽强,战绩最为显赫。由于他们创造的手持大刀,夜间摸营偷袭,与敌近身肉搏的战法,杀伤了大量日军,令日军闻大刀而丧胆,由此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因此而诞生的《大刀进行曲》,成为抗战代表歌曲。
尽管中国军队在长城抗战中重创了日军,取得了初步胜利,但由于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和顽固坚持不抵抗政策,对长城抗战中的各部队横加阻挠和压制,致使参加长城抗战的各部队不得不退出防守阵地,日军最终控制了长城各军事要隘。

长城抗战
日军占领热河并控制长城各口之后,又进一步将侵略触角伸向察哈尔。1933年3月28日下午3时,日军派4架轰炸机自承德飞抵多伦上空,向城中投掷炸弹,当场炸死炸伤中国居民20多人。4时许,日军将领小柳津指挥日军精锐部队1000多人及李寿山、崔兴武等伪军2万人,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向多伦展开了进攻。中国守军赵承绶部2000多名官兵,在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仍奋起抵抗,打退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进攻。29日,日伪军进一步增派兵力加强攻势,日军的飞机、坦克猛烈地对多伦守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下午6时,日伪军终于突破了发口桥、忙泡等阵地,中国守军被迫从多伦撤退,多伦要塞沦入敌手。
5月2日,日本制定“以迫和为主,内变策动为从”的关内作战方案,想要通过扩大战火,达到“武力迫和”的目的。日军第8师团和第6师团,再次越过长城,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5月10日,中国第十七军第18师和第2师,在新开岭轮番与日军展开激战,傅作义部第59军面对日军炮火,坚守阵地,在日军精良装备的攻击之下,中国守军顽强战斗抵抗外侮,和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
就在前方将士浴血奋战之时,25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派军使至密云与日军和谈,双方停止军事行动。31日,国府代表熊斌和日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了《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22县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华北门户洞开,丧失了部分主权。
(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市志》《张家口事典》《细说张家口》《张家口军事志》《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中共张家口地方史》《察哈尔通志》《百度百科》,纪录片《大抗战—长城抗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悲壮的长城抗战》资料)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