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香港发展要有顶层设计吗,该由谁去拍板顶层设计?
文︱刘澜昌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率众局长访问香港一周,公开表示要把经济发展问题放在前面,23条立法说实话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通过”。然而,经济问题似乎是积重难返,加上既得利益藩篱固化,要有突破谈何易。
平实看:
香港发展目前处于一个低潮,GDP不但落后于过去的“四小龙”,而且也落后周边原来滞后的地区。重要的是,原来香港优势领域也一个一个被指“沦陷”。过去,香港的航运名列前三,现在被甩到第二梯队。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曾被誉为“纽伦港”,紧靠纽约、伦敦,可是如今“金融中心遗址”这种极为偏激的说法都成为城中话题。
对此,香港广大市民很着急,香港的工商界很着急,香港政府也积极“救市”,“出尽八宝”,各种的宣传铺天盖地,以至“夜缤纷”的夜市也大张旗鼓搞起来。然而,还是架不住“市场的魔力”,每天还是十几二十万的港人还是宁愿“长途跋涉”到深圳消费。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说,即使香港的夜市火起来,还是“塘水滚塘鱼”,第一消费额有限,第二也还是港人内部消费,缺乏大量外资流入。
为什么香港政府不敢做强有力的“经济逆周期”刺激动作呢?这并不是说政府还要像新冠疫情期间连续多年派发“消费券”,因为那时这一举措就有争议。笔者就是持反对立场,因为,第一,其实香港市民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合适的消费项目,香港政府一年给市民派发6000港元消费券,进行日常生活消费,只不过是政府出钱代替了市民本来就需要的开支。市场的消费额其实没有大幅增加。第二,政府的财政储备没有用在为香港增加生产力和增加改善社会公共措施上,例如,交通设施。香港无论是路面交通和地下交通都处于滞后状态,赶不上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政府如果将分散给市民的资源集中使用,投入到新的南北干道,新的地铁,实际上发生的刺激经济效能大得多。
可是,政府一时间也拿不出项目投放。于是,只能做一些“表面功夫”,给市民短期利益,也可以换来掌声。问题是,政府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赤字。当下,为什么不再派钱了,因为囊中羞涩了。不过,香港政府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幸福政府,政府还有储备,而世界上很多政府是负债政府,例如美国政府的国债已经超过34万亿美元。
据悉,当下香港政府的“经济逆周期”刺激动作不大,还因为公务员有个小算盘。香港回归前入职的公务员是可以享有长俸的,数额还不小,他们担心政府储备花完了影响他们的待遇。事实上,不少经济专家都警告,香港再不及时作出大的投入,带出香港经济新的增长点,那么香港有可能像日本那样“低迷30年”,以至不但不能保住国际都会的地位,甚至远远落后于内地城市的发展,成为二三线城市。
笔者也一直焦急,既然有“明日大屿”那样好的填海项目,为什么还不上马,还在拖拖拉拉,还要像“小脚女人”又搞什么融资委员会,慢慢喝茶商讨?上一任特首林郑月娥,一上任搞了土地大辩论,一讨论就是一年,一个星期可以整明白的事情她可以拖一年,结果她一任五年一寸土地都没有开发。不过,她还接收了董建华的团结基金的“明日大屿”。当下政府也说要继续“明日大屿”,不过缩小为“交椅洲项目”,只是现在又发愁“钱从何来?”。
其实,钱是问题吗?当然不是。“经济逆周期”,可以实行“凯恩斯主义”,这是全球经济学家的共识。而且,各国有为政府都是这样做的,香港更加可以做,因为香港政府储备还是正数,不是负数,香港政府的借贷能力很强。
可以试想一下,数千亿的填海项目一开展,可以带动香港多少行业,会是那么红火的景象。可是,总有冷风吹出,说什么“香港劳工不足”,“香港现时楼价下滑担心进一步推低楼价”。这些歪论经不起一搏,可是香港政府还是叹慢板。
笔者相信,这又涉及了许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但是,香港政府如果下决心,工作也是做得通的。“明日大屿”填海,首先可以使严重缺地的困局解放,同时大屿山通过海底隧道与港岛连接,使香港三大块港岛,九龙和大屿山形成畅通的大环形,“大香港”便呼之欲出。那么,香港还愁没有新的强大的发展动力吗?
可是,就是行动迟缓。笔者由此想到,香港回归以来一直缺乏发展的“顶层设计”的大问题。笔者认为,香港发展的“顶层设计”不能由香港单独完成。回归前,香港的“顶层设计”是由伦敦殖民地部去做的。回归后,特区政府负起主体责任。可是,香港公务员缺乏宏观思维,再加上种种既得利益的阻拦,是难以独立完成。事实上,香港特区回归26年,也一直没有远景规划。香港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必须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助力,这都是中央高瞻远瞩定下的要求。笔者相信,勾画“新东方之珠”未来发展的顶层蓝图,新成立的中央港澳办责无旁贷。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