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服饰篇(一)
中国礼仪文化
服饰篇(一)
中国自古被称作礼仪之邦,也被称为华夏之国,而“华夏”一词源于《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中更是这样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古代服饰从文明之初萌芽,到先秦时代形成,秦汉时代成熟,再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后经宋元时期融合、渗透,最后再到明清时期的完备。历经各朝代,各民族间不断吸纳融合,礼法互渗,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服饰文化,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衣冠古国”的美誉。
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表示尊重与友好,达到交往的和谐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中国就建立了一套系统完备的服饰礼仪规范,为中国传统服饰礼仪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服饰的礼仪文化
服饰就是人们的衣着穿戴,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征,又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体态与衣着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所以,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像名片一样,在无声中向他人展示着自我。通过服饰这一载体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明,提高审美情趣,并按照服饰礼仪要求着装,体现个人的良好形象和优雅气质。
垂衣裳而天下治
据《周易》《系辞下》中介绍:“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意思是黄帝、尧、舜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定衣服之制而示天下礼仪,故衣裳制作取象乾坤。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也是一个民族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映,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性。
传统服饰的礼治规范
中国历代的《舆服志》则通过服饰规范了特定社会地位群体的行为举止和形态仪表,充分体现了“唯礼是尚”的中国传统礼治文化。
古装服饰
一是服饰造型的克已复礼。《白虎通》中所言:“衣者,隐也。裳者,彰也。”故而中国传统服饰造型含蓄、飘逸。中国古代服饰以符号化的语言充分体现了社会礼仪与等级属性,并逐渐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服饰观。
服饰色彩
二是服饰色彩的纲常法礼。秦汉之前古人因受五行学说之影响而崇尚黑色,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对大地的崇拜,故而从黑色发展到黄色。汉代以后,黄色成为最为崇高的颜色,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朱紫之色为尊,是富贵之色;青色为低级官吏所用;白色、黑色为平民百姓和小吏所用。
服饰纹样
三是服饰纹样的风俗伦理。中国服饰纹样寓意丰富,即所谓“衣不在衣而在意,纹不在纹而在文”。唐朝时期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服上绣不同的图案,明清时期发展成“补子”,服饰上大量应用吉祥纹样来区分官员的品级,采用寓意、谐音的手法,将服饰赋予思想寓意与精神寄托,达到“齐之以礼”的目的。
“补子”图案
有关图书推荐
图书信息:
书名:《衣冠楚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作者: 吴欣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
索书号: K892.23/2★
内容简介:
《衣冠楚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之一种,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服饰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程,着重阐述了服饰与民族文化心理、服饰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渊源等,并对一系列典型服饰,如深衣、蟒袍、龙袍、马卦等进行了专题介绍,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概貌。
部分内容摘自知识百科、礼仪文化等资料
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