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认知民主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把握民主概念、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余莉: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刘余莉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不仅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院长何志鹏认为,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安排的手段,而非国家、政府或者个人的最终追求。民主的进程和结果需要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同时,一个民主的体制也必须能够形成良好的结果,也就是作出健康有益的社会与政治决策,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民主既不是通向人民幸福生活的唯一选择,也未能提供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唯一正确答案。民主的真谛和灵魂在于让民众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有对决策提出自己意见和表明自己立场的权利。民主的探索是多维度、多方向的,民主的表现形式也有着多种可能,绝不是唯一的和排他的。民主权利只是达至幸福的一种方式,而非唯一方式;民主权利仅为基本人权谱系中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既不能将民主阐释为最重要的人权,更不能把民主论断成其他人权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民主需要以和平发展为出发点,以公平正义为立足点,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为着眼点,进而与这个价值体系形成充分的平衡,共同达致善治。

摘编自《光明日报》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越山、李冠楠认为,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保障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二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三是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适宜农村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四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五是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战略布局的同时瞄准农业生产的卡脖子技术进行创新研发;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

摘编自《经济日报》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指出,共同富裕既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说,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然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而使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成为可能和现实。我国具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个优势的发挥,主要就是要提高居民消费空间,从而让最终消费需求成为内循环的基本力量,这样才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重塑中国经济的新优势。推动共同富裕也具有世界示范意义和积极影响。当前,全球范围内收入不平等正在扩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率先提出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本身也是向世界彰显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契机,同时也为全球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因此,加快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示范引领作用。

摘编自《学习时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韩震认为,人类文明的实质是进行生产、生活、交往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其形态表现为这种组织方式的变化。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往往表现为彼此消长的过程。人类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历史阶段,首先是“前文明形态”;然后是“内在分裂的文明形态”,这是人类通过内部分工而构建的文明形态,因为迄今为止的文明往往是建立在阶级分裂甚至对抗基础上的;随后则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理念和方向上应该属于未来的文明形态,但在基础和结构上却是属于现实的文明形态,即是在历史现实中孕育着的未来文明形态。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而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前景是光明的,但是人类文明发展绝对不是先验逻辑的展开,人类文明需要塑造和构建,中华文明的发展仍然需要我们许多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不断向前推进,中华文明无论怎样发展都需要与世界文明同向同行。

摘编自《人民论坛》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