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统一招牌屡惹非议,粗放式管理不可取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短评

3月24日,一则上海静安区商家招牌集体变黑底白字的消息引发热议。25日上午,南都记者从上海常德路多位商家获悉,24日晚接到街道通知,招牌已经被统一盖住,街道方面已开始施工整改。静安区相关部门回应称,接受网友意见,店牌设计的颜色搭配考虑不够周全,已责成相关单位尽快整改。

据附近商户介绍,原先的彩色招牌在今年过年前,被旁边的区工人文化宫统一换成黑底白字。商家提供的照片显示,此前该街道的各个商家招牌为彩色,颜色和大小不一,被替换后的广告招牌统一为黑底白字的颜色搭配。

这一换有什么效果?很多网友看过图片后直呼:清一色的黑底白字像“墓地风格”,“瘆得慌”。

其实这种装饰风格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是第一次引发网友热议。2018年3月,昆明巡津街多家店铺的招牌被统一换成黑底白字也曾遭遇网民围观,当时网民的反应同样是一个“瘆”字,纷纷表示看上去“有点瘆人”。

看来,类似风格会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在旁观者那里会引发什么样的感受,人们存在共识。

昆明的招牌在网上晒出后,负责统一招牌的当地部门回应称,“设计图与实际效果差异大,将逐步调整”,现在上海的有关部门也迅即开始整改。有关部门对网民意见的重视,以及回应之及时、整改之迅捷,均值得称赞。

不过,让人困惑的在于,招牌的类似装饰风格会引出什么样的观感既可以预判,而且更有昆明的前车之鉴,为什么在城市管理中还会受到青睐?如果清一色的黑底白字看上去“瘆得慌”,那么稍作调整,比如换成清一色的白底黑字或蓝底黑字,效果是否就会很好?

超越具体的事件,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图简便省事、追求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更值得深思。

建筑物样式一致,店铺招牌统一,管理的效率可能提高了,但却违背了自然规律。不仅如此,追求整齐划一还与审美拉开了距离。《人民日报》曾经刊文批评城市建设中的五大乱象,其中之一就是千城一面,“东拼西凑、照抄照搬,大中小城市如同个头不一的‘一母同胞’。城市模样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遍布神州大地。一眼望去,各个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市政风貌。”

如何从“千城一面”中走出,根据街区乃至城市的不同特点,凸显地方特色、文化魅力是有效路径。而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像绣花一样精细”。

中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发展,越要注意粗放式管理带来的危害,越要培养绣花般的精细。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