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哈尔滨保卫战,李杜组合

2025-02-16 最新 评论 阅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省军署参谋长熙洽公然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并成立伪吉林省公署。1932年1月,日军指令大汉奸于琛澄率伪军四个旅进犯哈尔滨。时任依兰镇守使并第五旅旅长、松花江沿岸军队总指挥的李杜将军当即率部奔赴哈尔滨,成立抗日自卫军,打响了哈尔滨保卫战。1月26日自卫军与来犯的日伪军交火,打响了哈尔滨抗击日寇的第一枪。

  投笔从戎为报国

  李杜,辽宁省义县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880年8月4日,李杜出生在一个半农半商家庭,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学习刻苦,每次考试皆名列前茅。1900年庚子之变,俄军出兵东北,溃败的清兵路过李杜的家乡肆意抢夺。李杜见清兵殴打自己的父母,便上前阻止,被清军开枪击伤。气愤之下,他决心投笔从戎,解救受难的苍生。

  1901年,李杜投入到义县的清军二十镇,开始了他的兵旅生涯。此后,李杜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讲武堂普通科, 1907年结业,先后被任命为奉军连长、随营总教习、教练官、管带、东北军营长等职,驻守锦州一带,负责该段铁路的保护。在校期间,他认识了同盟会会员吴禄贞,学到了反对封建专制、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先进思想。1917年,李杜晋升为团长、步兵十旅旅长等职。1926年,任依兰镇守使兼第九旅旅长(后改为二十四旅)、松花江沿岸军队总指挥,晋升为陆军中将。在依兰任镇守使期间,李杜严明军纪,惩治不法官兵、禁烟剿匪、重视农垦、兴办工商业,深得下江十二县拥戴。

  打响哈尔滨保卫战

  九一八事变后,吉林省军署参谋长熙洽公然向日本投降,宣布成立伪吉林省公署,并宣令吉林省所属各县部队必须服从“新政府”节制。熙洽公开叛变投敌的行径,令李杜义愤填膺,他当即宣令“坚决抗日”,并以依兰镇守使的名义发出通电,痛斥熙洽的卖国行径,呼吁各县军民团结起来,将日本侵略者驱出国土。

  1932年1月,按照日军指令,熙洽起用下野的原东北军骑兵师长于琛澄,任命他为伪吉林省剿“匪”总司令,率伪军四个旅向哈尔滨进发,强占哈尔滨。得到消息后,李杜当即决定率部奔赴哈尔滨,阻击日伪军。1月26日李杜率部抵哈,与吉林警备司令兼第一旅旅长冯占海合兵一处,成立哈尔滨抗日自卫军。27日清晨,自卫军与来犯的日伪军交火,打响了哈尔滨抗击日寇的第一枪。在李杜和冯占海两军的攻击下,来犯的日伪军全线溃退。哈尔滨保卫战取得了第一场胜利。自卫军还击落了一架为伪军助战的日本飞机,日军侦察参谋清水大尉被击毙。

  哈尔滨保卫战初战告捷,1月31日,李杜、丁超等召集抗日军政要员在哈开会,成立了“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推举李杜为自卫军总司令。伪军溃败后,日本关东军开始赤膊上阵,组织多个师团进犯哈尔滨。2月1日,日军主力攻陷双城,逼近哈尔滨南郊。溃逃的于琛澄在阿城纠集残部向道外区进行反扑。2月3日哈尔滨外围保卫战打响,李杜以丁超旅守三棵树,以邢占清旅守南岗,以王之佑旅守顾乡屯,自己亲率所部与赵毅旅一部守上号。2月4日晨,各路日伪军开始疯狂进攻。日军凭借人多势众和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步步逼近,自卫军仅凭民房、土墙等建筑物和简单武装进行抵御。

  3小时后,顾乡屯守军团长白文俊投敌,旅长临战脱逃,形成了无人指挥的混乱局面。南岗守军邢占清在敌人炮火猛攻下退入市区,队伍溃散。丁超则擅离职守,跑到张景惠的公寓里躲避。而哈市内降日的警察署长和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等指挥日伪军从市里杀出来,自卫军腹背受敌,孤军作战,呼救无缘。李杜多处负伤,他看到败局已无法挽回,就命令爱将赵毅率部突围,他留下掩护。赵毅等不同意,李杜就准备拔枪自尽,被卫士们救下。赵毅率部保护李杜突破日伪军的包围,撤到了宾县、方正。2月5日夜,哈市被日军占领。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终以转战经日,伤亡盈千,兵力过疲,呼救无缘”而失败。

  坚持抗日志难酬

  回到依兰后,李杜积极筹备军饷、扩充兵源。他将个人银行存款和经营的面粉公司捐献出来,以充军备。1932年4月初,李杜决定吉林自卫军兵分三路向哈挺进。5月中旬,大军已逼近哈埠外围。不料,日军乘依兰大本营空虚,密派第十师团主力利用松花江水运进入依兰一带,前方将士回师不及,依兰失守。至此,吉林抗日自卫军失掉了后方阵地,李杜只好率领余部经勃力转移到梨树镇。

  在梨树镇,李杜所率自卫军与王德林所率救国军合作,团结分散的抗日武装,联合成抗日义勇军,将吉东一带的军民紧密团结在抗日义勇军的伟大旗帜下,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全境的野心难以得逞。1932年12月,日军第十师团向下江地区的抗日军队发动总攻,从依兰退到梨树镇的李杜率部节节抵御,极力阻击,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到苏联。

  1933年7月,李杜由苏联假道欧洲回国。抵达上海后,他立即上书国民党政府,并亲赴庐山面见蒋介石,呼吁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不久,他看清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质。李杜悲愤交加,果断投入到进步人士所组织的抗日运动中去,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共同倡议成立了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并被推举为该会武装部长。利用这个身份,李杜终日走访各机关、团体、学校以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并组织各界人士捐款捐物,以支援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为直接领导东北抗战,李杜以出国考察为名,欲转道苏联潜回东北。日本惧怕李杜在东北抗日军民中的极大威望,多次向苏联政府提出抗议,迫使苏联政府拒绝李杜入境。李杜在法国羁留半年之久,只得返回国内。这次赴苏,李杜还完成一个特殊的使命,受党的委托,将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经法国送到了苏联。

  1938年,李杜在重庆以抗日联军总司令的名义成立了抗联总指挥部,开展抗日宣传和民众发动工作,并派人在香港、天津、重庆等多地架设电台,与东北抗日联军保持密切联系。在重庆,李杜多次同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中共高级领导人会晤,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信仰,经冯雪峰和董健吾介绍,李杜成为中共特别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高度评价了李杜他的功绩,先后推选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金 壮 馨 慧)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