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忍无可忍,国资委王忠明竟称“上市公司是经济主体”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本来我正在写一篇关于国企改革的文章,后来因为汶川地震发生,举国悲恸,个人的关注点自然也都是放在了抗震救灾上。不料,树欲静而风不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在 5月18日 表示:“未来5年,中国国资体系将面临大洗牌。中央级国企可能从159家缩减至30~50家,地方级国企总数亦不超过1000家”,其理论依据就是“在现代化的经济环境里,个体、个私企业都不是主体,1500多个上市公司才是经济主体”。既然提到“1500多家”,想必王要表达的是中国现代经济的主体是中国经济的主体,试问,王的言论置《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和《十七大告》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于何地?!实在令人忍无可忍。如果王忠明所在的国资委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政府机关,就必须遵守和捍卫《宪法》,开除王的公职,并向全国人民诚恳道歉!如果王忠明还是党员,国资委党组就必须依照《党内处分条例》立即开除王忠明的党籍,然后向党中央作出深刻检讨!这才是真正的依法治国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法律无情,党纪无情。可能王忠明和他的支持者们还想辩上一辩,我这个国企的最普通的员工就让这位不知道官位比我大上多少级别的人知道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理论:  

  

  国企改革需要解放思想(上)  

  在立论之前,我想先引述几组官方公布的数字,并稍作点评。

  

  关于国企与国家财政收入的第一组数字:

  

  2007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62万亿元,上缴税金1.57万亿元,双双创历史新高。国有企业上缴税金年均保持20%的递增。

  

  2007年我国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万亿元。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2005亿元,非税收入5691.04亿元,增长22.8%,占财政总收入的11.1%;个人所得税收入完成3186亿元。

  

  通过对这部分数字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出,国企上缴的税金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0.6%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作为分母的财政总收入里面还包括0.57万亿元的非税收收入、0.2万亿元的印花税和0.32万亿元的个人所得税。扣除这些非企业上缴税金收入,分母为4.04万亿元,国有企业上缴税金的收入占其中的38.9%。如果把国企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算上,国企在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中占据半壁江山,是恰如其分的。

  

  那么,国企的数量如何呢?让我们看第二组数字: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5年)结果显示,全国企业法人单位中,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国有企业数量占单位数的5.5%,集体企业占10.5%。

  

   2007年1月5日 ,在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未来三年,从2007-2010年,央企数字要从现在的159家,减少到100家”。

  

  从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以不足5.5%的数量,为国家财政收入作着30.8%的直接贡献,在企业界的贡献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可是,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国资委却正在以大幅度减少国有企业数量作为政绩,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异。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告中是对国有企业的定位是什么。

  

  《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十七大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哲学里对发展有明确的定义,那就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很明显,要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地位,就必须使国有企业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规模上不断扩大,质量上不断提高,行业上不断增多。可以肯定的说,在国有企业在当前绝对数字和比重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是在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更有着“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悲壮。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角度来说,国有企业当前的数字已经降低到不到5.5%,在数字上已经是退无可退;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纷纷涌入中国的巨无霸型跨国公司,本来就不具备规模优势的国有企业,形势上更是退无可退。要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实现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这种对思想的解放,恰恰是要改变当前国企改革就是要彻底打破束缚国企、拆分国企,甚至是关闭国企的旧观念、旧框框、旧思维,明确国企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标准,明确国企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以上只是我完成文字的三分之一左右,随后的文字我将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国资委一天到晚想的不是发展国企,而是砍掉国企,这才是中组部和国务院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你们用了一批什么样的人,他们要把改革引向何方?  

  附:  

  

  国资委官员表示央企可能减至30-50家  

  

  2008-05-19 10:32:10 : 大洋网(广州)

  

  “未来5年,中国国资体系将面临大洗牌。中央级国企可能从159家缩减至30~50家,地方级国企总数亦不超过1000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在昨日开幕的“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上透露了这一消息。   

  

  高能耗低效益国企将出局   

  

  据了解,目前已列入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国企名录的中央级国企共有159家。王忠明透露:“不出5年,现在的国资体系会发生结构性变革。中央级的国企可能会缩减至30~50家,地方国企的总数也不会超过1000家。”   

  

  王忠明指出,国家资本大量投放是中国国企运行的最大特点,“不愁资金”的优势令很多国企陷入了“拿得多、给得少”的尴尬局面,不少高能耗、低效益的国企单位更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后进生”,国企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公共效应。   

  

  广州市国资委主任张连广亦表示,按环保型城市、花园城市的要求,广州部分国企已不能再留守老城区,必须退到城郊乃至周边城市,“一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也不能再耗下去,必须退出国资体系。”另外他还提到,商业、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未来几年也会面临一场彻底的现代化改革。   

  

  上市资本运作成国企出路   

  

  “在现代化的经济环境里,个体、个私企业都不是主体,1500多个上市公司才是经济主体。”对于国企未来的出路,王忠明认为应发掘新的战略性企业。他说:“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催发战略性企业相当重要的优势,尤其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禀赋和容易被低估的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资源。我们应懂得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立体的配置。”   

  

  据了解,为数众多的巨额资产国资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应抛开传统观念,对其全方位地进行整合与重新分配。“我们的调整必须是更实在的,因为目前鲜有实质性的动作。”王忠明说。 (本文:信息时 :吕宗恕)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