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概念混乱 自相矛盾 双重标准——某些经济学家的思想方法

2025-02-24 学习 评论 阅读
  

  概念混乱——某些经济学家的思想方法之一
韩强

  

  
自2001年“五大经济学家”与吴敬琏辩论到2004年的国企改革大讨论,以至到今年的反思改革,经济学界很热闹,从哲学的角度观察,我不得不说某些著名经济学家使用了诡辩论的方法,不仅把经济辩论搞得云山雾罩,而且严重干扰了学术风气,我不得不说,主流著名经济学家们应该学点哲学,学点逻辑学。
(一)扣帽子、扣棍子的批判“赌场论”
2000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中,吴教授说:“就像外国人说的: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我们的股市里,有些人可以看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诈骗。做庄、炒作、操纵股价可说是登峰造极。”
这本来是说股市不规范,“像一个赌场”只是一个比喻,并没有说“股市是赌场”,小学生都知道“像”与“是”的意义不同。但是,一些刊起哄式的把吴敬琏的“像一个赌场”改成了“是赌场”,猛批“赌场论”。我当时多次写文章指出,吴教授是要股市规范化,“像一个赌场”只是一个比喻,如果换一种比喻,“不许打假球”,就不会惹麻烦了。再说,美国有的赌场外面挂着大广告“这里像股市一样,只不过更快!”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但是,我们看,在所谓“五大经济学家”批评吴敬琏的过程中,竟然出现这样的言论:
某教授说:赌市不是赌场,不是零和游戏,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发展股市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果一般老百姓那样说说还可理解,但严肃的经济学家那样说不够严肃,有损形象,令人遗憾。如果把股市当成赌市,难道赌市能创造财富吗?能给股民带来回吗?如果股市就是赌市,那5800万股民就是赌徒,政府就是赌场老板,1200多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就是筹码,这怎么也说不过去,这会伤害广大股民的感情,伤害积极支持股市的人的感情。
股市是股民学习市场经济的大学校,不是培养赌徒的速成班。如果把它当成赌徒速成班,是对股民极大的不尊重。
如果把股市当成赌场,而赌场是非法的,应该关闭,如果关闭股市取缔股市,受到最大损害的是谁,还是广大股民。如果广大股民有意见,谁来赔偿?我要是股民就会提出,股市是政府开的,上市公司是政府推荐的,股票发行价格是政府决定的,监管是由政府负责的,你现在说要关掉,我的损失找谁赔?应该找政府赔。政府赔得起吗?不说全部股票,流通股票相当于1年的财政收入,赔不起的。(《5位经济学家质疑吴敬琏股市“托”声骤起》《财经时》2001年2月13日)
大家看看,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让人吃惊,从形式逻辑上说,这叫“稻草人谬误”,也就是用诡辩的方法把对方的观点歪曲,然后描述出一个辩论对象,进行攻击,类似于与风车作战。
(二)给非主流和郎咸平扣帽子
在2001年我曾经多次写文章支持吴教授,指出他不是“赌场论”,至今我仍然坚持当时的观点,但是有一件事,让我失望。10月27日《中国经济时》以“吴敬琏”的第一人称发表了《我心依旧》的文章,记者柏晶伟说:
7月份,谤言又来自另一方面,几位声称“反对平民意识”、力辩中国股市决非没有规矩的赌场的“投资界人士”,借经济学家董辅教授谢世的机会,重弹2001年股市大辩论旧曲,声讨吴敬琏,声称今天的中国股市满眼飘绿、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的困境,全是由四年前吴敬琏对“政府托市、国企圈钱”和“股市比赌场还不如”提出批评造成的。
在8月间,“非主流经济学家”积极声援这种批判。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长江商学院的郎咸平教授“由案例而问题、由问题而主义”地批判“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和这种经济主导下的国企改革而掀起了新的高潮。
据网络媒体的分析道,“郎咸平旋风”引发了据说是“倒郎派”的“主流经济学家”和“挺郎派”的“非主流经济学家”的大激战。
这又是把水搅混的“稻草人谬误”。非主流学者基本上没有参与“五大经济学家”与吴敬琏的辩论,有二位曾经对某学者兼委员提出公开财产的要求,指的也不是吴敬琏,至于郎咸平更是与2001年那场辩论无关,更谈不上重弹2001年股市大辩论旧曲,声讨吴敬琏、积极声援这种批判。
(三)吴教授说:“非流通股东最终是谁呢,是全体人民”
吴敬琏教授与《金陵晚》记者的谈话引起各方面议论,中华工商时副总编辑水皮撰文《吴敬琏代表了谁的利益?》,对吴敬琏的“通股股东处于优势地位”,表示了质疑;另一方面,也有瑞磬在人民网刊文《为什么听话要听音吴敬琏说的是诤言》,为吴敬琏辩护,称其主要是站在宏观和战略上考虑股改问题。
我认为吴教授只是一位经济学家,他所说的三个观点,使用了含糊其词的概念,
第一,证监会已经把股权分置改革的决定权交给了流通股东了。流通股东处于优势地位,那么当然他们可要求更多的补偿。但这样的结果对于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是不是公正的。
这次解决“股权分置”使用的是分类表决机制。因为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占60%以上,过去无论怎样表决,大股东的提议都可以通过,被称为一股独大,吴教授过去也是反对“一股独大”的,特别是反对国企股的一股独大,这次突然来了个急转弯,说“流通股东处于优势地位”,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分类表决,没有剥夺非流通股的表决权,他们仍然是多数,只不过加上一个流通股要有三分之二同意。也就是说,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都是多数同意,才有效。
而在股改的现实中,股民根本就没有参与提案的基本权利,这不符合证券法公司法重大事项必须由股东大会决定的章程,应该首先征求提案,公布各种提案,然后由股东大会选择提案。但是公司大股东、保荐人、基金事先商量好了提案,然后股民才有表决权,除了这个表决权,股民一无所有。
吴敬琏却说流通股权力过大,不公平。也许他没有买过股票,根本不了解股民处的地位。2001年他曾经说:人啊!我是爱你们的!表示要为中小投资者说话。但是他没有行动,作为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对中石化A股高价发行,远远超过H股当时在香港二级市场的价格,表示沉默。在同一时间,香港二级市场是1.6元港币,A股却要4.22元发行,这是掠夺内地投资者,吴却至今沉默,虽然他担任过几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为股民说话。
第二,“非流通股东最终是谁呢,是全体人民。”这又是混淆了概念,现在A股市场既有民营的,也有国营的。民企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是发起人的,不是全体人民的,如果说非流通股是全体人民的,那么民企的大股东愿意吗?这岂不成了剥夺私人财产吗?这符合法律吗?吴教授历来是支持民企的,现在突然说,“非流通股东最终是谁呢,是全体人民”,这不是要与民企上市公司唱对台戏吗?所以只能说国有控股公司的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是全体人民的。另外,还有一些法人股已经被民企购买,也是购买者私人的。
吴教授实际是把13亿人民与3900万(按深沪股市双向开户计算)股民对立起来,3900万股民涉及到3900万个家庭,1亿多人,难道这1亿多人就不是人民了吗?难道3900万股民买了流通股,他们就不是人民了吗?从法理上说,3900万股民是双重股东,他们既是自己所持有的股票的股东,也是国有非流通股的股东,国有资产也有他们一份。
吴教授用“非流通股东最终是谁呢,是全体人民”,一方面剥夺了民企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的私人股权,另一方面又剥夺了3900万股民对国有股的那一份权力。逻辑混乱到了极点。
(四)谁混淆了两类矛盾
2005年11月25日《财经》杂志发表《吴敬琏:向富人开枪会导致很严重的社会后果》,更让我失望。其中吴敬琏有一段话,让我一头雾水:
吴敬琏说:混同两种不平等,把矛头主要指向结果不平等的最大问题,是把“反腐”和“反富”混为一谈。矛头不是指向贪官和“红顶商人”,而是指向中等收入阶层的上层分子,如医生、教授、国企高管、中小企业主等等,这在政治上也是错误的。“腐”和“富”之间容易混同,但是领导和传媒的责任正在于帮助大众分清二者,真正懂得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好象集中注意的是结果的不平等,于是就要限制国企经理的最高薪酬,对一般的富人征高额税等等;还动不动就要“向富人开枪”。这种说法和做法不但没有抓住要点,还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贫富悬殊,是腐败、是用权力换取收入,即权力寻租造成的。
请问吴敬琏,民众何时把矛头指向中等收入阶层的上层分子,如医生、教授、国企高管、中小企业主了?本人是教授,我怎么感觉不到民众把矛头指向我了!说话要讲良心!您不是经常说“百度一下”吗?那么,就请您“百度一下”,看一看民众对官煤勾结的批判,这难道不是批判腐败吗?
难道人民群众批评某些主流的观点,就是把矛头指向所有教授吗?几个“主流”能代表所有经济学教授吗?能代表各学科教授吗?人民群众反对MBO就是指向国企高管吗?人民群众质疑某些上市公司听国企高管拿了高薪之后,企业仍然亏损,难道不应该吗?MBO是不是贫富悬殊,是不是腐败、是不是用权力换取收入,即权力寻租造成的?尊敬的吴教授请把话说清楚!
中等收入阶层的上层分子,如医生、教授、国企高管、中小企业主等等都是全称概念,对其中的少数人有意见,就是对全体有意见吗?
举个例子,有人批判韩强,因为韩强是教授,所以韩强可以说,你把矛头指向教授,这样可以吗?这是不是大笑话呀!
尊敬的吴教授,美国也对一般富人收税,而且遗产税对一般的富人也是征高额税,难道说美国也“向富人开枪”吗?为什么美国一批富人公开反对减征遗产税,说是培养懒汉呢?难道美国富欢迎向他们“开枪”?

  

  
自相矛盾——某些经济学家的思想方法之二
韩强

  

  
高尚全:“有人批判改革,否定20多年来改革的成就,我们对此千万不要上当,否则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向富人开枪会导致很严重的社会后果》2005年11月25日《和讯网》《财经》杂志)
吴敬琏说,中国股市像个赌场(比喻),意思说很不规范,问题很多,又是揭发基金黑幕,又是批判国有股一股独大。但是,他却多次宣扬,二板早点开,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板开了,非流通通将近70%,吴敬琏也不说民企一股独大了。股市进行“全流通”改革,吴敬琏反对给流通股补偿,又说,非流通股是全体人民的。前后矛盾。
许小年说,中国股是是个巨大的老鼠会,2001年9月说股市要跌到1000点,预测的很不错。可是这个预测是在中金公司8月份承销中石化以后说的,中石化A股比H股高出2元发行,许小年在中央电视台说,给投资者留了空间。真奇怪,为什么要到巨大的老鼠会来发行新股?吴敬琏是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许小年当时是中金公司的一个经理,他们一涉及中金公司的利益,或者是在电视台上吹捧中石化的高价发行,或者是不表态,谁也不管A股市场小股民受到的伤害。
A股市场确实问题很多,公司造假、基金违规、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甚至股改投票,都作假。
那么,我们请问,15年作为改革的重头戏,证券市场成功了吗?请吴敬琏、许小年说一说,如果成功了,怎么会是个巨大的老鼠会、像个赌场(比喻)?如果没有成功,这算不算“有人批判改革,否定20多年来改革的成就”?
如果,敬琏、许小年可以否定证券市场,那么别人为什么不可有疑问呢?为什么高尚全要给别人上纲上线呢?
总而言之,高尚全、吴敬琏、许小年可以随便说,别人一说话,就是“有人批判改革,否定20多年来改革的成就,我们对此千万不要上当,否则会有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主流经济学家的逻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最近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经济学家吴敬琏、巴曙松、易宪容,以及银监会主席、央行行长都说没有贱卖。然而,质疑的声音却越来越大。
吴敬琏教授说:“之前国有银行,我们搞了许多年,资本金变成了零,甚至负数,这样一个银行让投资者怎么信赖呢?第一个进来的人需要承担风险,后来的投资者才会随后进入,价格才会越来越高。”“国人容易有民族情结,很容易情绪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过于情绪化,就容易出问题。要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就要仔细地把问题的症结弄清楚。”(《吴敬琏不赞同国有银行贱卖论称国人容易情绪化》《新京》2005年12月10日)
我们可以从A股与H股比较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在香港上市的银行股没有贱卖,那么A股市场银行发行股票就是贵卖了,因为都是银行股为什么内地发行价要高几倍?如果内地发行价正合适,那么到香港发行就是贱卖了,为什么比内地发行价要低几倍?
我们再请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一说,中石化A股发行价4.22元人民币,H股发行价1.6元港币。格差一倍半,究竟是H股贱卖,还A股贵卖?当时的社保基金也是以4.22元人民币进入的A股,被套了很长时间。现在社保基金虽然解套了,但是却眼看着H股赚钱,这又是什么问题?
吴教授说“第一个进来的人需要承担风险,后来的投资者才会随后进入,价格才会越来越高。”那么A股与H股的第一个介入者,哪一个风险大?谁都知道H股的风险小,那么请吴教授说一说,为什么让社保基金介入风险最大的A股,而风险小的H股留给国际投资者?吴教授不是天天讲机会公平吗?为什么社保基金与国际投资者的机会不公平?
吴教授是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承销中石化的是中金公司,在香港发行H股是1.60港币,发A股4.22元人民币,1.60与4.22中间的差价就形成了公司的资本公积金,这个公积金立即就被全体投资者所拥有,包括香港以及海外的投资者,使内地股民的资产被国际股东吞食。为什么吴敬琏2001年对社保基金与国际投资者的机会不公平保持沉默?现在却为国际投资者介入银行股进行辩护,这是不是忽悠我们小老百姓!
还有,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受到美国某些国会议员的阻挠,为什么吴教授不说美国国会议员情绪化?却一味指责中国“国人容易有民族情结”,难道美国人就没有民族情结了?
我们请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看一看这些道:
据《华尔街日》披露,雪佛龙已在国会活动,设法阻止中海油对优尼科提出的竞购。而在雪佛龙的发动下,美国40余位国会议员已向布什总统递交公开信,以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名义,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立即进行严格审查。(《优尼科推迟发布表决公告中海油收购案悬而未决》《中华工商时》2005年7月18日)
近日,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巨头优尼科引起了美国新闻媒体的恐慌,他们大肆渲染中国经济威胁论,害怕美国会沦为从属国。《纽约时》7月31日撰文指出,这些道是短见而无知的,美国人不应害怕中国,反而应向中国学习。(《畏华论杞人忧天学中国才是正道》《国际金融》2005年8月1日 )
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士只说国有银行被贱卖,还没有什么“外国威胁论”却被吴教授指责为中国“国人容易有民族情结”。这是不是双重标准?
其实,任何国家都要考虑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俄罗斯也是不允许中国的石油公司去收购尤甘斯的股票。为什么中国人就不需要考虑金融安全。谁都知道上市公司是公开信息的,特别是对大股东没有秘密可言。为什么引入国际投资者不慎重一些?
国际投资者不是活雷锋,他们没有义务帮助中国改造银行,要使中国的银行从上正轨,还要靠我们自己,至于所谓的管理经验,各种书刊道的很多,这是公开的,就看你学不学。
就在某些人指望国际投资者帮助中国的银行进行改造时,媒体道:
  中国银行早于今年8月份出售10%股权予苏格兰皇家银行、美林及李嘉诚慈善基金等等,但有道指,美林已暗地里将部分股份转让予两家在港有办事处的对冲基金,令市场关注当中有否牵涉“贱卖”资产。
  消息指,美林已将部分股份转让予美国洛杉矶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以及纽约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这两间对冲基金,以美林手持2.42%中行股份计算,约等值7.5亿美元(约58.5亿港元)。
  中行发言人王兆文对此拒绝作出评论。(《传美林转售中行股权予对冲基金市场疑贱卖资产》《财华社》2005年12月20日)
看来美林集团也不是什么战略投资者,只不过的战术投机者,赚了一把就跑,这与中国内地的券商没有什么两样。

  

  骂人的双重标准——某些经济学家的思想方法之三
韩强

  

   最近经济学家易宪容、左小蕾批评网上骂经济学家的现象。
易宪容说:最近对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探讨、对经济学家社会责任的讨论等。为什么只要媒体出现某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就会在网络上遭遇围攻与谩骂?特别是一些人对问题的实质并没有经过深入的了解,不知其一,更不知其二,大多数时候是以骂街的办法让他人闭上嘴了事。这种不正常的情形,既表现出语言暴力者的软弱与能力不足,更无助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易宪容:网络时代的语言暴力说明了什么》2006年1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
左小蕾说:最近,网上“时尚”骂人,不论是前辈高手还是后辈新人、不论是男士还是女士,不论是官员还是草民,不论是知名人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要说了那些人不顺耳的话,写了那些人不顺眼的文章,就会遭遇各种谩骂,无一幸免。而且所用字眼不堪入目,远远超出正常的观点讨论,不同意见的表达,已经完全属于人身侮辱,严重违反法律。网上骂人者往往就针对某人士在一次论坛上的某一句话,或者是某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可能根本没有认真读一读原文,也不去想一想别人是否真有道理,就断章取义,截头去尾,胡批乱骂一通,“极尽攻击诽谤之能事”。有一朋友悲呼“我的祖宗八代都被骂了!”(《左小蕾:经济学家不是让人骂的骂人是有罪的》2006年1月16日《新浪财经》)
提倡语言文明,批评不道德的行为是对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由于互联网的BBS可以使用化名,出现骂人现象,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人民网强国论、新华网发展论坛、新浪网的论坛,严格管理,这种现象比较少。有时管理人员甚至直接发出警告,如果再使用不文明语言,就会采取措施。这也是引导文明交流。
这里我要谈的是某些经济学家公开发表文章骂人。现举例如下:
张维迎在《学者要有公信力我不与无耻的人论战》的文章中说:
我一直认为,学者首先应该修身养性,是一个道德观念很强的人,至少对人文社会科学是这样,因为他的言行会对社会、对公众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做人的品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都没有基本德行,连偷鸡摸狗的事他都能干的出,他怎么会成为有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心的人?
究竟谁站在人们的对面?如果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四人帮”就成了最代表人民的利益的啦!难道“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比“宁要冰棍化成水也不能把冰棍卖了”更优雅一些吗?现在“多数人的利益”、“小股东权益”已经被某些无耻的人劫持为“人质”,这很可悲痛。不用解释什么!一个严肃的学者绝对不会去媚俗,绝对不会去刻意的讨好大众,哗众取宠,而这种讨好同时就是一种愚弄,只有极端利己主义的人才干的出来。而在这个时候,我们所做的,说实话,你有责任感才会站出来说这个话。难道听任大众被继续的愚弄下去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2004年9月28日《北京青年周刊》)
真奇怪,谁是“无耻之人”,谁是偷鸡摸狗这是不是骂人?现在郎顾之争已经真相大白,事实已经证明郎咸平根据公开表对科龙的分析正确,那么是谁失去了公信力呢?究竟是谁在愚弄大众?
  夏业良说:网络上“愤青”们群情激昂的又一原因是经济学家们得到了太多的好处,而同时又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道德承担。这种指责甚嚣尘上,一时间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的主题。各家刊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发表类似的攻击和指责,如果经济学家没有立即予以反驳,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经济学家集体失语”的定论满天宣扬,俨然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或占据了舆论的上风。(《夏业良:忍辱负重的中国经济学家》2005年12月21日《新浪财经》)
张五常说:无可置疑,与香港的青年相比,国内的青年——尤其是愤青——是不喜欢提出问题的。他们给我的感受,不是高傲,也不是无心向学,而是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之,把世界看得太简单了。他们通常不知道问题的所在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对错分明,不考虑灰色地带,推理逻辑一塌糊涂。(《张五常:国内愤青骂我的多向我提出问题的少》2006年1月10日《新浪财经》)
“愤青”在网上也是一句骂人的话,只不过不带脏字。
现在,我们请问易宪容和左小蕾两位经济学家,为什么这三位经济学家可以骂人?有不同意见,可以辩论,不愿意辩论也可以,为什么要骂人呢?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难道著名经济学家就有特权吗?不许网上化名骂人(本人一贯反对骂人),难道就可明目张胆地骂人吗?这是不是双重标准?
左小蕾女士说:“有文化”的人应该是理性的人。但是网上一些人“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抓住个例,株连全体”,与“文革思维”如出一辙。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几乎与文化大革命一样,不管对方说什么,自己永远是对的,只要是反对派的意见就反对,就“大骂”。结果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弄成多少冤假错案的悲剧。此风断不可涨,非理性的文革思维切不可转土重来。(《左小蕾:经济学家不是让人骂的骂人是有罪的》2006年1月16日《新浪财经》)
这话说得很好,不过我们看一看从2001年五大经济学家与吴敬琏的辩论和郎顾之争的辩论,就会发现问题:
当时吴敬琏只是说:“就像外国人说的: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我们的股市里,有些人可以看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诈骗。做庄、炒作、操纵股价可说是登峰造极。”
谁都明白,这是说A股市场没有规矩,结果“像一个赌场”被改成了“是赌场”,猛批“赌场论”。而且一位经济学家说吴敬琏没有买股票,没有资格评论股市。这是不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在郎顾之争中,有的经济学家说郎咸平是香港的,没有资格评论国企改革。什么“资格”?这像不像是文革中的出身论?
2004年8月郎咸平公开挑战科龙,郎顾之争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们只说一件事:10月20日在“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的与会成员有不少经济学家,现在没有一个公开承认支持顾雏军是错了,连那个自称是长期研究科龙,并写出研究告的经济学家至今也不提他的告是否正确?这是不是“自己永远是对的”?
左小蕾女士对网上那些不文明现象的批评是对的,我非常赞成,但是,对某些经济学家的做法却不提一字,这能让人心服口服吗?

标签:经济学家   股市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