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国学:从迪拜危机到中东风暴
从迪拜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到突尼斯、埃及和中东风暴,肇始于纽约的全球金融海啸,直至今日在地中海沿岸依然是“余震”连连且高潮迭起。但以世界强势话语权者的解读,却变味成了与当年发生于东欧的“橙色革命”属一个谱系的“茉莉花革命”。我们不妨先浏览两条相关时讯,然后再继续讨论。
【1】阿拉伯世界连爆动乱 困顿经济撼动政权
据21世纪经济道2011年02月15日道,埃及效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北非和中东传播。2月13日,也门首都萨那再次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超过1000名示威者高呼“埃及革命之后的也门革命”等口号,在总统府附近同警方发生冲突。同一天,伊朗反对派宣布将于14日在首都德黑兰市中心举行集会,以支持发生在埃及的革命。2月14日,中东岛国巴林人权组织致信巴林国王,敦促其不要采取暴力手段阻止近期可能发生的和平示威,而巴林国王为了笼络国民,以纪念国民宪章颁布十周年为名,于11日下令给每户家庭发放约合2650美元的“红包”。但目前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阿尔及利亚。新华社道,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2月12日爆发数百人的反政府集会,警方部署大量警力维持现场秩序,而外媒和集会组织者公布的参加者数字则分别为2000-5000名和上万名。“警察攻击了示威者,我们则以石块回击。”一名参与集会的阿尔及利亚人卡洛塔(Khalota)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准备于19日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示威行动。
连锁反应席卷阿拉伯世界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下台或许只是临门一脚,阿拉伯世界的动荡早在苏丹南部独立公投时就开始酝酿。自1989年推翻民选总理成为国家元首,苏丹总统巴希尔执政已进入第23个年头。其间,由于种族和宗教差异,苏丹频发南北冲突。2011年1月9日,苏丹南部举行公投,大约390万苏丹南部登记选民在苏丹国内外3000个投票站进行投票,并以98.83%的选票压倒性支持南苏丹独立建国。当天,埃及人Engy Ghozlan在“推特”网站上发推称,“苏丹、也门、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阿拉伯的地图即将震动。”沙特阿拉伯的一名记者Hassan Al Harthy则认为,南苏丹独立公投是“大中东计划”的第一步。
2004年的G8会议上,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曾宣称美国将迫使阿拉伯国家进行政治、社会、经济等全方位的改革即民主化改造,从根本上改善美国的安全环境,被认为是美国彻底改造中东国家安全计划。他们都猜中了故事的发展。1月14日,在位24年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深夜流亡沙特;2月11日,埃及副总统向全国宣布在位30年的总统穆巴拉克辞去职务;2月12日在阿尔及尔市中心发生的一幕与埃及如出一辙──政府派出用以驱散示威人群的队伍突然倒戈,打出要求总统布特弗利卡下台的口号;在也门,反对总统萨利赫的示威已经连续进行了三天,约130名示威者被捕。
动乱源于高失业率
尽管发生在突尼斯的示威被冠以“茉莉花革命”之名,但此次发生在阿拉伯国家的动荡与颜色革命相差甚远,更与小布什的“大中东计划”大相径庭。中国社科院西亚和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告诉本记者,之所以发生在突尼斯和埃及的总统下台会引发阿拉伯世界的连锁反应,经济问题是首因。发生动乱的国家普遍存在失业率高和通货膨胀率高的问题。突尼斯的青年失业率高达52%。而引发国家动乱的正是一名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在街头摆摊的26岁大学毕业生。2010年12月17日,一名26岁的失业大学生在街头摆摊遭执法人员粗暴对待,受害人以自焚抗议。此事引发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的冲突,并最终引爆突尼斯民众对失业率高企和物价飞涨的集中不满。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几个发生反政府运动的国家,受害人不约而同地以自焚示威。
埃及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率数字自2007年起就始终徘徊在10%左右。阿尔及利亚的失业率为10%,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为22%。在埃及爆发大规模骚乱前,至少发生了3起民众公开自焚事件,而在阿尔及利亚,目前已至少发生了7起自焚事件。外媒道显示,自焚者多为失业穷人,有一名是经营困难的私营业主,另有两名则被宣布为“精神病患者”。巴林和也门也不例外。两国的失业率分别在15%和35%。在也门,3个劳动力中2个找不到工作。而这些国家近年的通货膨胀速度显著。上述国家近年承受着5%-13%不等的通货膨胀率。此后,阿拉伯国家频发自焚抗议。
“目前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示威可能无法换来和突尼斯一样的结果,但青年人的迷茫、绝望和要求改变是如出一辙的。”目前在美国就读大学的阿尔及利亚年轻人Kal在facebook上告诉记者。
【2】美研究员:美国单边主义打开中东动荡之门
据新华网2011年02月15日道,香港亚洲时在线网站2月11日文章 题:穿过地狱之门(:《美利坚帝国计划》丛书共同发起人、美国国家研究所研究员汤姆· 恩格尔哈特)
如今,“人民力量”正在撼动美国在中东地位的“支柱”。尽管五角大楼在中东地区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但奥巴马政府发现自己对出现的严重混乱只能无助地旁观。在中东地区,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一直是美帝国主义力量和控制权的两大支柱——再加上冷酷无情的以色列和小个子的约旦。在之前的岁月里,精挑细选的“稳定”和“温和”的支持者则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伊朗国王(你们还记得他的命运)以及80年代的萨达姆·侯赛因(你们也记得他的下场)。面对真正的(来自人民的)震慑,奥巴马政府被震撼了。它表现得软弱无力,不知所措,采取的举措总是比局势发展慢几拍。奥巴马政府的官员毫无疑问已在担心国内的政治未来,他们可能面临的质问是:谁丢掉了中东?这—切是怎么发生的?部分答案是:要怪就怪冷战正式结束的方式,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空前地狂妄自大,而美国领导人其后又选择踏上了单边主义道路。
两波单边浪潮
当苏联解体时,华盛顿先是目瞪口呆,然后欣喜若狂。冷战结束了,我们赢了!我们强大的对手已从地球表面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没过多久,诸如“唯一超级大国”(sole superpower)和 “超强大国”(hyperpower)等提法就接二连三地涌现。人们大谈我们的力量和荣耀将如何令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相形见绌,在全球打造“美国强权下的和平”的梦想日渐成形。冷战的胜利——如同二战的胜利一样——有其好处,世界现在是我们的囊中之物,这样的结论导致两波美国 “单边主义”或者单干主义浪潮的涌现。而实际上,“单边主义”浪潮只是把国家这辆车直接驶向距离最近的悬崖,并且为中东地区人民力量的突然爆发埋下伏笔。
第二波浪潮起始于小布什、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以及号称要“排干全球沼泽地”的那帮人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作出的致命的决定。也就是说,他们将动用各种军事手段来追击“基地”组织(以及他们决定称为敌人的任何人)。美国的单边主义包括入侵阿富汗以及向巴基斯坦下达“要么站在我们这边,要么就是与我们作对”的苛刻命令。单边主义还包括全面军事化、五角大楼化以及美国外交政策的利己化。最重要的是,打垮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以及占领他的国家。所有这一切以及更多的东西都与“单边主义”一词如影随形。其理念就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强大到可以压倒一切,因此华盛顿可以在世界上单枪匹马地带着它可以召集的任何“联盟”,仍然可以得到它想要的任何东西。
主流媒体如今在很大程度上把第二波单边主义浪潮归类于历史的记忆窟窿,而第二波单边主义浪潮为突尼斯、埃及以及有可能其他地方的动荡局势铺平了道路。布什政府从巴基斯坦到北非掀起了全球“反恐战争”,再加上它以打击“基地”组织的名义支持暴虐的统治,为这个地区的激进化推波助澜。另外,布什的高级官员一提到军事实力就都成了原教旨主义者,一提到军方可能取得的成就义都变成了妄想狂。他们掌控着巨大的力量:用于摧毁的力量。他们给这一力量贴上了漂亮的标签 “震慑行动”,然后动用这一力量入侵伊拉克,给中东地区的心脏捅了一个窟窿。在这一进程中,他们让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苟延残喘。
结果适得其反
这一行动其实没有赢得成功。而今,伊拉克仍然是一个几乎不能呼吸的躯体,无法向焦躁不安的民众提供像电力这样简单的东西,也没办法抽出足够的石油来为这场灾难买单。与此同时,以色列一意孤行,通过定居点政策攫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2006年夏季借助美国的支持(及其军火)在黎巴嫩南部捅了个大洞,2009年又通过毁灭性的军事行动在加沙捅了一个小一点的洞。而美国政府在这些时候只是袖手旁观。换言之,从黎巴嫩到巴基斯坦,大中东地区动荡不安,陷于激进的情绪中。布什政府官员的行为鲁莽到不能再鲁莽的地步,破坏性也大到不可能再大的地步。重要的是,他们以及随后的奥巴马政府把这场战争不可挽回地扩散到人口众多、拥有核武器的巴基斯坦。
你可以把真主党在黎巴嫩掌权和哈马斯在加沙掌权至少有一部分归结于他们疯狂的计划和项目。你也可以把伊拉克成立一个与伊朗结盟的什叶派政府、阿富汗塔利班的卷土重来以及巴基斯坦部落边境地区塔利班力量的壮大“归功”到他们头上。他们也可以把该地区一盘散沙、一贫如洗的“功劳”据为己有。总而言之,当布什单边主义者控制着国家这辆车时,他们加大了马力,武装到牙齿,横冲直撞到灾难之中。
如今没人记得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姆鲁·穆萨 2004年9月是如何描述伊拉克遭到入侵之后的局面的。他说:“地狱之门在伊拉克打开了。”不管对战争的感觉如何,我们在美国并不习惯于听到这类语言。它当时听起来—一或许现在听起来仍然—一像是一个过分的隐喻。但是,它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用作现实主义的描述,不仅描述了伊拉克发生的事实,也描述了大中东地区发生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描述了全世界发生的事实。
我们的单边主义者两次愉快地穿越这些大门,想像着它们是通往天堂的大门。结果现在已经大白于天下了。地狱大门内,有件事明确无误:野花野草虽然能够在这片被1991年的胜利者勤勤恳恳耕作的土地上生长,但无论如何,“美国强权下的和平”对该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来说都已经变成了美国强权下的瘟疫。
【3】网闻博评:“单边主义”的狂奔触发“人民力量”的反弹
从以上媒体道可以看出,透过世界强势话语权者的“普世价值”话语范式解读和埃及等地“专制腐败”的表象,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上述国家地区失业率高和通货膨胀率高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灾难根源,进而寻根溯源到肇始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海啸。所谓“美国感冒,世界发烧,中东吃药”,便是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在此时此景的生动阐释。
问题在于,美国只是被世界金融资本寡头集团劫持的一架超级强权机器。因此美国不仅仅是会周期性的发烧,而且往往会成为“单边主义”野性发作的疯牛。而肇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何总会给别人造成更大的冲击和伤害?这又是资本的自私自利本性所必然决定的。“中国像美国一样富裕将是世界的灾难”,奥巴马的这句不慎失言,实际上是暴露了一部分美国人内心的恐惧。固然,13亿中国人都享受美国人那样的奢华消费,地球的资源环境也不堪重负。所以,在有限的地球资源环境制约下,只能是让美国人先富起来并先奢华消费起来,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非但如此,日本人和欧洲人要想达到美国人那样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消费水准,也同样是美国人所不能容许的!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繁荣泡沫的破灭和本世纪初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便是在适当时机适当地方所必然发生的适当的事。“保存差距和等级,并以次等级的血汗供养高等级的享受”,这才是“资本丛林法则”的真谛。更不要听信什么“中等收入陷阱”之类的鬼话,如果“中等收入国家”不落入“陷阱”,美欧西方世界怎么能继续维持富裕和发达呢?
正如网闻博小社员《日出西边/风动中国》前文所述,所谓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其实就是华尔街金融资本垄断集团所操控的美元。如果说中国是供养美国人高消费的“世界血汗工厂”,那么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印钞工厂”。世界金融资本垄断集团正是通过操控美联储对“世界货币”的“量化宽松”,对全球市场进行着“计划经济”,包括制造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而其一旦出现“单边主义”的极端狂热,所制造出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灾难也就必然是史无前例了。这时,被“剪羊毛”最狠的地方,也便必然会最先发生失业率高和通货膨胀率高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动荡。
就像从突尼斯到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正在发生的事,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的中国。也同样是失业率高和通货膨胀率高以及贫富两极分化,也同样是官僚资本主义和专制腐败,也同样是“人民力量”的排山倒海。社会主义新中国,便是在这样的红色烈火中诞生的。如果我们以全球市场化的眼光再往前看,难道这也不正是所谓“大萧条”世界经济危机的“余震”反应吗?历史的惊人相似还在于,当年旧中国的“四大家族”腐败和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是美国扶持的结果。再看今天突尼斯与埃及的专制腐败,不也是当初由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吗?而从美国的快速变脸,以及穆巴拉克等埃及高官在西方国家的资产被冻结,也让世人看到了投靠美国是多么的不保险!
世界金融资本寡头集团的自私贪婪和美国的“单边主义”疯狂,促进了阿拉伯世界人民的普遍觉醒和“人民力量”的全面崛起,这绝对是始作俑者所预想不到的,也是用“普世价值”的“颜色革命”解释不通的。就像当年“谁失去了中国”的拷问一样,“谁失去了中东”乃至“谁失去了阿拉伯世界”,将是历史对美国的新拷问。
那么,在“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如何才能走出“要求改变的迷茫”呢?“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句伟人名言,对中国适用,对中东和整个世界同样普遍适用。现在,是世界强势话语权者把盗用的“普世价值”名词概念,还给世界人民的时候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