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余永定: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复苏的“短板”

2025-02-24 学习 评论 阅读
  

  社科院余永定:中国经济正面临三大挑战

  

  2009年09月05日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凸显。

  

  在9月4日举行的“重庆资本市场高端论坛”上,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三大挑战,即保增长和就业、结构调整和外汇储备安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自去年底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揽子总额达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这些财政刺激以投资为主,其中又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2009年预算有所调整,但在现实中,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刺激计划的主要内容。对此余永定指出,目前“保增长”是主要矛盾,财政刺激肯定是正确的,但恢复保持增长势头与防止未来产能过剩应该有所兼顾。“我国投资率持续上升,已经达到或超过50%GDP。未来的产能过剩令人担心。”余永定表示。他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也存在回率问题,而急忙上项目,很容易导致低效率和浪费,环保标准等问题,此外还应该关注未来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

  

  对于刺激出口的政策,余永定表示,我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早已过高,应适当减少,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刺激出口的政策效果有限,而代价却是巨大的。“出口可以帮助消化过剩产能,但出口需要是不稳定的。当然从微观和产业角度来看还有更多问题可以讨论。”余永定表示。

  

  对于去年底以来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余永定指出货币政策已经过度宽松。但目前的许多问题,是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问题,是金融机构设置问题,监管的合理性问题,而不是货币政策的松紧问题。货币政策必须注意前后一致性。如果央行丧失可信性,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损害是难以弥补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扩张性政策必须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结构性指标必须改善,这些指标包括对外贸易依存度、投资对GDP占比、能源使用效率、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等。

  

  对于外汇储备问题,他指出目前中国政府应该把外汇储备的安全、减损放到极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都用来购买美国国债,但目前美联储正在无限制地印钞票,奥巴马政府大规模举债,美国的财政赤字/GDP将超过10%,债务余额/GDP将超过50%,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未来走向是很难预测的。”余永定说。

  

  
【:唐真龙 王屹 :上海证券】

  

  
余永定: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复苏的“短板”
2009年9月1日 7点57分 :FT中文网

  

  
  中国经济已从全球衰退中强力反弹。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那些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的人,可以核对一下实物数据:6月份,中国发电量同比增长5.2%,扭转了之前连续8个月负增长的局面。目前几乎可以肯定,中国今年的GDP增幅将超过8%。

  

  但一些问题正隐隐浮现。中国纾困方案导致的投资增长,有可能令本已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而资金的注入已经在催生资产泡沫。

  

  中国采取刺激性措施的动机十分简单。中国没有遭受西方那种金融危机,但却受到了其次级效应的明显影响,导致出口骤减。2007年,中国出口增幅为25.7%,出口对GDP之比高达36% 。而去年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2%,且此后一路下滑。今年5月,出口同比骤降26.4%。出口下降对GDP增长幅度的拖累作用可能达到了3个百分点。如果计入间接影响,对中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拖累甚至可能超过了5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的反应非常迅速。2008年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合58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落实。刺激药方的“剂量”很足,为2008年GDP的14%。

  

  中国有能力负担如此规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过去10年来,中国的预算赤字很低,2007年还出现了预算盈余。因此,即使推出了刺激方案,中国的债务可能也仅占GDP的20%左右。政府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不过,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这部分投资的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在短期内创造需求、在长期内创造供给的双重功效,在一般情况下,投资率的上升短期内将迅速创造出过度需求,随后,经济将从过热阶段转向产能过剩。相应地,通胀压力也会为通缩压力所取代。

  

  2003年年底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经济过热。由于过热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也随之不断增加。但由于外部需求强劲,产能过剩局面并未立即显现。不幸的是,政府未能有效控制住投资过热。譬如,政府2004年曾试图遏制钢铁行业的投资热,当时中国的钢铁产能为4亿吨。而到了2007年,钢铁产能已突破6亿吨。只是当出口暴跌之后,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才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显露了出来。

  

  要想维持可观的经济增长率,同时避免大面积失业情况的出现,中国政府只剩下了一个选择:用国内需求来取代急剧萎靡的外部需求。从短期来看,刺激国内消费的难度很大;投资需求成了唯一的选择。经济刺激方案的后果是:200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同比上升36%,而中国的投资率可能已突破了GDP的50%。

  

  政府十分清楚,中国经济一直饱受产能过剩之苦。这正是刺激方案中政府投资之所以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而非兴建新工厂的原因。不过,一个以投资为中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仓促上马及执行中监督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而这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的预期收益也不容乐观。

  

  应动用更多的资源,构筑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使家庭消费能够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支出也应有益于私人投资,并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许多地方政府却在压挤这些企业,以弥补税收不断下降的影响。

  

  面对外部需求突然减少导致的产能明显过剩,中国政府正想方设法稳定出口增长。退税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激励政策。但不幸的是,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由于美国对其经济失衡进行调整——特别是消费减少——出口市场萎缩的状况难以改变。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的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被动调整,而非主动调整。中国不妨加大消除内外价格扭曲的力度,以减轻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尽管中国的危机管理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苏,但在结构性调整方面的成就仍喜忧参半。

  

  现在来谈一下第二个问题。2009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7.3万亿元人民币,超出全年的官方目标。信贷增速高得惊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情况亦是如此,相对于GDP的增速创下了历史新高。其结果是,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

  

  诚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放缓,中国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中国并未遭遇流动性不足和信贷危机,其货币乘数一直也基本稳定。中国不必向美国那样动用直升机漫天撒钱。

  

  流动性过剩已导致资产泡沫再度抬头。目前阶段,由于产能过剩,通胀暂时还未构成威胁。不过,鉴于广义货币供应量为GDP的160%以上,当遭受内部或外部冲击时,形势随时会发生变化,且变化速度可能会很快。全球政策制定者都在关注美联储(Fed)的下一步举措。中国货币当局或许也需要思考其退出战略。

  

  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复苏,中国必须在危机管理和结构性改革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如果中国无法解决其结构性问题——包括对出口的依赖、高投资率和收入差距悬殊——将不太可能保持持续的增长。无论是进行结构性调整,还是制度性改革,本轮危机都为中国提供了良机。果断采取必要措施,符合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利益。

  

  本文是中国社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学部委员、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标签:中国   投资   经济   出口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