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扁鹊说齐桓公看小岗经验“讳疾忌医”
小岗村下派干部沈浩,在那里辛苦多年,将小岗村2003年的时候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努力到2006年的人均收入6000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一成就还不能从数字上说明问题,应用事实说话,那就是,小岗村的真正致富带头人沈浩,不把小岗村当成是大包干时期的先锋,农村改革开放的典型的牌子抱着,厚着脸皮吃返销粮,而是采取解放思想,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导小岗村人打开眼界看外面的世界,才使小岗村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的。
应该说,在某些人的眼里,走出去,是件见不得人的事,因为小岗村是那么红的发紫的先进典型,也可能混得不得笑各自咋玩了吧,怎么可能走出去?走出去做什么?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吗?自己的先进经验不是让人家在学吗?比如说咬破指头冒杀头的危险,搞分田到户,这该多勇敢哪!严德友公开叫器‘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了,既然到了这步,不富还怪谁?可惜小岗村那个壮举之后,再也没有变化的,就只好闭关自守,死要面子,受着活罪,哪怕是饭死了,也会对人家说那是撑死的呀!所以,硬是饿着肚子抱着那块大包干血手印金牌不放,还钱修大包干纪念馆,不肯向人家学习,天下竟然有这样的死不改悔分子,天下竟然有这样的低能儿当道,硬是自欺欺人,这不知道是谁在害他们,还是他们自己害自己。请进来呢,还用请进来么,这么先进的典型,请人家进来学习,那么不又丢人了,不请自来么!,可是又赶不上南街村,那里总是不请自来的人,所以,这些年来,有钱的不是小岗村,有名份的不是小岗村,风光来风光去,都让南街村,大寨村,刘庄村占光了。
可是,下派的沈书记就不一样了,他就是敢为小岗人之先,走了出去,不仅到南街村,而且到大寨村,刘庄村,转了一圈,看后才知道,原来小岗村人是在井底下哇哇地叫,原来南街村他们是那么的聪明能干,于是乎,在激动之余,说,要向他们学习,走集体化的道路,说走集体化的道路不打紧,这又是回头路了,可是,既然走回头路,一走还是走出了甜头的。这个回头路从那一参观学习,就开始走正道了,就富裕起来了。对沈浩此举,本人是非常佩服的,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实事求实,调查研究,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自以为是,不自欺欺人,不刚愎自用的情怀。
然而,当沈浩这几年一声不响的带领小岗人艰苦创业的时候,沈浩一不小心,就病故在小岗,留下“了埋骨只在小岗地,人生处处有青山”的绝唱。当人们在赞扬沈浩书记的同时,谈到小岗村下步如何发展,不料,互联网主流媒体哑口无言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怎么写帖,都放不出来,强国论坛上,问了一下原因没找到答案:估计继续做典型,抱着葫芦不开瓢的,闷声让小岗就这样走出一个小康社会。这就让人纳闷,于是,想起这些年来发生的事,就想起了中国的成语“讳疾忌医”,讳疾忌医,即:讳:忌讳。疾:疾病。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蔡国,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翻阅词典,解释是,讳疾忌医,害怕医生诊断治疗,比如掩饰缺点,错误,害怕别人批评指正。语本宋·同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中国史学会《鸦片战争·第二册·林少穆(则徐)先生家信摘录》:而尚讳疾忌医,犹可问乎?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我们就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成一个好同志。看了这些解释,看到当今社会的一现象,看到某些人隐而不发的一向特征,或者改变了拿锤子找矿的人生后,就学会了用前三十年贫穷僵化来衬托自己的伟大,就有人喜欢批评别人,可是绝不做自我批评,有些人说别人人无完人,会犯错误,但他们自己好象就是完人,不犯错误的,就有人自己面黄肌瘦,不承认自己有病,还说别人有病。所以,当今的人有病,病的不轻,没有人敢说他们有病,大概是等到跟齐桓公一样,病入膏肓,如果谁谈他们有病,是绝对犯忌的,有没有病,只有天知道了,只能让天知道,他自己是绝对装做不知道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