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多看几着棋—记江阴县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
《人民日》高级记者 胡鉴美
[按:为了更好地了解华西村的过去,现将华西村的公开宣传材料—《华西资料》2011年4月编辑的1975年3月12日《人民日》高级记者胡鉴美的文章刊登于此。]
长江南岸,江苏省江阴县里,有个华西大队。这个大队,十年来,越学大寨,变化越大:过去鸡零狗碎的土地,现在变得棋盘似的平整;解放前一亩不满三担的产量,去年亩产二千二百六十斤。
这么大的变化是怎样得来的?
那里的干部、社员都说:“上靠毛主席革命路线领导,下靠贫下中农努力,还多亏有个好书记吴仁宝!”
毛主席叫我们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吴仁宝,在旧社会,十岁就给地主放牛,做长工一直做到解放。解放后,他当了干部,入了党。他总想,要把家乡建设得象个社会主义的样子才好。十年前,他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有关教导,懂得了大寨的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下定决心带领群众学大寨。
学大寨,第一步怎么迈?吴仁宝觉得,要做成一桩事,做到那里算那里是不行的,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常说:若是只有“小想”,没有“大想”,等于不想。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常走路,无所创造,无所前进,岂不是等于不想么?
吴仁宝不愿按常规走路。他多少次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盘算出了一个“十五年远景规划”:高高低低的地要挑平,零零碎碎的田要搞整,星星点点的村落要建设得集中、整齐;这里的人要爱国家、爱集体、一心奔社会主义;这里的粮食要亩产一吨。
这是个规划,也是幅蓝图。吴仁宝认为:造机器、造工厂、造大桥,无不有图,搞农业建设,为什么不能有图呢?也要有!一九六四年的寒冬,吴仁宝半夜半夜地伏在煤油灯下,一笔笔描绘。他画一阵,想一阵,又跑到田野里看一阵,还把支委会中一直共同战斗的老伙伴找来商量一阵。画了多少个夜晚,那一双刨田铲垄的手,居然画出重新安排河山的平面图来了。那上面,横道道、竖杠杠、圈圈点点,代表着哪儿是田,哪儿是渠,哪儿是房屋,连笔直的路旁要种杨柳树也画了出来。那上面,要挑多少土方,要动员多少劳动力,都有个估计。
这幅图,首先在支委会上亮出来,于是,不同的思想也亮出来了。那些老伙伴自然极力支持,但也有几个反对的,他们敲着潮烟筒,愣愣地说:
“把田开成河,把河填成田,这不是无事寻事做?须知河同田,不是油盏里的灯草,可以随便拨来拨去的。”
“若要亩产一吨粮,只好叫稻秆两头生穗。”
“农村干部还是安分种田吧,不要多想花样。”
言语不多,人只几个,却反映了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这种思想,当干部的若是有了,最误大事。吴仁宝决心打通干部的思想。就在那个争论不下的支委会散后,仁宝回家算了一笔账,越算越高兴。次日五更天,他就把支委们叫起来,算给他们听:
“全大队八百多亩田,每年平整五、六十亩,十五年怎么平整不完?解放前地主的子是‘包三担’,连稻草交上都不够,如今产量不是已经翻了三番了?今后我们再积足肥料,精耕细作,叫它十年内产量每年增一成,十年后每年增半成,干它十五年,何愁达不到亩产一吨粮?”
反对的人听他算得有理,也帮着一起算,说:“头三年增产还不止一成,因为基数低;十年后增长也不止半成,因为那时科学技术更加发达了。”
算来算去,大家意见一致了,算成了一笔思想上政治上的大账:“大寨艰苦奋斗,创造了条件,粮食就翻番。我们也来它几年苦干,为什么翻不了番?要想粮食翻番,先要思想翻番,步子翻番,干劲翻番!”
一张图,一笔账,成了吴仁宝的怀中珍宝。开大会,讲;开小会,讲;走在田岸上,也拿出图来同人讲。人们被他讲得心明眼亮,心花怒放,满心里装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图。
这样一来二去,就有一股风吹起来了。风言风语,都说华西大队是个“吹牛大队”。
吴仁宝怎样对待这股风呢?
他镇静自若,同社员群众说:“说我们吹牛,无非是说我们步子大了。如果眼睛朝后看,同过去的小农经济比,步子确实是大了。如果眼睛朝前看,同大寨比,步子着实还小哩!我们说了话做不到,当然是吹牛;说到做到,就不是吹牛。毛主席叫我们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我们就要用豪情壮志,画在心上,还要用力气、汗水、锄头、扁担,画在祖国的大地上!”
不怕亩产不上一吨,只怕人的思想不奔社会主义
要把最新最美的画图画在祖国大地上,便要人来做。这人,若是眼睛只盯着灶头屋角,若是心里只顾自己一世过得快活,若是背上背着旧制度的包袱,便做不成。吴仁宝常说:不怕亩产不上一吨,只怕人的思想不奔社会主义。农业学大寨,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象大寨党支部那样,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农民。
就在学大寨的第一年,阶级敌人就出来捣乱,在两百担公粮里,掺了八百斤烂泥。稻谷都已挑到河埠头,有些已经上了船,仁宝走过来,抄一把细看,发现有鬼!当即叫把船里的、岸上的两百担稻谷统统挑回去,仔细重筛。这一筛,筛出了泥沙,也筛出了坏人。干部和社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
第一生产队的队长,曾用集体的资金买黄豆,做豆腐,卖高价,弄得许多人没有心思种田。吴仁宝知道后,让他们把几百斤豆腐全部挑到大队,按平价卖给社员;又开个大会,进行思想教育。他说:“今天吃这豆腐,却要细细思量,做个贫下中农,该走哪条道路?”又回过头来教育那个队长:“你领头做这种事,要把群众领到哪条路上去?”那个队长没料到仁宝这样不留情面,觉得这把刀未免太快了。仁宝说:“同资本主义倾向斗,这把刀就是要快。”
第二生产队有个社员叫阿龙,常常捞鱼摸蟹捉黄鳝,不好生务农务 ,后来,竟离开华西,跑到邻省去了。吴仁宝想:阿龙是贫农,却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干部的责任,不把他拉回来,对不起阶级兄弟。他就两次跋山涉水去找阿龙,同他一起忆苦思甜,说:“你我同岁,旧社会受了那么多的剥削苦,怎么便忘了,却滑到邪路上去?乡亲们都在建设社会主义,你一定要回来,和乡亲们一起走毛主席指引的阳关道。”仁宝细细说理,耐心开导,终于把他找回来了。如今阿龙种田着实出力。他的“老朋友”也曾叫他农闲去做些老行当,他回答得可响亮了:“建设社会主义农业,没有农忙农闲,即使有闲,我也不走资本主义邪路!”
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十年来,吴仁宝花了多大的心血,下了多大的功夫啊!
譬如说,有些青年不安心农业,手捏锄头柄,眼望烟囱顶,总想学点手艺,出去赚个快活钱。吴仁宝思前想后,当机立断,一个电就把刚被公社派到外省去做木工的儿子叫回来务农。儿子是早就学了木匠的,心里想:“手续是合法的,收入是交队的,为什么叫我回来?”仁宝数落他说:“解放前,你爷爷一家八口,只有一亩三分田,缺吃少穿,想种田哪来田种?现在我们又是一家八口,吃饱穿暖,毛主席把田交给贫下中农,该种田的却不想种田了么?你是贫农的后代,干部的子弟,你不带头谁带头?”儿子终于想通了,做出好榜样,带动了一大片。
十年的心血,十年的功夫,初步开花结果了。如今,在华西,阶级敌人是不大容易钻空子了。就说那个阿龙吧,见富农的“本家”殷殷勤勤叫他“阿龙伯”,他立刻说:“什么阿叔阿伯?过去我们贫下中农给你们做得要死,谁曾见你有好嘴脸来?”
如今,在华西,广大干部一心奔社会主义,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大队干部每人平均劳动天数,一九七二年是三百十五天,一九七三年是三百十六天。吴仁宝同志,一九七三年参加党的十大和省里的读书班八十多天,还劳动了二百零二天。
如今,在华西,无论早工夜工,都是上工不用敲钟,下工却要“动员”。爱国家、爱集体,几乎成了一种习惯。老太婆搓稻草绳,草上有谷,一粒粒摸下来,积得几斤,叫媳妇拿去交给大队,却不许说姓名。去年双抢季节,一块田有一只角没有灌够水,若要再灌,别处吃水就太多了。怎么办?有个社员,不声不响,拿个面盆,从塘里来回端水,浇透了这一角。
到过华西大队的人都说:“看这精神面貌,真有几分象大寨贫下中农的味道,难怪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话不假。华西大队从一九六五年起动手实现“规划”。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烈火锤炼的华西贫下中农,思想大解放,干劲大发扬,什么苦活都不在话下。他们连年战斗,终于在一九七二年完成了十年前提出来的十五年规划,亩产达到了二千斤。
要让群众的力气,点点滴滴都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上
学大寨的道路,是依靠群众的道路。一百多万个土方,是群众挑出来的;一亩地产一吨粮食,是群众种出来的。要群众发挥这样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干部就得满心里装着群众。
正当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干苦干的时候,曾有人称华西为“做煞大队”,理由是“不关心群众生活”!
是不关心群众生活吗?不,吴仁宝不这么看。他认为,关心群众生活,就是要让人人都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都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分力量。集体经济发展了,对国家有了大贡献,社员也能够共同富裕。若是只叫大家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风凉,实际上是最不关心群众。
的确,华西大队闲不着人,党支部千方百计要把各种人都安排好劳动。那里方圆几十里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华西大队有个荷英姑娘,自小儿两腿瘫痪,长到十七岁,还在家里吃闲饭。家里苦恼,姑娘苦恼,吴仁宝也很苦恼。仁宝想,这姑娘脚残手不残,让她去学做皮匠吧!他就一趟趟同镇上的领导、有关行业的负责人、皮匠老师傅去联系。联系好了,摇着船,亲自把荷英送了去。一个残废的女孩儿家,独自出外学手艺,生活上有多少事情要安排!是仁宝一一托付妥当。一年多后,荷英学徒满师,又是仁宝摇着船把她接回来,安排在大队里为大家修鞋、打掌、补雨衣。现在,这姑娘已经劳动五年了,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怎怪她每日里飞针走线时都象花儿一般在笑。
吴仁宝认为,越是大忙时节,越要保护劳动力,越要关心社员的生活。大队年年办半个月农忙食堂,每顿有荤腥。为了让人盛夏从田里回来能吃得下饭,还先送上些西瓜、蕃茄!在华西,每年的双抢大忙,的确是火辣辣的战斗,但是社员的身体却都很健康。
吴仁宝对群众的关心,的确称得起“比关心自己为重”。风雨来时,寒冬雪夜,过年过节,他都要同党支部委员们一起,到那些年老的、有病的、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家去看望,问屋可漏?床可暖?自己却总是盖着那条三十几年前的老棉絮。华西大队现在家家都住进宽大敞亮的新屋了,但仁宝却是等百分之八十的社员造好新屋,自己才造的。许多社员都说:书记这样为大家操心,要多给他点补贴,但仁宝决不多拿。如今他的收入比同等劳力的社员还低。他常说:应该让社员穿的盖的都比干部好一点,这才算尽到了责任。否则,你这个干部就该考虑考虑:“你代表什么阶级?”
吴仁宝不但对群众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样样想得到,他还想到更大、更远、更重要的事情哩!最近这一两年,他常常说:“群众积极性越高,干部越要当心,不要犯瞎指挥的错误。我们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爱护群众的积极性,要让群众一滴汗、一点力气都不白费,点点滴滴都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上。”
胜利鼓舞着人们前进,胜利也孕育着新的斗争。华西大队提前完成了十五年规划之后,村里村外,话又多起来了,说:“土地平整了,产量高了,房子新了,生活好了,可以享享福了。”有人还开玩笑说,华西大队可以改个名字,叫做“享福大队”。
“享福大队”?华西大队党支部的同志们听在耳里,惊在心上,懂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决心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永不停步,不断前进,继续革命。
他们把这项工作还是看得那么远,做得那么细。
远,远到又订出了第二个十五年规划,当前正在着手干。细,细到植树时听见个待嫁的姑娘叹一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便把近几年嫁出去的姑娘都请回来学习,鼓励她们无论到哪里,都要积极干革命。
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地前进。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和华西大队的贫下中农一起,也在继续前进。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吴仁宝深深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不是一个十五年规划、两个十五年规划的事。十年的征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前面的战斗还多着哪!
吴仁宝,这个目光远大的共产党员,放眼望着华西大队平整的棋盘也似的土地,决心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