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雷锋的日子里想雷锋
49年前,雷锋,一个伟大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的壮丽青春。其后一年,即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3月5日也就不同寻常起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
其实,不只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才想起雷锋,而是年年想、月月想、日日想、时时刻刻都在想。
2010年央视春晚小品《不能让他走》,冯巩学雷锋做好事,送受伤的老大爷进医院,不想差点被人赖上。虽最终老大爷苏醒开口,冯巩洗冤,还是不免让人心生感慨:学雷锋做好事咋就这么难?
这并不是导演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现实生活中早就上演了——
法官说,可以“自行离去”
2006年11月20日上午,南京市民彭宇在某公交车站扶起摔倒了的徐寿兰老太太,并送往医院,还垫付了200元医药费。2007年1月4日,徐老太将彭宇告上了法庭,9月3日,判决的结果是彭宇应赔偿40%损失费计.36元。
无独有偶。2008年8月21日15时14分,河南郑州19岁大学生李凯强,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后,被告上法庭。2009年12月28日,法院给李凯强下达了一份判决书,被判赔偿7.9万多元。
彭宇案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福州、陕西等不同地方已多起了。在给彭宇的判决书中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根据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的推理,彭宇送徐老太上医院的行为纯属做贼心虚。
警察说,他胃疼关你什么事
2009年10月14日晚7时30分左右,90后司机孙中界在路口等红灯时,一白衣男子问能否带他一段路,孙拒绝。但男子继续央求,说自己肚子很痛,可能胃有毛病,家就在前面不远,孙心一软就答应了,白衣男提出给十元钱,孙不要。不过,车即被两辆车包围、逼停,男子伸手拔了他的钥匙,车外七八个身着制服的人将孙拖出车外,随即被指认涉嫌黑车经营,车辆被浦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扣留。孙中界打电话到闵行区交通执法大队投诉,对方问他为什么要让不认识的人坐车,孙说那个人说自己胃疼得厉害,对方继续质问“他胃疼关你什么事”孙最终无法接受自己做好事反被冤枉,遂用菜刀切断左手小指以示清白。
为什么同样是做好事,却有不同的结局?在毛主席时代出了雷锋,今天却是彭宇、李凯强、孙中界等的悲剧?
鲁迅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演讲《未有天才之前》:“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雷锋,这个英雄,只能诞生在毛主席时代的肥沃土壤里。今天,污染严重,土质贫瘠,一切向钱看,不学保尔学比尔,不学雷锋刮歪风,“围观”再度成了时尚。当年鲁迅受了“围观”的刺激,慨叹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遂毅然弃医从文。
有了彭宇、李凯强、孙中界等的悲剧,于是就有了——
2010年7月10日中午12时许,江苏兴化市阳山大桥,一老人骑三轮车下桥时不慎摔倒,躺倒在地爬不起来,前后长达15分钟之久。其间不少人经过该处,甚至有人驻足围观却始终无人伸出援助之手。
酒香也怕巷子深,身正也怕影子斜,没打着狐狸,惹一身骚,咋办?路人不救,怕是怕得有理,我想。
错的不是人!时代使然也。
薄熙来谈雷锋
很欣喜地看到重庆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据《重庆日》道,3月1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市委礼堂召开大会,对全市涌现出来的“白求恩精神示范医院”、“雷锋式班集体”和“雷锋式学生”给予命名表彰。市委书记薄熙来即席讲话,充满激情地为大家背诵毛主席的经典文章《纪念白求恩》,强调“事在人为”,而人一定要有精气神,要有高尚的追求。又引用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对雷锋的评价说,“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又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所以,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学雷锋,他成为时代的旗帜和精神楷模。雷锋精神不仅没过时,而且充满了生命力,值得我们好好学。
薄熙来说,《雷锋日记》曾感动了很多人,教育了一代人。他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雷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用“春夏秋冬”作比喻,很有文采,令人印象深刻。他22岁就牺牲了,却留下了9本日记,20万字,不仅思想纯洁高尚,而且富于哲理,很有思想内涵,闪烁着理想与信念的光芒。
薄熙来指出,概括雷锋精神,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做好事,而且爱憎分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既要关爱百姓,又要打黑除恶,见着矛盾不能绕道儿走,面对黑恶势力不妥协,绝不允许他们坑害百姓。二是严于律己,雷锋有一句话,“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而且“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三是勤奋好学,发扬“钉子”精神,要善于“挤”和“钻”。回顾雷锋故事,看一看雷锋日记,雷锋精神不仅没过时,而且充满生命力,值得我们好好学。如果重庆能多一些雷锋式班集体、雷锋式小朋友,我们的城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就会前途无量!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