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请《科学新闻》答复武汉参加转基因研讨会的网友声明

2025-02-24 学习 评论 阅读
  

  请《科学新闻》答复武汉参加转基因研讨会的网友声明:我们的确是“被自愿”的消费者

  

  2010年10月11日,我和另一个网友以消费者的身份参加了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告厅举办的《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普与传播研讨会》,当天下午,几名转基因方面的专家与我们两个人,还有一些媒体记者进行了一场小型的对话。会后,我们将参加此次活动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并于10月15日投稿给网站,题目是《“被自愿”消费者参加转基因科普研讨会侧记》。

  

  然而,前不久有外地网友转给我一篇科学新闻的道,称“从参与对话的科学家和消费者代表的反映看,双方都很欢迎这样的活动,消费者代表们并没有如某网站所标明的那样,是‘被自愿’的,而是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并主动提出他们的问题……在10月11日的对话活动上,尽管不能说谁最后说服了谁,但是参与活动的各方都对效果感到满意。尽管如此,事后某网站仍然将之称之为“消费者‘被自愿’地对话”,这是与事实不符的。”

  

  对于科学新闻的这个说法,我感到极其地愤怒,“被自愿”的确是我们现场参加活动的真实感受,根本不是网站刻意标明的。如果科学新闻需要,可以通过网站打听我们的联系方式,我们愿意与写这篇道的记者当面对质,哪怕是上法庭。2005年,张启发的转基因大米就已经非法流入湖北市场,而且没有任何标识,这难道不是让我们湖北人民被动地做小白鼠吗?现场专家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转基因大米绝对安全的说明,一大堆模凌两可的说法反而让我们无所适从。活动的最后,我们只是客气地与几位专家道别,居然让科学新闻写成“参与活动的各方都对效果感到满意”。这篇道让我们“被满意”,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既然,科学新闻看到了我们发在网站的文章,也就应该看到我们后面提出的疑惑,你们为何不把这些疑惑转告给专家们,而是使用这样卑劣的手段,让我们“被满意”呢?希望科学新闻的记者能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附1:“被自愿”消费者参加转基因科普研讨会侧记(摘录)

  ……因时间、篇幅有限,很难详细叙述当时现场答问,但是我们的感受是:越听越糊涂,越听越觉得被忽悠!越听疑问越多!若网友有兴趣,可收听我们现场录音。

  

  

  这里罗列几条专家们的观点,请有识之士来解答:

  

  新闻跟科学依据是两回事,没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的;普兹泰的那篇文章后来也从科学杂志上撤了,不能拿撤了的文章作为依据。

  

  世博会是一个世界性的活动,要尊重其他人;因为有一些人有一些国家对转基因是反感的,世博会不用转基因食品是对别人的尊重,不是因为本身转基因食品本身不安全。

  

  我们的温总理已经明确表态支持转基因,有些政府部门声称不食用转基因食品,如果这种言论作为个人是他自己的选择,但是代表一个集体或部门,这样的行为就是对抗中央领导,这样的干部根本就应该撤职。

  

  从专业角度讲,育种过程就是把不同的基因引进来,对于我们专业人士来讲,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就是一样的。

  

  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包装食品已经有70%含有转基因成分,外国人都吃人造黄油,是棉籽油做的,绝大部分棉籽油是(来自)转基因棉花;美国人认为21世纪动物蛋白消费量要降低,主要消费植物蛋白,而植物蛋白主要来自大豆,美国大豆绝大多数是转基因。

  

  我们批准了转基因主粮以后,对坚决反对转基因的欧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新政府很快批准了一种土豆、两种玉米的转基因安全证书;西方膳食里,土豆是主食,每吨都吃。

  

  反对转基因的有些是农药公司给钱让媒体造谣。有些纸为了好卖故意炒作:例如所谓的“毒大米”是拿工业用的石蜡抛光大米,这个不符合标准,但是并不是说这种大米有毒;可是纸要是不写有毒大米,就卖不出去。

  

  听说10月底中科院还会组织一场关于转基因安全问题辩论会,邀请媒体、转基因专家、绿色和平这样的环保机构和消费者代表参加。希望有关部门不要食言,把支持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和反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专业人士都能请到现场,媒体可以不受约束地全面道,让转基因争议真正暴露在阳光之下。

  

  愿老天保佑中华民族!保佑我们的子孙吧!

  

  武汉”被自愿”的转基因消费者

  

  2010年10月14日

  

  附2:

  

  

  转基因传播:对话的基础

通过寻求并辨别各种不同的证据来得到结论,是转基因这类有争议话题的对话基础

贾鹤鹏10月11日由《科学新闻》杂志、华中农业大学和英国大使馆在武汉联合举办的“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普与传播研讨会”被中国科学院一位科学家誉为“转基因领域的一个milestone(里程碑)”。其成为里程碑,不仅是因为这次会议邀请了包括美国《科学》杂志总编辑Bruce Alberts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也因为组织者临时安排,让参会的科学家与一些对转基因有顾虑的消费者代表进行直接和平等的对话。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中国第一次科学家与消费者之间就转基因问题的开放对话。这次活动,足以让我们思考如下的一些问题。对话的共识和迫切性从参与对话的科学家和消费者代表的反映看,双方都很欢迎这样的活动,消费者代表们并没有如某网站所标明的那样,是“被自愿”的,而是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并主动提出他们的问题。从对话的话题来看,消费者代表们的问题“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如果转基因食品安全,为什么美国、英国没有大规模推广,而中国要大面积推广?”“《国际先驱导》道:山西、吉林于2006年正式全面推广先玉335转基因玉米后,动物出现异常现象——老鼠不见了,如何解释?”有很多误解,信息也不确切,非常需要合理的和开放的对话来改善这种情况。事实上,对于《科学新闻》杂志准备组织的一系列围绕着转基因问题的对话活动,不论是相关科学家还是环保组织以及媒体,都非常欢迎。这都说明了这样的对话是有价值的。对话的科学基础在武汉的这次对话上,除了对消费者代表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与会的科学家们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媒体道和网站上的一些传言,不论在转基因还是其他科学问题上,都不能成为证据,除非它们是来自经过同行评议的专业科学杂志上正式发表的论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些表面的现象。比如消费者代表提出,国外某部专题片中描述了一名儿童因食用由转基因饲料喂养的牛产出的牛肉而死亡的事件,即便确有其事。造成死亡的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因素进行排查,并最后找到某个导致死亡的确切因素。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研究能得出转基因食品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科学证据。当然,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科学证据,但是在谈论转基因是否安全的问题上,这只能是一个需要依靠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来回答的问题。而媒体应该成为传递科学界共识的主要载体。对话的不同立场在一位参加了“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普与传播研讨会”的人文学者看来,证据是技术派的尚方宝剑,但证据有“个别性”和“显著性”之分,就新技术可能具有的风险性而言,证据往往会在很长时间保持个别性、隐蔽性。但这不代表就无风险。只有当危害的显著性数据长时间积累,在统计学上变成具有“显著性”时,技术派才会承认风险终于来临了。从哲学角度而言,这样的反思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既然表明风险性的证据是隐蔽性的,那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个证据呢?既然这个证据是个别性的,那我们就没有办法确定它会变成普遍性。这实际上意味着,尽管人们对转基因等新技术具有不同的价值立场,但是在对其进行事实判断的时候,仍然只能依靠证据。通过寻求并辨别各种不同的证据来得到结论,是转基因这类有争议话题的对话基础。期待更多对话在10月11日的对话活动上,尽管不能说谁最后说服了谁,但是参与活动的各方都对效果感到满意。尽管如此,事后某网站仍然将之称之为“消费者‘被自愿’地对话”,这是与事实不符的。然而在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这样的对话数量仍然太少,仍然不足以让更多的声音参与进来寻求共识。推动更多这样的对话,这是科学传播者和媒体的责任。■《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0年第20期 科学传播)
标签:基因   科学   对话   消费者   活动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