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武——当代中国青年的优秀榜样
一个真正的科技工
——记胡伟武教授北航讲座
真正的科技工是什么样的?真正的科技工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技工?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教授的讲座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复。
胡老师在讲座中把他五年来研制龙芯的心得概括为:正:心正------创新为民;敢:敢为天下先、“做给他看”的勇气------自主创新的信心;狠:创新跨越和艰苦奋斗;实:求实求实求实创新------求实态度。这也是胡老师作为一个科技工的经验总结。我想这对我们北航理工科的学子,尤其想投身于科技事业的学子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968年出生的胡老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1年出任龙芯CPU首席科学家,在只有几十个人几千万元的条件下,埋头苦干,用一年时间,研制成功了别人声称需要几十亿元数十年才能做成的CPU芯片,终结了我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
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一直都比较关注龙芯,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国独立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更是因为我们多年来没有几件引以为自豪的“家当”。但运10的折翼、中华之星的陨落之痛,让我们这些“爱”龙芯的人又不敢轻易投入全部的“热烈”,虽然心里面总是希望龙芯能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不过相信上周五晚和我一样听了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教授讲座的同学都不会再有丝毫的“动摇”,让人感到鼓舞的是龙芯拥有比想象中还要好的性能,以及胡老师身上的那种可贵的品质。对于目前龙芯所取得的成就,胡老师概括为五年时间完成了站桩的功夫。但是能看得出来这个桩是站得非常稳的。五年的实践心得胡老师也熔炼为正、敢、狠、实四个字。但是这里面真正包含了胡老师的“成功之道”,让人受益非浅的不仅仅是他的行动,更是他的思想。
首先是正,体现到胡老师身上就是创新为民。为什么要做龙芯?为谁做龙芯?记得计算所李国杰所长说过做技术研究一定要问研究的动力是什么?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是不是都要问自己的动机是什么呢?就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应该要了,以前自己总是有意无意的去逃避这些问题,现在才知道,方向性的问题解决了是有益无害的,而且是应该先解决方向性的问题。胡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如果龙芯以后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主要就是由于其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定位”。也许这话初听起来很大,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胡老师之后就会自惭形秽了。
进一步解释胡老师的动力,那就是像胡老师一样的知识分子体现的“国家兴亡,我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体现“不是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拉进来,把国家民族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高度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责任心,所以他的“提头来见”决不是戏言。
有了动力去做,面对重重困难,还得有自主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这就是敢。从做龙芯1号和龙芯2E的过程中,胡老师深刻体会到了 “事非经过不知易、万水千山只等闲”。胡老师身上“做给他看”的勇气也反衬了“虽然取得过‘两弹一星’、牛胰岛素和载人航天等技术的重大突破,但有些人仍然对自主创新信心不足”的妄自菲薄。胡老师用“奇瑞自主品牌汽车”结合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要发展就要有竞争力,要有竞争力就要有创新能力,而获得能力的惟一途径是自主的技术学习”,更开出了 “能力于实践、实践于勇气”的药方。
胡老师道出了他对国家民族的信心:我们中国领先了几千年,被西方超过只是近一二百年,我们是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把远古文明延续到今天的国家。在戳穿西方列强“民主自由先进”本质的同时,胡老师希望能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他更是这么去做的:学习儒家的传统经典(中庸的高明),用毛泽东思想(不被一切困难吓倒)武装龙芯课题组。
“在每次龙芯处理器流片成功或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时,我都会带领课题组的全体党员去天安门看升旗并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向毛主席汇;我们还组织组内的骨干参观毛主席故居,给每个党员发了四卷毛泽东选集,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龙芯课题组是一直以来我们建设课题组的响亮口号和重要方法”和他胸前的主席像章就是证明,而他身上实实在在体现出来的精神则是最强有力的证明。
如果说正和敢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上体现胡老师的可敬,那么狠就是胡老师以行动证明了他的伟大。龙芯的突飞猛进不是偶然的,靠的就是那股狠劲。龙芯人都是合格地通过了“要吃得起苦,要经得起考验,加班不难,难的是加几个月的班”的考验的。
“五年来我们为了完成任务,常年坚持每星期上六天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我们常常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工作,几天甚至十几天,我自己吃睡都在办公室,困了就休息一会儿。有几次我在早上六七点钟打开实验室就发现有人手里握着鼠标靠在椅子上睡着了,导致我们一些员工的体力迅速的下降,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对一个人或者一个队伍,连续两三个月甚至半年加班加点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几年,是很难得的。我们如果都像国外一样,五天,八个小时上班,是很难赶上人家的,我们只有像研究两弹的时候,那么刻苦,才能赶上人家。我们的子孙才会找到自信”,“记得01年春节,我自己打电话跟父亲解释,由于工作紧张,不能回家,我听到电话那头父亲跟母亲说,叫他能回来尽量回来,在一起过不了几个春节了。我女儿也长时间见不到我,每次我想奖励她时,问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她说只想在家陪她” ……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看看胡老师写的《我们的CPU》、《我们的龙芯2号》等文章吧,他们真是在用心血浇灌龙芯这棵幼苗。“一盆花用水浇灌固然能够盛开,但用心血浇灌会更鲜艳”,相信龙芯之花一定能盛开得鲜艳夺目。正、敢、狠都做到了,没有实也不能成功。而“求实、求实、求实、创新”的口号,一方面批评了现在科技界中普遍的浮躁之风,另外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戒骄戒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这些道理一般的人都知道,可是他们真正做到了。
胡老师给我们讲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到了西方民主自由的实质,讲到了中庸文化的伟大,讲到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讲到了爱国主义。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优秀的科技工的素质。
胡老师告诉我们搞科研不只是简单的做,要弄明白为什么去做,不是为了金钱,名誉,地位,是为国家!国家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我们能为国家做什么?作科研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需要“从不被任何困难吓倒、从不被任何敌人吓倒”的精神,需要“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需要学习毛主席的“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不畏浮云遮望眼、永远抓住问题的关键”的方法,更需要像主席那样“永远站在工农一边”的感情立场。
作为北航的大学生,作为理工科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祖国科技的重任,如果我们一心想的是升官发财,想的是留洋出国,想的是进微软通用,我们的国家去依靠谁呢?我们一味得埋怨国家的技术落后,埋怨国家没为我们提供条件,但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像胡老师这样的科技工才是我们的楷模,像胡老师所开创的事业才是我们所需要做的!
我们期待不断成长的龙芯,我们期待自己的操作系统,我们期待自己的大飞机,我们期待……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最后借用胡老师的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
上联:做人做事做学问
下联:爱国爱家爱龙芯
横批:修身为本
【胡伟武简介】:(:百度百科)
胡伟武,男,1968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1号”研制组组长,全国青联委员。
2002年8月10日清晨6时零8分,是一个在我国计算机领域里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从那一刻起,中国人结束了只能用外国人的CPU造计算机的历史,中国计算机事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翻开这一页的就是胡伟武,是他带领科研人员以高度的爱国情怀和创造精神,历经拼搏,研制成功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
从2001年3、4月份胡伟武主动请缨组建CPU设计队伍,到2002年8月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的通用CPU在200多MHz的主频下跑起来,这一惊人的速度,得益于正确的技术路线和一帮全力拼搏的年轻人。
研制开始时,胡伟武与同事们就确立了三条技术路线。一是坚持高起点,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入手,走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这是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高端通用CPU的发展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二是坚持兼容性设计,他认为不兼容设计是导致我国处理器设计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把兼容性设计当作通用处理器的生命。三是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设计中的每一步都经过反复验证。这也是胡伟武的作风使然。他一直要求自己、要求部下要踏实工作,“把工作做扎实了”。他把所训里的“求实、创新”发挥为“求实,求实,求实,创新”,就是针对目前国内科技界的一些浮躁现象提出来的。有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研究工作就有了主心骨。通过现代EDA工具,研制组成员迅速补充和掌握了微电子知识和技术,为龙芯的成功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能有几回搏?”是胡伟武经常对自己和科研人员说的一句话,也是时刻激励着他忘我工作的强劲动力。对于他来说,早上7点钟上班、晚上工作到深夜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连续加班三天三夜也只能说是家常便饭。令人难以想像的是,有一次他们竟连续加班了六天六夜。
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7月初,在最佳方案版图设计提交前,经过全组三天三夜的加班,终于完成了版图设计规则,通过了检查。这时,测试组告,经分析,最大延迟和布线分析出来的延迟不一致。检查发现是由于对跨时钟域的约束与实际不符。重新布线已来不及,胡伟武决定手工改版图,24小时后修改完毕,降低延迟0.6ns。但是,当天下午5时,测试组发现整个处理器的一万多个触发器扫描链由于重连时的一个失误没有根据要求连出来。如果不能在交付方案之前改好,整个方案都会流产。几十个人几个月的努力白费不算,花掉的上千万纳税人的钱基本上是血本无归了。“不是100分就是0分”。胡伟武马上开了个动员会,同时跟流片厂商协调要求宽限一天的时间。由于大家都十分疲惫,胡伟武要求任何一个小的修改都必须是一个人操作,两个人在旁边盯着。在接下来的两天两夜,大家把一万多个触发器分成十几条扫描链连出来了。直到7日凌晨3点多,完成了最后交付流片的所有工作,每个人都签了字。胡伟武心里默念道:“就这样了,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
这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行动。在研制的近两年时间里,胡伟武就是这样与同伴们一道,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同时间赛跑,挑战身体和毅力的极限。为了研究工作,胡伟武经常不回家,女儿要求爸爸陪她一起坐班车回家而他却一次也没能做到。在研制最紧张的时候,胡伟武的爱人甚至为了支持他而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可以说,是在胡伟武的带领下,所有的研制人员一起用心血铸就了中国人自己的“龙芯”。
2002年春节,胡伟武和组里的人一样留下来加班。所领导在看望他们的时候明确提出了9月底以前完成流片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胡伟武没有退缩,置之死地而后生。“做不出来,提头来见”,一句豪气冲天的“军令状”让全组上下的心都紧紧地绷了起来。他们把压力变成动力,变成了一刻也不停息的行动。正是在这种压力和动力作用之下, 2002年8月,“龙芯1号”流片成功并顺利通过中科院组织的专家鉴定,标志着我国已掌握CPU核心技术,中国的信息技术从此拥有了一颗属于自己的“中国芯”,使中国人在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时代永远成为了历史。这一事件入选了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路甬祥同志在龙芯研制组《我们的CPU》一文批示:“青年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创造精神,实在可喜可贺,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也是我院创新工程的希望。”目前,胡伟武正带领研制组夜以继日地进行“龙芯2号”的研究,该芯片研制完成后,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可再缩短两至三年。
胡伟武已发表专著1部,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第一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5项。曾先后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中科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等奖励。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