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善意--评《炎黄春秋》第11期“市场经济呼唤政治改革”一文
绝非善意——评《炎黄春秋》第11期 “市场经济呼唤政治改革”一文
司徒英子
这是又一篇在《炎黄春秋》上鼓吹加速推进政治改革的文章。同在这家刊物上铺天盖地出现其他这类文章一样,它呈现出一种生怕我国改革“得而复失”的焦急心态。
他们是出于好心和善意吗?不,绝不是。
文章把中国经济模式归结为“市场经济加集权管理”。作者认为,“在一个民主法治不够完善的环境中,公共权力使用者出于‘人性自私’的本能,很难保证不用手中的权力去干预市场过程,并通过干预来满足自身偏好和获取自身的利益欲求……最终蜕变为‘权贵资本主义’。”作者罗列了不止一组数字,表明我国职工收入、家庭财产、城镇收入等的严重悬殊以及公务员福利、国家行政机关运行成本支出浩大,等等。这些情况和数字统计是否属实,自应严肃对待,万不可玩忽。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成因、后果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作者的观点和采取的对策,同党对形势的估计和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是格格不入的。首先是对改革的总体评价。文章认为:“改革在中后期已经显露出后劲不足、进展缓慢的端倪。伴随经济改革发展,除了在行政领域反复进行一些技术性的、浅表层的动作以外,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动力去寻求针对权力运行体制的深度改革突破……经济改革轰轰烈烈、行政改革凑凑合合,政治改革闪闪躲躲。而当政者遵循的‘改革原则’则已从‘渐进改革原则’、‘适度改革原则’以及‘中国特色原则’,在现实当中逐步演变成为保守改革原则、有限改革原则、选择改革原则、主观偏好原则……对于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和改革时机的逐渐丧失一直缺乏清醒的认识。”作者认为:“所谓‘渐进改革’……不是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停止改革甚至倒退改革;所谓适度改革……不浅尝辄止、半生不熟的夹生饭改革;所谓‘系统改革’,……不是有扬有抑、有行有禁的选择性改革,所谓‘中国特色改革’……,不是强调‘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一种传统情绪逻辑下的偏见改革。”很清楚,作者上文讲的什么倒退改革,夹生饭改革、选择性改革、‘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是他对当下我国改革现状的描绘。作者做出如此这般的分析和对改革现状改革形势的描绘,就变得与中国当下改革的实际面貌相差甚远甚远了。
怎么办呢?作者说,大家“都共同期待着关键改革的出台”。什么是关键的改革措施,什么是作者认为当今推进改革的上方宝剑?那就是:“要求‘集权管理主体’建立民主法治的约束制度与机制”,诸如公共预算制度、地方自治新体制、官员财产申报制……等的建立,特别突出了“针对各级主要政治和行政首长以及人民代表群体,循序渐进地建立了民选公决为基础的权力约束制度,纳入下一步中国改革的实践之中。”作者提出的“民选公决”是作者心目中“中国式管理”绝对不能缺少的改革必修课。原来如此。这样,作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终于揭露出来了。“民选公决”,这对我们毫不陌生,无非是西方模式的选举制度。在西方制度下,这种选举制度所体现的民主实质上是金元民主。在金钱决定一切、一切由金钱摆布的社会里,民主选举同样是由金钱决定的。在垄断资本集团的操纵下,谁出的钱多,谁的代理人就上台,荷包羞涩的普通老百姓能够和这些脑满肠肥、腰缠万金的垄断资本家去比拼谁能执政上台吗?在展望下一步改革的时候,不强调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就像人民日报今年10月27日发表的“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文章说的那样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那是为我们展示一条什么样的改革路线图呢?统观作者的全文,这些年来,中国改革所以取得成功,今后赖此将获得更大成功的至为宝贵的经验,文章一字也未提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这才是推进中国政治改革绝对不能缺少的必修课。作者笼笼统统地把所谓民选公决为基础的权力约束制度作为绝不能缺少的改革必修课推出来,这是对中国改革的好心和善意吗?为西方制度张目,为西方制度作辩护士,他们怕改革“得而复失”,怕的是他们想通过政治改革中国从社会主义道路拽到资本主义道路上的“大好时机”、“大好局面”失去。他们安的是狼外婆的心,是真正的歹心和恶意。作者扬言,不按他们的改革必修课去推进改革,“已获得的改革成果就有可能遭受旧有政治与行政文化的蚕食”,“改革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因为病态管理模式的裹挟而走形脱偏”,而“最终还是死路一条”。这些前景在等待着中国人民,够吓人的了。但是,这些西方制度的辩护士们无数次的政治折腾,无数次的制度促变,才是对中国改革的真正的死路一条。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炎黄春秋》上力促推进政治改革的文章如乌云蔽日,乌天黑地。此期讲中国改革或影射、联系中国改革的文章就有五、六篇之多。他们为什么如此死乞白赖、死打蛮缠地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这是涉及他们根本利益攸关的问题。他们是西方制度最卖力的推销员。不这样做,也就失去了他们的生存价值。这样想一想,人们也就心平气和、不以为怪了。(2010年11月10日)
(《环球视野》第327期)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