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面临考验的大陆对台新思维

2025-02-24 学习 评论 阅读

面临考验的大陆对台新思维

宋鲁郑


2000年民进党的上台对大陆造成了极其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同时也促成了大陆对台新思维的产生,并在胡温时期连连取得突破:国共两党抛弃历史积怨于2005年再度携手、2008年国民党重新夺回执政权、中断六十余年的两岸三通终于实现。两岸关系在国民党执政一年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紧密程度。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两岸关系迅速和缓和更为密切的背景下,台独支持率却屡创新高。根据陆委会每隔两个月进行的民调,维持现状以后独立、永远维持现状(实质独立)都大幅上升。此外,民间《远见杂志》进行的另一个调查结果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认为两岸是不同国家的比例暴涨9.1%,达到82.8%。尽管这些人中认同“中华民国”而不是“台独”的占了相当的比例,但也不过是“一中一台”与“两个中国”的区别。照此趋势,整个台湾社会达成自己是独立国家的共识将是早晚的事。
大陆对台新政不仅改善两岸关系,带来和平红利,更对迅速崛起的大陆初步形成的全球利益和全球博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08年大陆可以放手应对西方干预和2009年新疆骚乱,台湾局势的稳定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支持台独的民进党下台后,大陆对台新政得以尽力发挥之际,台独意识的增长却是始料未及的,尤其是认为两岸是不同国家的意识高达八成以上,更是令人极为费解。
支持台独的民进党2000年执政以来,虽然大力进行去中国化,但由于过于激进,反而引起各方对局势失控的担忧,从而一定程度避免了台独意识的极端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刺激了岛内外统一力量的反弹。包括国民党主席连战排除压力访问大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许多海外曾站在台湾一边的侨团也纷纷易帜。然而,岛内外对抗台独的武器却是高举“中华民国”大旗,大陆出于遏制法理台独的需要,对此也往往投鼠忌器,从而为日后“中华民国”意识的强化埋下伏笔。
其次,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虽然达成“搁置争议、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但政治议题却仍然无可回避。至少到目前,大陆都做了退让。从“前副总统”连战代表台湾参加亚太经合会议、台湾首度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到马英九以“中华民国总统”身份出席在高雄市举行的世运会以及两岸休兵策略的实际运用。这些突破一方面提高了台湾在国际社会的政治能见度,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特别是两岸休兵策略,在两岸实力相当不对等的今天,等于帮助台湾稳定了“中华民国”阵脚。
第三,民进党在失去政权后,其台独策略发生变化,由追求法理台独转向“台独中华民国化”,即打着中华民国的名义冲撞和破坏两岸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当陈云林赴台访问时,一向弃“中华民国国旗”而不用的民进党却成了此图腾的积极拥护者。甚至以冷战思维成立“台湾反共青年团”,四处播放两蒋时期的反共歌曲。但不管如何,台独势力“中华民国化”对两岸是不同的国家的意识增长有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正如民进党执政时,其极端的台独言行反而引起各方对局势失控的担忧,从而一定程度避免了台独意识的极端发展一样,当前两岸关系的迅速接近和整合,也同样使台湾社会产生了两岸会过快统一的担忧,也反过来刺激认同两岸是不同国家意识的增长。
最后,两岸实力对比日益悬殊,也是台湾民意发生变化的一个诱因。就是国民党也认为时间不在自己一边,台湾对大陆讨价还价的能力日趋衰微。过去台湾还可以打民主牌,但随着陈水扁贪污案的爆发,其合法性已受到重创,特别是台湾经济严重依赖大陆,经济优势不在,其政治制度优越性便成无皮之毛。现在台湾唯一可打的牌只有民意,以换取大陆更多的让步。因此,以“中华民国”认同为核心,既反对法理台独,又推动“两个中国”的民意现实便成为国民党有意无意的策略。
台湾 国家认同的异动,对大陆对台新思维形成严峻的考验。毕竟衡量新思维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和缓,更重要的还是民心民意对两岸整合的支持。如果新思维无法遏制“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意识的膨胀,其反思和调整就是相当必要的。
显然,重回过去对抗的道路是不在选择之例,否则不仅冲击大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还会造成前功尽弃,更为国外势力插手两岸制造机会。而且在目前台湾政治、社会生态下,也会迫使国民党转向偏独。而唯一的可能之道是在当前新思维的基础上,在台湾民众关注的议题上进一步大胆突破。根据《远见杂志》的调查,与台湾自身利益有关的对大陆超过50%的民意诉求是:不打压台湾参与国际事务(七十七.二%)、撤除瞄准台湾的飞弹(七十一.八%)、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六十八.一%)、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五十一.四%)、兩岸教育文化密切交流(五十.七%)。前两条都涉及最为敏感的政治和军事议题,都需要相当大的智慧和政治勇气来处理。从目前看,化台独、“两个中国”为“一个中国两个实体”的模式可能会成为新思维的终极目标。最近,美国有官员提出以前苏联模式即“一国数席”的方式做为解决两岸问题的方案,其实就包含着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合理因素。至于两岸如何借鉴,如何体现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方的智慧,就只有时间来回答了。

标签:两岸   台湾   大陆   台独   中华民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