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给人希望,才能让人畏惧死亡--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幼儿园屠杀案”
只有给人希望,才能让人畏惧死亡——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幼儿园屠杀案”
频繁发生的“幼儿园屠杀”让人心痛,也让人心惊。秩序崩塌之前,总会有各种反常现象出现。据说地震之前,很多动物会相互撕咬、攻击,比如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就曾经发生过小猪在圈中相互乱咬。大多数动物都一样,当感觉生存受到威胁时,总是会展现出更强的攻击性,总会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人作为群居行的社会动物,这些年异常现象也不少,难道这也是要“地震”的前兆吗?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不怕死,一种是因为信念而忘记生死的人;另外一种是因为绝望而了无生趣的人。在这里我不谈道德,道德总是有立场的。单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社会上不怕死的人多了是很危险的。“不怕死”意味着终极管理手段失去了作用,任何措施都无法让一个“不怕死”的人在“规范”面前止步,这也就意味着原本不可侵犯的一些底线可能受到冲击。
对于那些因为信念而舍生忘死的人,从管理学上来说,目前似乎还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们去“怕死”。因为他们只有信念,没有自我,死不死无所谓,但现在这样的人并不多,如佛陀一样舍身饲虎,如基督一样坦然赴难。在故事之外,在现实之中,似乎只有那个“不害怕被摔得粉身碎骨”的人才可与之比拟,放着完美的“圣人”不做,他只需要和光同尘,欣然接受传统的礼赞,他就可以成为传统故事里面的完美圣人,兴许还会被主流们神化,荫及子孙后代的人间大富贵他想要多少有多少,可他还是决然的将这些抛弃,坚定的和受压迫的民众站在了一起,这就是俗世中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政治人物往往逃不脱“历史定位”的诱惑,但他超越了这点。也正因为他对历史的超越,所以历史才会将最尊贵的位置留给他,我坚信这一点。这一类人是大无私者,无私到连自己的身躯、生命都可以奉献出去。当然,这类人并不是我这篇帖子想要讨论的重点,重点是后面这一类人。
实际上,“校园屠夫”属于后一种人,因为对自己生活绝望而了无生趣,因为对自己生命的蔑视而践踏他人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人是很自私的,他们眼中只有他们自己,所以当他们自己的生活绝望时,才找不到生存的理由,没有替他的亲人、朋友考虑(当然,这种人往往也没有什么亲人和朋友,或者被他们的亲人或朋友所抛弃),如果这个世上还有他们所关心的人,那么我相信他们不会用这样极端违反人伦的方式来寻死。要知道,群居动物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攻击同类的。其实,一个人如果忘掉了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而一人如果总是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得失,有太多的妄念,那么确实是很容易对环境失望的。有希望才会有失望,想得到的越多,失望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烦恼的概率就更高。一个无欲无求的人,是很难被逼成疯子的。为什么这个世界的疯子越来越多?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鼓励人“各顾各”,鼓励人“个人奋斗”,这是一个以“私欲”推动的社会。一个绝对自私的人,如果对他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兴趣,那么他必然对别人的生命也失去尊重。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杀人狂特别多的原因。美国差不多每年都有校园枪击案,而我们现在......。
看到公安部、教育部又要采取措施防范、严惩“幼儿园屠夫”。“严防”还勉强说得过去,“严惩”就显得滑稽了,对于一个一心求死只图让社会痛苦的狂人来说,怎样才算是“严惩”?难道恢复“凌迟”处死?或者将学校拉上铁丝网,修上碉楼,让武警持枪站岗?这不是监狱吗?如果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想想他们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蓝天白云,田野里面的蟋蟀,大街上的糖人,小伙伴们在街上自由自在的游戏,这些童年的记忆难道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绝响?不能这样,不能给孩子们留下这样的社会环境。不要让孩子幼稚的心在一个嗔恚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感觉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别让他们带着胆怯恐慌走入社会。这是我们的责任,一个社会的安全感对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
这不只是公安部、教育部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刚才看到一条新闻标题《中国贫富差距逼近社会容忍“红线”》,其实不是逼近,而是已经跨越,校园屠杀案频发就是这种跨越的体现,乘大规模的社会问题还没有涌现,赶紧改弦更张吧,不然来不及了!船沉了,谁都逃不掉的。别以为拿着外国护照就安全了,这个世界是一体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