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读书》换帅,读者也需要反思

2025-02-24 学习 评论 阅读

《读书》换帅,读者也需要反思
◎邓璟


《读书》换帅,是近日比较引人注目的一起文化事件。不少论者纷纷从《读书》“汪晖时代”和“前汪晖时代”风格对比、《读书》所刊内容的思想转型、“汪晖时代”《读书》的可读性等方面进行阐述,表达自己对《读书》换帅的看法。

《读书》换帅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与争议,这本身就证明了它至少是一本成功的杂志。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张柠教授所言:这本杂志素来以文风活泼、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思想前卫而著称,是老中青三代读书人的风向标,对中国读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读者对它的期待很高,对它的苛求也很自然。

在我看来,论者对《读书》换帅褒奖也好,贬斥也好,无一不在表达对这份杂志的热爱。但是,这些论者都忽略了一点:《读书》换帅,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否也要进行必要的反思?

因种种原因,我并不是《读书》一直以来的读者。今年上半年,为了弥补“阅读缺陷”,我购买了《读书》杂志编纂的《<读书>精选(1996-2005)》(一套,共6本),里面收录了10年来《读书》杂志刊发的精品文章——这也算是“汪晖时代”的一个见证。

当我这套书放在办公室台面时,一位同事走过来翻了翻,说了句:“《读书》?最近几年心态很浮躁、看不进这些了。”望着他怅然离去的背影,我若有所思。

当我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先选择看这套书里的《改革:反思与推进》时,不得不承认这些文章不太容易读,有部分文章还有些艰深难懂。其中,论述“三农问题”、“国企改革”的一些文章,就连我这个有大学四年、学习与农业经济相关专业知识的人,也感到相当吃力。

但我并不因此认为,《读书》的这些文章就没有价值;相反,我认为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揣摩这些文章,受益会非常大。从某种角度上,我们仍就可以称《读书》是“新思潮的发言阵地”。

也许,我跟我的同事觉得《读书》不好读、很难读进去是个个案。但从一些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国人读书可以用“不容乐观”来形容:

在2006年第13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调查显示,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另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年初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5年来全国青年的读书率持续走低。2003年,只有51.7%的识字青年每月至少读1本书,读刊率也从1999年的57%下降到2003年的46.4%。

诸多因素影响下,国人阅读率不断下降,我想:不要说《读书》,就算其它红火的市场化杂志,出现订户和阅读者数量下降,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如果此时,我们把《读书》换帅,仅仅归咎于它的主编和风格问题,而不从读者自身的角度提出反思,我认为至少是不全面的。

从读者层面来看,《读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单纯换帅和风格转变那么简单。作为《读书》的读者,抑或是一名最普通的读者,我们有必要扪心自问: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的读书心态是不是太浮躁了?我们是否在用心地读书?

一本杂志,固然需要拼尽全力地吸引和影响它的目标读者;然而,作为一名读者,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编者和读者,理想状态下,永远该是良性互动的。但愿我这篇文章,能给关心、喜爱《读书》和读书的人,带去多一个角度的思考。

标签:读书   读者   文章   阅读   杂志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