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恐怕还有猫腻
年初起,夫人想要购房,拉上我满街转悠。转着转着,感觉房地产商,还是藏了一些道道。
一是售价不真实。有家房地产商,盖的“L”型六层砖混楼,年前就已开盘,三月份前去洽谈,称均价每平米3800元,给我与另一朋友介绍说“仅剩”两户。靠一楼拐角处的一户,采光和其它条件最差,约七十平米(疑是安居户),商定价格每平米3800元;紧挨着一户因有公共通道,无赠送花园,九十多平米,定价每平米4200元。现场察看后知道,这个东西向楼宇,越往西,则户型越好,面积越大,采光越足,问价,商家支吾。试探说一楼中间户型,面积120到150平米,单价应在4500到4800元之间?西头复式户型差不多单价要到5000了吧?二楼以上呢?商家不答。估计均价至少是每平米4500元,价格不实。(其实行情也假,因没有谈妥,临走时询问商家有没有更好的户型,并留下联系方式,结果两天后答复:还有好的,价格也能优惠一点儿。)
二是楼宇不开盘。既然上家没有谈拢,就得到四处看看。发现楼盘大都处在停工半停工状态。由于进入二季度以后,房地市场行情不妙,于是一些正常情况下本该入市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尚未竣工验交等,都迟迟没有开盘,似乎商家也没了原先那份心劲,既然没有赶上“末班车”,不如念念“拖”字诀,可能也叫“观望”,按本人理解大概属于“技术性囤房”。反正商品房已经类似于金融衍生品,住不住已是其次,看看行情,炒它十年八年也未尝不可。
三是预售不报价。刚好这一期间预售的,早先传出高层住宅意向价平均约在5300元左右。但各类商品价格攀升,房地市场风云突变,这个时候到商品房预售处问价时,全都声称价格没定,有消息及时转告。但一两个月过去了,居然没有一家报出价格来。看来房地产商确实遇到难处了,似乎也有缓售的共同取向。既然炒家退却了,并且住家高不成、商家低不就,那么必然也是进退两难,或者也能做给政府看看。
四是新楼不开工。附近有座寿命十来年的大型游泳馆,占据黄金地段,本来紧临体育中心和居民密集区,非常有利。却因经营不善,年初紧锣密鼓地拆除了,吵得周围住家鸡犬不宁。当时风传要盖综合型高层住宅,拆除后迅速建起施工围墙,可能因为房地市场大势不好,结果围上以后就再无下文。按本人理解大概属于“规则性囤地”。
坚壁清野,能打持久战,关键看谁是最后赢家。无论其中会有怎样的猫腻,恐怕房地产的冬天确实要来了。我以为冬日的天空毕竟还是清朗的,冻死几个苍蝇,也不足为奇,人们照样过日子,顶多是银行拍卖抵押房地产,或者国家低价收购用作安居工程。
假如拿大量污染型、耗能型的钢材水泥,让商家制造仅供炒作的“金融衍生品”,进而压迫市场,给灾区重建工作和大型基础工程带来沉重压力,不是好事情。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