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时代评价的两种不同视角引人思索
关于毛泽东时代评价的两种不同视角引人思索
关于毛泽东时代经济建设评价的问题,中国和西方的一些学者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视角。
中国一些学者认为毛泽东时代经济建设乏善可陈,日常生活资料品种单调供应紧张,民众生活清贫。西方一些学者却赞叹毛泽东时代的工业经济建设成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以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跨越西方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跻身世界第六大工业国位置,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体现出不同类型学者的学识水平眼界境界的高低的不同。
中国的很多学者不仅个人缺乏对现代工业国家进程的体验,而且也缺少对现代工业国家资料的收集分析,及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这难免导致他们的眼界极为狭窄,就算一些学者也读过一些西方的书籍,或者到西方留过学,但是往往只能浮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到西方现代工业国家的背后,无法看清发达国家的实质所在。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搞得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真正在世界上能够呼风唤雨的发达国家其实就那么几个工业大国,这些国家每年都有会晤,讨价还价如何分配世界资源。
一些西方学者惊异于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建设成就,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正是毛泽东时代的人们通过艰苦奋斗,把中国由一个落后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先进现代的工业国,由此而根本地奠定了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如果没有以“两弹一星”为突出标志的工业科技建设成就,那么中国在世界上不仅是无足轻重的,而且就连自身的生存都难以保住,更遑论发展崛起复兴了。
有人说,毛泽东时代的人们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不仅浴血奋战建立起人民政权,而且还继续忍受清贫的生活通过艰苦奋斗实现国家工业化,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繁衍发展的坚固的基石。诚如斯言。
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他的眼光不可能只盯在眼前的那么一亩三分地上面,而还要考虑中华民族的长远生存发展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吃好喝好玩好,甚至连子孙饭都吃光败光挥霍光,不能象某些人鼓吹的那样“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好施小利,施小仁政,而丢掉长远利益,不懂得施大仁政的重要性,那么,以这种鼠目寸光来指导中国的话,中国的前途必然是黯淡无光的。
毛泽东时代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重工业建设中,那么,必然在生产改善人们生活的日常用品的轻工业建设上有所节制。问题还在于,重工业是轻工业的基础,没有重工业何谈轻工业。等到重工业日渐成长,轻工业自然水涨船高,人们的生活自然会日渐改善。但是,重工业建设的特点就是投资大周期长,人们短期内无法从重工业得到好处,甚至许多第一代建设者可能没有机会享受到工业化成功带来的收获。但是,一旦重工业发展起来,后人将从中取得无尽的收益。前人种果树,后人吃果子。
当然,这时候有的人可能说了,可以从外国直接引进机器搞轻工业嘛,干吗要搞重工业自讨苦吃。诚然,这样看上去可以躲过重工业建设的辛苦,但是,对于象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如果不建立自己的能够基本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国防工业基础的话,那么,中国凭什么在世界民族之林站住脚跟呢?难道说靠仰人鼻息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能够崛起复兴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改革后,中国将资源更多地转入轻工业建设,转入民用品生产,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把毛泽东时代贬的一钱不值,以抬高改革年代,这就太没有必要了。没有毛泽东时代奠基的工业基础,改革是无法开花结果的。毛泽东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历史任务,改革年代有这个年代的历史任务,如果分不清各自任务的话,那就会闹笑话让后人看了。
当中共重提自主创新方针时,人们依稀看到毛泽东时代所倡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回归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