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毛岸英》的评论
有网友可能要问:既然没看《毛岸英》,有何资格评论?本网友答:时代不同了,无知无畏是时尚。
坏蛋先生昨天转了一贴,那位原作者其实压根就不懂“转基因”、“杂交”与“进化”究竟是啥意思,不知道“辐射能量”与“辐射功率”的区别,不是照样就敢胡乱开牙么?
专业问题都可以这样,《毛岸英》不过是一部电视剧,没看过就不能评论么?而且,本网友虽然没看《毛岸英》,但还是看了别的网友的评论的嘛。
就从本网友看到的评论说起。
看到有网友评论说,演年轻时的毛岸英的演员演得不大对,把毛岸英演得太张扬的,毛岸英不应该是这样的张扬性格。当然,也有网友说,并不算张扬的。
本网友认为,如果这部电视剧的导演希望当代青年们看了之后能够理解毛岸英的言行,那么就应该让演员把毛岸英演得特别张扬,这样才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要向人们介绍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不能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几样东西组合得到,你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它的主要属性,那么就必须放弃这种东西的某些次要属性,使得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它的主要属性。
毛岸英最主要的行为,就是作为当时的高级领导人毛泽东的儿子,从红军时期到解放后,连续三次主动申请到前线,最后死在前线。
这个行为,是毛岸英最主要的属性,也应该是导演希望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行为。
为了让观众能够理解毛岸英的这个行为,必须使这个行为变得合乎观众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常理”,而不是直接把主动申请上前线这个行为简单地端出来宣传。
当然,主动申请上前线这个行为,在毛岸英所处的时代,是合乎那个时代的常理的:
1)主动申请上前线是光荣的,不敢申请是被鄙视的;2)领导干部的子女不能搞特殊化,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搞特殊化是被鄙视的。
然而,大家不得不承认:
1)这个行为在当今时代,是不符合“常理”的;
2)这个电视剧的观众,除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老年人,还有大批在当今时代成长起来、接受当今“常理”熏陶的年轻人。
如果导演简单地把毛岸英设计为平时与普通青年的表现完全一样,非常低调,然后把多次主动申请上前线这个行为端出来,那是很难被当代年轻人接受的。
他们会问:他是领导人毛泽东的儿子,在与普通青年相处的时候怎么可能如此低调,如此地不张扬?怎么可能又多次主动申请到前线去受苦?
导演如果把毛岸英塑造成为一个性格张扬、情绪容易激动的人,那么,毛岸英主动申请到前线的行为就很容易被当代年轻人理解了:
1)喜欢出风头;2)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比较情绪化,没有理性地分析个人的得失。
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其实都是属于“代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改开之后不久,就有很多人认为:改开以前的电影,主角形象太“高大全”了。当然,文学艺术来自生活而有所拔高,这本来是可以接受的。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主角不也“高大全”么?而很多国人就认为美国电影的高大全可以接受,改开之前的电影里的这种“高大全”则是虚假的。
本网友认为,导致这种看法泛滥的原因也是“代沟”:改开之前,“高大全”虽然也不多,但是每个单位里好歹还能碰上百分之几,改开之后就彻底没有了。
而这些电影已成历史,又不能彻底清除掉或者重新拍摄,这就使得改开之后的年轻人们认定:“高大全”从未有过,都是那时候的导演编剧们依照“政治任务”编造出来的。
如果现在打算重新拍摄《雷锋》,本网友建议,导演们一定要深入到当今的年轻人当中,认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然后据此对剧情进行较大的改造,增加一些必要的铺垫。
例如,雷锋看见老太太跌倒了,为什么就敢悍然上前扶起来?他为啥就不怕法院判赔偿?电影一共就两个小时,不可能增加画外音来解释这个事情。
怎么办呢?本网友认为,必须增加必要的铺垫。当然,这种铺垫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例如,可以增加一个外国人角色,不妨就叫“马克”,这个人是雷锋的好友,特别有钱,能帮雷锋搞定此类诉讼。
或者,雷锋的父亲雷刚是公安局副局长,家里有五十套房产,就算老太太敢告,法院也判了要赔偿,也不过拿出一部分房租来就能搞定。
于是,雷锋就毫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为人民做好事的事业中去了。年轻人们也就知道了:1)雷锋的事迹是可信的;2)做好事必须要有过硬的后台支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