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资本主义会真的“良心发现”吗?

2025-02-23 学习 评论 阅读

资本主义会真的“良心发现”吗?

杨景水

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相继演化为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恐慌。今年1月底,充斥着悲观气氛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原本期望为拯救金融危机达成“达沃斯共识”,没想到却以“达沃斯争吵”的结局于2月1日落下帷幕。全球霸主美国“以国内工作繁忙为理由,没有派出一名政府级高官参加”,然而,这未能使“美国式的资本主义”逃脱“众矢之的”尴尬。“‘被人恨透’的银行家成了达沃斯论坛上除美国官员外的第二类缺席者。”“西方媒体普遍认为,给达沃斯论坛带来许乐观情绪的只有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环球时报》2009年2月2日第15版)

早在1920——1921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和1929年秋至1933年间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金融危机,都是源自于美国,因此,这种波及全球的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元凶,是美国式的资本主义。首次经济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复苏,1923——1929年秋,美国每年的生产率增幅达到4%,发财致富成为人们最大的梦想,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使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里,金融巨头贪得无厌,生活极度奢侈,导致人们的精神观念浮躁而粗鄙,并导致了政治极度腐败。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来势凶猛,布什政府35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如“泥牛入海”,未见效应。《参考消息》驻纽约记者陈刚2009年2月5日报道,“随着金融行业的巨额亏损曝光,美国金融业正面临新一轮危机冲击的危险。”留给新任总统奥巴马的是一道难解的题。西方资本主义何去何从,“日本政要带头搞反思”,据《环球时报》2009年2月2日《西方呼唤温情资本主义》一文披露,“英国《泰晤士报》1月9日以《日本转向温情资本主义》为题报道了两位日本政客近来引人注目的言论。据报道,日本经济财政担当大臣与谢野馨当天在国会表示,日本必须摒弃华尔街式的铁石心肠,创造全新的‘善心资本主义’模式,以减轻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伤痛。他说:‘强者胜、弱者败’的思想不适合日本社会。”“唯有发展‘亲切的资本主义,’日本才能重回繁荣”。“与此相呼应的是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一番表态。他对记者直言:‘美国经济政策的自由放任原则缺乏人性,是一种无情的资本主义。’他说,日本将转而发展一种日本式的‘有善心、有人性的资本主义’。法国总统萨科齐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描绘为一个‘使财富永远跟着有钱人、工作价值被贬值、生产力下降、企业家精神贬值的体系’。在刚结束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英国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伦发表演讲称,‘现在是时候将机会与财富更加平均地分配到社会个阶层了,我们应该迎来道德的资本主义’。”然而,同篇文章披露,“英国财政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克劳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是每逢资本主义出现重大危机时的必然现象,……当经济复苏后,温情措施就自然而然被残酷竞争的机制所替代,资本主义对终极利润的追求仍是整个社会的最高目标。……英国《独立报》也质疑说‘资本主义会良心发现吗?’”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尔森则提出,“人们在讨论欧洲温情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应该将目光投向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去寻找答案。”

笔者以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与资本主义这条老朽的破船拴在了一起,以致在这场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国情毕竟有别于西方,因此,我国以拉动内需、调整外需的方针已显露曙光。除了按中央精神,注重民生,增强信心,积极应对危机,我们是否还应当从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中汲取什么教训呢?危机来了才发现自己“铁石心肠”、“缺乏人性”、“无情”,好像“铁石心肠”的资本主义已经良心发现,于是呼唤“温情的资本主义”,然而,一旦经济复苏,“温情措施就自然而然被残酷竞争机制所替代”,对于资本主义世界这一周而复始的事实应当如何认识?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逐贪得无厌所造成的社会诸多弊端,诸如麦道夫、陈水扁之流,为什么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有他们的同类呢?归结为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真的会“良心发现”吗? 2009,2,6,

标签:资本主义   美国   日本   危机   温情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