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永远的忠诚》赏析之一:“贾治国”、小岗村与沈浩(1、2集)!
序
安徽有一个凤阳,凤阳有一个小岗。
凤阳小岗,流传着一个红手印的故事:1978年一个难忘的冬夜,18个农民聚集在一间茅草屋里,立下一个关于分田到户的字据,字里行间充满了“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的决心,显示着“坐牢杀头也心甘”的铮铮誓言。
就是这18双手按下的一串串鲜红手印,在神州大地化作一股强劲飓风,迅速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于是,先辈们呕心沥血建设的强大集体农业的格局仿佛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了。
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崛起了华西村、大邱庄、红嘴子、南街村这样坚持集体化道路、共同走向致富的典型,而那些热衷于包产到户的村村落落,却依然无奈地挺守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清贫与落后。凤阳小岗,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虽然倍受权贵们的关注和宠幸,“红手印”依然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贫穷、落后、愚昧、懒惰,还有强权,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尴尬和绝望中煎熬着。
沈浩,一个年满40岁的中年汉子,也许就在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面临一片渺茫的当口,在无可奈何而又试图一搏的纷乱心绪中,默默承担了那些敷衍趋势、步步青云的人们不愿加身的一个“中国第一支部书记”的职务,远离亲眷、孤身一人走进了小岗,从此铸就了他令人可歌可泣的悲欢人生。
电视剧《永远的忠诚》,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沈浩那平凡朴实而又宽厚善良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人生、事业无限眷恋、默默奉献、无所索求的崇高风范,还有他对母亲、妻子、女儿拳拳的爱意和永远无法补偿的情感的亏欠与空缺。同时,也向我们讲述、介绍了一个真实的凤阳小岗,让我们在一个个艺术镜头中重新唤起沉重的思索和感悟。
下面,我将追随这部电视剧的镜头,谈谈自己的观感和认识。
(一) “贾治国”、小岗村与沈浩(1、2集)!
应该说,我对沈浩的事迹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或许源于对凤阳小岗的偏见,对电视上宣传的沈浩起初颇有几分反感,心理上认为可能又是一个假冒伪劣的先进典型,便没有做任何的关注。后来,在论坛上看到网民对沈浩评价颇高,便打消了那样的想法。当得知近期cctv一套播出关于沈浩的电视剧,我就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念头。一是了解一下沈浩,再是想看看这个凤阳小岗到底是何面目。
剧中沈浩刚一出镜,一个老实巴交、普普通通的机关公务人员的形象跃入视野,与平日所见那些趾高气扬、玩弄作派的机关干部们迥然不同,令人清新赏目。尤其是言辞笨拙、唯命是从的风格叫人颇感亲近。我想,沈浩年仅40,事业上不尽如人意,与他的这种性情是有关系的,当下的领导不会提拔重用这样的“痴货”,他可能连最起码的取悦迎合之道都不懂得。那么,像凤阳小岗这样的地方,一个个支部书记走马关灯、来来去去,要再选择一个下派干部,沈浩成为第一人选那就如同白岩松先生嘴里的一句口头禅“那是当然了”。
剧中给出凤阳小岗的第一个镜头是“黑暗”,其寓意深奥、耐人寻味。这个“黑暗”镜头中一对恋人在谈情说爱,青年男子试图动手动脚,试图亲吻抚摸,被小女子生气拒绝。小女子因为家乡太穷,想带走自己恋人外出打工,并许诺如果同意走就随便亲。呵呵,看来凤阳小岗的青年男女们并没有因为家乡“红手印”的传奇故事而感到丝许骄傲和浪漫,相反,也摆脱不了背井离乡、甘当打工一族的命运。而这个“黑暗”是谁给带来的呢?是凤阳小岗的带头人,村主任“贾治国”。
“贾治国”肯定不是真名真姓。这个名字起的绝妙极了,立马引起我的一连串想象。我很欣赏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连名字都这么肃然起敬,难怪百姓们至今缅怀在心。“贾治国”?如果和“新闻联播”里的一些什么名字搞在一起,那才叫添彩呢。就是这个“贾治国”领导下的凤阳小岗,不知怎么搞的,连村里电费都交不上,结果被电管所给“黑暗”了。村里仅有一家小卖部,冰柜里的雪糕都成了白汤水;村里的田眼瞧着该种了,却因为没电而不能灌溉。
“贾治国”是村长,当然不能搁荒自家的地。偷电灌溉,被电管所派来的人掐断了,结果,激怒了“贾治国”。敢和凤阳小岗过不去?这可是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啊。于是,“贾治国”三角眼一递,几个农痞无赖一阵炮火,打的电工屁滚尿流跑了。“贾治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涌现的村匪村霸,好生了得,连县委书记都惹他不起。谁惯的?幸亏一个小小村长,如果当局有毛主席提拔陈永贵的胆识与魄力,这个“贾治国”倒是名副其实了,折腾、瘟疫、误国?嘿嘿,未可知也。
沈浩面对这个“贾治国”,连一个“18勇士”的会议都开不起来,上任当夜还遇到“鸣枪警告”待遇,所到之处群众无不“没法说”的一脸难色。贾治国步步紧逼,上任第二天就劝沈浩回家休息,还说是为了沈浩好。好一个流氓无赖,凤阳小岗有了这样的带头人,真是抹黑了农村改革的这面旗帜。那么,我在想,究竟是谁为“贾治国”这个流氓无赖提供了滋生繁衍的温床呢?
凤阳小岗不愧是一面旗帜,它引领了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贾治国”领导下的凤阳小岗不正是当下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么?(待续)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