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超前消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5-02-23 学习 评论 阅读


  在总结次贷危机的原因时,不少经济学者说是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但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金融制度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在于减少干预。这显然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还有人从文化角度看问题,认为这是美国人的消费文化理念造成的。挥霍无度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造成了巨大的债务链,以透支未来购买力为代价形成了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连我国领导人也说美国应当反思一下自己的消费文化。
  但是,这都是现象层面的问题,都没有脱出西方经济学的思维范式。
  几十年前,美国人还不是如今天这样超前消费的。事实上大规模的超前消费只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当我国主流经济学高唱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如何科学、合理时,其真实目的并不是提高生活水平,而是拉动经济)。这种消费文化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必然性。
  其实问题很简单:超前消费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需求不足,也即“相对贫困”。马克思说过,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之一。但时至今日,马克思早就被遗忘了,大概没有谁能将今日美国的“超前消费”与马克思的“相对贫困”理论联系起来了。许多人认为,高福利国家怎么还可能有“贫困”?甚至更有人指责所谓相对贫困理论根本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然而,高福利下仍然有“相对贫困”,其表现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这里没有任何价值判断因素,只是从纯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从本质上看,“超前消费”正是资本用来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手段之一。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凯恩斯的方式是由国家投资来拉动需求和就业。但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因此就“创新”出一种新的借贷形式——“消费信贷”。这样既避免了国家干预,又能产生有效需求,完全符合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制度理念。
  为什么金融资本肯借钱给消费者呢?既然需求能力不足,是不是可以放缓经济发展呢?但第一,资本必须维持运转,否则企业会倒闭,继而是银行倒闭,将会发生经济衰退以至经济危机,已经投入的资本会血本无归。第二,资本不仅要运转,而且要不断扩大再生产,因为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尤其在全球化条件下,谁放慢发展速度谁就会在竞争中败北,进而被外国资本吞并(欧洲的‘私有化运动’就是被美国和日本逼出来的)。第三,从社会方面看,失业上升,贫富进一步分化,社会问题成倍增加,可能引起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资本运转是不能停摆的。问题在于必须使没有能力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说资本必须想办法“创造”出一个消费市场。
  既然消费者买不起商品,何不直接给他们发钱?但在私有制下,这样做无异于抢劫(劫富济贫),根本违背私有制原理(反向抢劫倒是可以的,如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市!)。
  送钱不行,第二个办法就是借钱。于是资本创造出了“借贷消费”,或者叫“超前消费”。这样一来,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经济可以继续循环,资本可以继续赚钱,老百姓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所以说,消费信贷既不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也不是福利国家的贡献,而是自由资本发明出来的赚钱形式。
  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经济良好运行的假设前提下,是一种“信心经济”。美国凭着超级大国地位,凭着美元霸权,可以有超级信心。美国民间债务15万亿美元,平均每人负债5万美元。欧洲各国政府和人民便不敢如美国那样胡乱借钱,所以金融海啸出现在美国也是合乎逻辑的。
  但这是对消费能力的预支,有效需求的增加只是暂时的,超前消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只是缓解了矛盾,推迟了矛盾的爆发。“出来混,早晚要还的。”这种虚假繁荣只能靠不断的“制度创新”,包括“金融创新”来维持。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泡沫越来越多,一旦某个微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多米诺效应,早已被形形色色的“金融创新”绷得不能再紧的资金链就要断掉,那时金融系统,继而是整个经济将面临灭顶之灾。
  这就是“超前消费”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马克思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他并没有看到今天的资本主义。哪知在一百多年之后,已经经过无数次“创新”的资本主义居然还是没有逃脱马克思关于资本发展规律的咒语。

标签:美国   资本   超前消费   消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