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百年不遇 不遇两会

2025-02-23 学习 评论 阅读

百年不遇 不遇两会


  
  今天早上打开百度的新闻搜索,关键词“南方 旱情”,第一条就是“抗旱后行情可期 各路资金伺机而动”。气得我把网页给关了。股市、金融、经济界人士他们会干什么呢?不说也明白,哈哈“投机”。不过法律已经取消了“投机倒把”这个词了,“投机”不违法。记得一年前写过一个帖子叫《旱情未去,财情已来,2009 中国“不差钱”!》。从搜索层面上也达到验证,经济是首位的,这倒不是什么偶然。
  
  年初以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目前严重旱情已导致613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
  


  
  一时间“百年大旱,举国关注”出现在人们的眼帘。这百年不遇怎么总是“一时间”呢?连举国关注的“两会”它也会绕着走?怪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持续好几个月的干旱,怎么总是“一时间”,当你看到这一幕时,农田已经龟裂,庄稼已经绝收,百姓连喝水都成了问题。那么这举国上下的“两会”还个什么劲?不过“两会”照样开得“火爆”。
  
  当“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 在阳光下运行”还余音缭绕,正是“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啊。然而,“两会”刚落幕,大事件一件接着一件,“央企地王”、“地沟油”、、“血铅中毒”、“疫苗调查”…直至“西南大旱”!真让人目不暇接,是故意跟“两会”过不去?
  


学生们喝脏水解渴


  
  那么,西南旱灾愈演愈烈,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曾在云贵两省各进行过一年扶贫工作的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李昌平24日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南旱灾区的基础水利设施不如30年前,旱灾影响范围如此之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被破坏,因为失去了农民集体的组织,一家一户的农民完全丧失了对天灾的应对能力。在下以为李同志说的是良知,在下有些气愤,编写了几句顺口溜:“多雨就涝少雨旱,百年不遇叫扯淡,有机耕种无机化,水利命脉在瘫痪”。
  
  作为人类的第一产业的农业,在下读小学时就知道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读中学方农忙假,到农村劳动锻炼,晚上还在生产队社员大会宣传“八字宪法”的重要意义与农村未来的前景呢,再后来在下也加入到“上山下乡”的行列中去了。现在种地这“八字”还剩几个字呢?不过也有强有弱,“种子革命”与“化肥革命”带来农村的生机。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不过,俗话还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哈哈,大自然的奥秘可多了。
  
  在下的顺口溜说“有机耕种无机化”,同样是个“肥”,有机与无机还是有很多区别的。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你看这有机肥料不仅给庄稼提供“肥力”,而且还改良土壤和水土保湿作用;化肥就不同了,少量“肥力”被吸收,大量化学元素被暂存土壤,使得土壤板结,对土壤保湿起反作用,有些流入江河污染了地表水,所以另一类“水土保湿剂”的化工业应运而生,这土地也就成了“女人的脸”,不摸一点“衰老”就快。一改有机耕种为无机耕种,好像吃了“摇头丸”似的,农民不断增加种植成本,所以也就种不种几乎一个样。像小岗村如此大名鼎鼎也都搞土地批租了……
  
  水涝一条线,干旱一大片。水是人类生存基本要素,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一个“水”字,这些年都干了啥?地表水的化学化趋势急剧加速;资源开采对水资源破坏已不能容忍;水利建设缺少基本投入,连维持也不保,水利命脉危也。与资源开采一样,水利开发的在于垄断业的有利可图,有电就有利,所以把“电力”改为“电利”更合适。
  
  目前极度开采自然资源,不仅仅使得自然资源的匮乏,而且带来可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比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次对云南旱情质疑的一项内容就是桉树种植与砍伐(云南3000万亩桉树林被指抽水机加剧旱情),桉树种植成为云南经济的增长点,原因是种植桉树为了造纸,而造纸业又是水资源污染源。在下觉得很荒唐一个题目,一头是桉树“抽水机”,另一头是造纸“排污机”,中间那一段才是“印钞机”。
  
  2010年感言:你又是一个经济年 ——“抗旱后行情可期 各路资金伺机而动”!

标签:资源   旱情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