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读戴旭之二被戴旭

2025-02-13 学习 评论 阅读

我固执地将半年来国内火爆的戴旭现象称为——被戴旭。

这样思考的基点来自网络。

想想看,20年前,或10年前,如果想推出一件产品,大概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请大大小小的媒体,这样,报刊电视里有名有影有声,目的达到,皆大欢喜。

而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都是摄影记者,瞬间即可发布消息,一个人一个事件,瞬间就会被网络的汪洋大海淹没,所以商家在推出自己新产品时才十八般武艺不遗余力地推介,即使如此,也是仅领风骚数小时,或数天数月,于是,一些怪诞、荒唐的“出名”小技被推崇被非议,无谓美丑,何谈邪正,最终一场场闹剧在世人啼笑皆非中狼狈收场。

鉴于网络的浮躁与喧嚣,著名作家麦家的一句笑谈:如果给我权力,我会消灭网络,引起如潮抨击。这是否说明,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人人都可站在人前,而言论也无纸媒的发表界限,人们一时会迷失了方向,再无美丑善恶,无谓正义邪侫,思想的天空沦为可怕的荒漠?

我想至少这样的倾向是存在的。

然而,一个社会毕竟自分清浊,一些正义和平的力量仍是人们心中的旗帜。只是,大多时候人们是处于一种寻觅状态,而这种寻觅并非明朗,隐隐约约,影影绰绰,明明灭灭,直到有人登高一呼,人们才看到方向。

所以,戴旭的横空出世,绝非偶然。

这才是戴旭热的本质。

我关注戴旭并不长,大约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那时经常从环球时报看到这个名字,也只记住了这个名字。并非这个名字本身的奇特,也非文字华丽,而是观点的辛辣、新颖、独到。同一个事件,被无数专家阐释,如果大家观点一致,只有一人相向而行,那么,这么这个人则易被人记住。比如同为纪念抗美援朝59周年,戴旭则在当时国际形势幻明幻灭的凶险中突出了“敢战方能言和”的观点,提出“和平是用战争换来的”。这样的观点极易被保守者讥为“好战”,可是当逐字分析了他的论据和论证,又不得不折服。

再如,对GDP的解读。曾在多种学术场合,包括知名经济学家在场,大家都是一派GDP崇拜,纷纷陶醉在我国GDP又超过某国一跃跻身世界第几的喧嚣中。这样的时候,戴旭充当的是“抢话筒”的角色,他哪来的胆子,敢于冒犯当下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当众以“国际竞争是GDP质量的对抗,而不是GDP数量的抵消”,“没有国防转换能力的GDP就是狗的屁”,“盖房子无法盖出高质量的GDP。肥大不等于强大,重量不是力量”,“财富不能保卫财富”等观点,特别是在最初期的时候,可谓振聋发聩。他当场引用的关于清朝GDP的数据,使现场面面相觑,而海啸般的波澜随之涌起。

一直以来,人们在普遍“欢庆”GDP超越的同时,至多讨论一下GDP的“洁净”、“环保”、“绿色”,以及力戒GDP崇拜和计算框架,等等。笔者身在教职,过年几年经常绕不过GDP这个概念,所尽力阐释的也仅仅限于以上,从未有过“GDP结构“的思考。即使眼下,正在备课“低碳经济”,看到的几个资料中,无不沉浸在GDP的增长和对某国的超越中。若在之前,我所受到的“感染”是必然的,而今,我会客观地引用和对待。这个问题对我是震撼性的,身为教授,我惭愧于一个军人。

坦率地讲,我对他所引用的清朝GDP以及他的GDP结构理论,虽然已经折服地接受,却不十分清晰。对此,戴旭给出一个通俗的比喻:这样说吧——你家和我家各存了十万元钱,你家十万元是开铁匠铺挣来的,而我家的十万却是卖豆腐,你说,这两个十万的含金量相同吗?特别是在打仗的时候,这两家的实力就很明显了。这就好比眼下的美国和中国,美国在战争爆发初期很快就将机械厂改作坦克和飞机,而其它国家远远不具备。

国防转换能力!我想,这是戴旭的专利,只有戴旭,才能将抽象的GDP与国防产生这样的联系。我的一个甚是强烈的想法是,戴旭的三本书,洋洋数万言,其观点,中国的高级决策层不须全部接受,只须认真地接受并消化了这一句,我们的歼11,我们的航母,我们的预警机——我们的国防力量,就不会受制于西方。

同样的事件,同样的观点,戴旭的视角往往也会令人一亮。其实,有时也不否认他的偏激,可是他总是能够给他的视角以一个全新的方程式,给出一个出人预料的解,你会情不自禁地被他导引着,思考,思考!想想看,眼下能够引人思考的东西还多吗?多数情况下,我们看过标题已知结论,或许也有思考,至多也是循规蹈矩,能把脑细胞激活的字句凤毛麟角,而纵观戴旭的句句行行,大多都需要深思掩卷,他总是逆着人云亦云的风潮,给人出其不意的“袭击”。他从2008年特大雪灾,看到的却是军队“8000里外拦截战争”,一个国家“在自己本土进行战争,已经宣布失败”,他从陆军演习看到“本土思维”的滞重,忧患之情异常沉重;他看到美国不久将来的“军事改革成果”——网军和天军;从新疆骚乱看到天然气管道的惊天隐秘……

他太犀利、尖锐,或许还有些另类、出位,而正是这样的特质,令本质在芜杂的表象之下难以遁形。军中女作家庞天舒称他的眼睛是X光,而我说戴旭更在X光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相当于CT或核磁共振,哪怕微如尘埃的杂质也别想躲过他的锐眼。显然,这样的木秀于林,其危险可想而知。对一些人的冒犯是必然的,可是,对大众的警醒与号召也是不可抵挡。许多大学生读过(听过)戴旭之后,由衷地说:戴叔叔,我以前整天无所事事,没有目标,没有意义,整天沉缅于网络游戏,从今开始,我告别它们,随你而去……

诚然,反驳者,诋毁者,争论者,皆有之,而这才是真理脱颖的必须。他说过一句话:真理有时就是一个人发现的。何等霸气、孤傲、清高、自信、自负……可是,其思想的魅力,不正在于此么!不“完美”的美,才极具生命,才令人探究、追随,才被人牢记。所以人们才“被戴旭”,所以,那么一种“站在高处”的美,美得凛然、孤绝,惊心动魄。

看看他的博客留言,他的书在国防大学成批订购,他的书被疯狂盗版,蜂拥而至的全国各地的演讲邀请……“被戴旭”者,绝非头脑一热,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寻觅者,在寻寻觅觅中,一直不得要领,是戴旭点燃了他们。戴旭说宁愿做一个思想发动机的“点火者”,可他却没料到,被他点起的人群大大超出预料。多年来,信仰的缺失和精神的迷惘使多少人终日徘徊、耽缅,他们肯定接触过无数“火种”,只有戴旭的无私、越常规、行大义,才达到点火的阈值。这一切,使得戴旭热成为不争的事实与可能,而他对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精神、思想以及人生信仰的触动和撞击,才鲜活、热辣得不忍拒离。

标签:GDP   一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