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学术“剽窃”事件中,谁在作搅屎的棍子?

2025-02-21 学习 评论 阅读

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被指剽窃一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到目前为止,争议仍在继续,尚无定论。或许这事儿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定论,除非出来一个权威人物说“不争论”,否则争论可能一直持续到双方都没了脾气为止。  

汪晖教授的大作,我没有看过。指责汪晖教授剽窃的文章,我也没有读过。但看了一些争论,也了解个大概。持“剽窃说”方大致说汪晖在其著作中使用了“参见”以及“偷意”,故为剽窃。反对“剽窃说”方则认为,或许存在引注不规范,却也不是剽窃。今天忽然发现一高人,既没明确表明支持“剽窃说”方,也没有明确表明支持“反对‘剽窃说’”方,却阴风阳气了一通,把反对方痛贬一顿。结尾还故作高深地来了一个预测:“应该还会有人相继出来说话,我拭目以待”。整个帖子逻辑错误,最后结尾却是铿锵有力,无非是告诉大家,“请你们不要不识相,非得出来争论,否则我不但会继续批之,而且你们的行为还全在我的预料之中了”。呵呵!有趣!  

下面看一看这位高人的逻辑过程。首先把反对“剽窃说”方的观点提炼出来:“当年的学术规范远不如现在严格;使用引文不够规范 和剽窃是两个概念”。 之后便开搅,提出自己的逻辑,“1、怎样才算是剽窃?2、是否没有明确规范的时候剽窃就是可以的”。在这两段之间引用了《中国青年报》上刊载的“剽窃说”发起人的一句话,“用‘当年的学术规范远不如现在严格’做借口难以服众,‘80年代就可以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吗?”并用这句话来联系前后,形成一个完整但错误的逻辑过程:当年学术规范不严格——引文不规范就是剽窃——没有明确规范的时候,抄袭也是不可以的。这里的逻辑错误与“剽窃说”发起人不谋而合。该作者认为,引文不规范就是剽窃,而“剽窃说”发起人则认为“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等于“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当作自己的”。但事实上,仅仅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是没关系的,只要不当作自己的,那就不是剽窃。“剽窃说”发起人如是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依双方争论的焦点“参见”与“偷意”来看,我个人感觉汪晖的行为应当不会构成剽窃。前面已经说过,一本争议著作及一篇重量级的责难文章我都没看过,但即便是看了,我也无法确定这是不是一起剽窃事件,因为我不懂,所以不能乱说。然而事情发展到现在,似乎事实上是否构成剽窃已经不重要,重要的已经变成了怎么让汪晖变成剽窃者。因为如果真想认定剽窃与否,首先必须清楚“引文不规范”绝对不是剽窃。前者是学风是否严谨的问题,后者则是一个学者最基本的道德问题。利用公众对学术剽窃的痛恨,混淆“引文不规范”与剽窃之间的质的区别,根本不是想搞清楚剽窃是否存在,而是别有他图。“剽窃说”似乎已经不是再进行理性的认定与争论,却更像一根搅屎的棍子在用力搅,越搅臭味越浓。至于这些人究竟是谁,背后站着谁以及到底想搅出什么东西来?那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说明一下,本人帖子中的引文也不规范,但绝对不是剽窃。本文引用的东西,也绝对不代表本人观点,只代表被引用方的观点。我与各位无冤无仇,请千万不要把那些东西当成我的观点啊!拜托了。  

标签:剽窃   规范   东西   不是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