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5)
“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5)
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隆重举行建村50周年纪念大会,报道的标题《华西村人均资产过百万 家家住别墅开轿车》不但让所有的劳动者羡慕让所有的农民心动,也叫一些“爱资派”人士很坐不住了,于是想方设法来消除这种影响。可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指导,所有在讨论华西村问题时常常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思维梗塞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关于《如果华西村当年走了小岗路》的讨论中表现得很明显,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必要说说个人的看法——
这种思维梗塞还表现在他们不顾事实的想当然上。例如有个没有衣服穿的[122.86.73]网友问: 大愚:如果华西只准让它共在一块土地上搞农业,不准搞其它,华西会什么样?(2011-10-10 13:15:22)
不知道新中国什么时候规定过农村“只准让它共在一块土地上搞农业,不准搞其它”。还是先看看华西村的起步历史吧——
1961年10月15日,华墅人民公社17大队,分为华西村、前进村、向阳村、立新村4个大队。吴仁宝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华西大队建队时,人口仅为667人,集体资产2.5万元,外债1.5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54元。
1963年,华西大队陆续上马机械排灌站项目和废纺站,并被评为江阴县农业生产先进单位。
1964年,《华西15年远景规划》落实并同步实施。
1965年,吴仁宝开拓性地提出"建设华西新村"。
1969年,五金加工厂创办并建成,成为华西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在这个问题上,[韩建文]网友有个跟帖说得比较明白——
曾经长期从事新中国经济工作,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原中顾委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袁宝华,在一次谈话中讲过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早在“文革”时期,苏南的社队企业一开始露头,中央研究室就有个调查报告,介绍的是江阴华西村。毛主席看了这个报告以后有个批示,说这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
我1973年当生产大队会计时,村里就办起了工厂,当时在沿海地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我们村原先收入主要靠水果,办起工厂第二年,工业收入就超过了水果收入,社员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记得华国锋当总理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过当时社队企业产值已经占到农村总产值的百分之六七十。是分田到户打断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少数社队顶住了上面的压力,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并得到部分中央领导人的支持,这才有了八十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原来的社队企业)蓬勃发展的局面。总设计师曾坦率地承认没有预料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人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算到改开的账上,这不是有意歪曲,就是不明历史真相。
如果还需要的话,可以看看现在被戏为的“色情之都”东莞党史网上60周年国庆纪念的研究文章《东莞社队企业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一段话——
早在建国初期,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尽快恢复经济,开展多种多样的生产,1956年6月中共东莞县委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在增产粮食为主的同时,也搞好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并要求加入农业社的社员,在搞好社内生产的同时,社内应留出一定的时间给社员搞好原有的家庭副业。当时,东莞县农业和手工业都基本实现了合作化。农业合作社建起一些副业小厂,仅1956年投入副业生产的劳动力最高就达12万人。同年底,手工业组织起142个社,参加人数6283人,占手工业总人数的76.7%。这一时期在农村手工业合作社基础上农村副业的发展和副业小厂的开办,成为东莞地区社办工业的最初来源。
社队企业的大规模出现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初。当时的社队企业主要是靠无偿抽调生产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办起来的。1958年8月31日至9月2日,东莞县召开工业三级干部扩大会议,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社队企业指示,并把这项工作纳入了日程,要求工农业并举,在全县大搞滚珠轴承,开展农具改革运动;大搞乡办社办工业。9月20日又废除了大乡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建制。为加强管理,规定公社党委的一名副书记兼管社队企业。同期出现“共产风”,东莞和全国各地一样大搞“一平二调”,农村合作化时期建立的工副业小厂(场)全被无偿划归公社所有。
1958年11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从此,公社工业被列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不再是附属于农业的副业。围绕这一方针,东莞县委在抓紧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同时,号召社队兴办集体经济工业企业。于是各地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建起了一批农具厂、修配厂、石灰厂、土化肥厂、土农药厂及其他各类“小土群”工厂。1958年底,全县已有178家社办工厂。在1959年至1960年两年多的时间内,依靠国营工厂力量的支援,贯彻了“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使用)的原则,全县公社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1959年全县社办工厂有181家,1960年达到192家,在数目上均超过国营工厂和公私合营工厂的总和。此时,社队企业不仅经营的种类多,且已达到一定规模。1961年4月,全县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社队企业的“四网”(即农械农具制造修理网,土化肥农药生产网,粮食副食农副产品加工网,砖瓦石灰建筑材料生产网),这要比1970年8月国务院在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上提出的要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理网整整早了9个年头。
如果不出现后面的波折,东莞不说一定会成为一个大的华西村,至少也不会背上“色情之都”的包袱。
长期以来,有些文化人说历史的研究历史问题的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随风倒舵。像这个“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的问题,打到刘少奇的时候就说刘少奇反对农民办工业,要求一切要退够;粉碎四人帮的时候又说四人帮破坏农民多种经营,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为攻击毛泽东时代了,则可以完全不顾事实地说什么“只准让它共在一块土地上搞农业,不准搞其它”。就是像吴仁宝这样的汉子,有时候也不得不圆滑一点。
大于认为种风气很不好很不好,中国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些历史的人和事了,中国的很多事情就会比较好办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