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读《毛泽东遗物事典》记

2025-02-19 学习 评论 阅读

读《毛泽东遗物事典》记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的日子里,我无缘北上京城瞻仰水晶棺内老人的遗容;也没有机会南下韶山去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却在一个小山城的书摊上得到了一本精美的《毛泽东遗物事典》。喜自不禁,持书而归,顾不上干别的,我就急切切地坐在灯下展卷阅读了。  

书是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集体编写的,一九九六年十一月由红旗出版社印行。它首次以毛泽东的生活遗物作证,向世人展示出了共和国主席在穿戴修饰、饮食起居、家政收支等日常生活方面的真实历史。这是作者从毛泽东5000多件遗物中遴选出数百件翻拍辑印的。每件遗物都配有来源、使用情况等介绍说明文字,资料翔实可靠,装帧质朴雅美,令读者悦目怡心。  

毛泽东在世的时候,亿万民众高山仰止,山呼万岁,见他一面都要流下幸福的热泪,一般平民百姓哪有机缘知晓伟大领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日常生活呢。毛泽东虽然作古多年了,但老人在世时日常生活的情况,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仍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想瞻仰老人家的遗容,也想见识见识老人家使用过的遗物。这本《毛泽东遗物事典》满足了人们的渴求,真是一件可喜的事。今日,目睹着毛泽东的一件件生活遗物,竟让我心胸激荡,鼻酸欲泣,持卷浩叹!  

从1952年到1963年,毛泽东在十多年里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一件睡衣就连续穿了20多年,有补丁73个;一条毛巾被打有形形色色的补丁53个;一件上衣有补丁12个;还有好几条枕巾都是补丁叠补丁,而这些补丁又都是用破毛巾缝补上的。毛泽东从来没有扔过一件旧衣服、旧毛巾,有的衣服、毛巾等破旧的实在无法穿用了,他就让工作人员拆成补丁布另派用场……  

毛泽东一家有一本生活帐。在日杂生活收支帐目中,随处可见修理日用物品的记载:如 19 63年11月24日  换小锅底1个,费用:1.10元。1964年5月毛泽东的皮凉鞋换底,手工费:2元。 19 64年12月4日  ,江青染裤子,费用:0.9元……。还有,1965年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从美国回国,毛泽东7月底热情招待他,招待费仅用50元。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度荒还债,粮食都不够吃,肉更吃不上了。1960年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全国人民都在定量,我也应定量,是不是不吃肉了,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带个头啊?”当身边的工作人员同意后,毛泽东庄重宣布:“那好,我们就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从此,毛泽东七个多月没吃过一次肉,以至全身浮肿……  

一个吟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大文豪,一个亿万人民心中的“红太阳”,一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共和国主席过着如此清贫节俭的生活,还紧勒裤腰带同人民群众一道渡难关,真是前无古人,后也罕有来者。峣峣者不折,皦皦者不污,梅花欢喜满天雪,莲出污泥而不染。伟大领袖毛泽东,不虚盛名啊。  

有人说,穿用缝缝补补的东西,显出贫寒之相,非贫困交加而不为。他老人家回答:“这是一种节约行为,是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标志。勤俭节约,要从一滴油,一寸布,一根线做起,积少成多,就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没有条件时不讲究,这一条容易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时仍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点难做到。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毛泽东将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件件遗物留给了后世,让我们有幸看到了他一生带头勤俭建国、廉洁奉公、拒绝享受、不搞特殊化的真凭实据。它集中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不尚奢华,严于自律,永保劳动人民本色的崇高风范,铸造了一座无产阶级革命传统美德的精神丰碑。  

  

  

  

标签:毛泽东   遗物   补丁   一件   生活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