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贱卖论”再起波澜
“银行贱卖论”再起波澜
2008年07月11日 每经记者 王涛 发自上海
国有银行改制从一开始就受到“贱卖论”的困扰。7月6日由中国社科院和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热点问题学术论坛”(下称“论坛”)上,数十位学术精英集体反驳“贱卖论”。
几天之后,坚持认为国有资产贱卖的草根阶层开始“反攻”。昨日,新华网评专栏作者、财经时评人士付瑞雪在新华网撰文认为,论坛上专家批判贱卖论的观点令人气愤,完全是颠倒黑白。
专业论坛变成声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在“论坛”上表示,贱卖论真正的危害是会阻碍国有资产发展。
付瑞雪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国有银行贱卖观点被冠以阻碍国有资产发展的“罪名”,涉嫌国有金融资产贱卖者反而成了发展国有资产的英雄。她认为专家学者应该认真反思到底是否存在贱卖,用数据回应质疑,而不是给反思者乱扣帽子。付瑞雪表示,社会翘首以待“论坛”能够论出有建树的金融学术成果,而现在看来一个专业的学术类论坛竟变成了“声讨会”。
另一知名经济评论员余丰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贱卖论的起因也就是因为当年对国有银行改革中对于国外战略投资者要价过低的质疑,其初衷就是害怕国有资产流失,不应被戴上阻碍发展的帽子。
对此,王国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未做任何评论,只是表示希望批评者“看清楚了再说话”。
争论的下一站是农行
事实上,除了那些引起争论的银行之外,正在进行股改的农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都决定了关于资产贱卖的争论远未结束。
“建议农行未来并不一定非要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而是首先应该向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开放。”余丰慧认为,农行的股改不能局限在以往的改革路径之中。
余丰慧认为相比那些已经改制的国有银行,农行的盈利其实更多,而且现在国有银行的声誉已经上去了,股份变得更为抢手,根本不需要再吸收外国战略投资者。“那些人(驳斥贱卖论的人)不是经常说当年是因为国内投资者不愿意要,才卖给外国投资者的吗?”
“银行贱卖论阻碍发展”颠倒黑白
2008-07-10 来源:新华网
付瑞雪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在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热点问题学术论坛说,贱卖论真正的危害是会阻碍国有资产发展(7月8日《人民网》)。
看到王国刚这个观点,令人大吃一惊。在我国银行业改制中所谓的引进战略投资者,以超低价乞求美国等发达国家购买股份,结果让人家不费吹灰之力,
一转手赚了个满盘金。为此,人们提出了涉嫌国有银行中国有资产贱卖的质疑,目的在于反省和防止国有金融资产流失。后来被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扣上贱卖论的帽子,现在倒好,又被王国刚戴上阻碍国有资产发展的“桂冠”。涉嫌国有金融资产贱卖者反而成了发展国有资产的英雄,对其是否贱卖提出质疑者反而成了危害和阻碍国有资产发展的“罪人”。不是认真反思到底是否存在贱卖,摆事实、讲道理、用数据回应质疑,而是给反思者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这就是中国所谓专家的水准和德行。
论坛上专家批判贱卖论的观点令人气愤,完全是颠倒黑白。国际社会、国内许多专家以及银行业内人士根据海外投资者的购股价格、IPO时的价格以及上市后市场价格(数据不再列举),心里都有一杆秤。一些专家和既得利益者多次说过,国有银行上市后根据今天的股价,国家还是得到了大头,海外战略投资者得到的还是小头。这等于是废话。国家股份占大头,在股价上涨后,当然应该得到大头。如果海外投资者入股价格高一些,不存在贱卖的问题,国家得到的会更多;如果引进其他国有企业入股国有银行改制,国家会得到多上加多;如果允许国内包括民营企业入股,那么,今天的溢价赢利全部留在了中国。
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改变国有银行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事实上,真正改变了吗?一股改变了,但独大并没有改变,国有股份依然占据51%以上。国有银行改制,用老百姓的钱添了原来的大窟窿,国家引资让海外投资者捡了大便宜,可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学到了多少?已经上市的国有银行基本上还没有改变计划经济行政化管理的思维,效率仍然不高,资本约束作用不大,机制仍然不健全。唯一的好处是,高管的薪酬大幅度提高了。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截至2007年底,工行、建行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了9家外资金融机构,同时中资银行机构在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机构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而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1715亿美元,中资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远大于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根据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105个国家的统计,2005年末,外资银行占国内银行资产比例超过30%,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华的外资银行资产已经占到2.44%,这个比例,按照国际比较来说,还是相当低的。没有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但问题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资产和外国银行在华资产的质量一样吗?假如中国银行在海外资产都是高价购买不断缩水,严重套牢,而海外金融机构在中国资产都是低价购买高价卖出,谁优谁劣,不言而喻。现在我们在甄别、对比上,往往喜欢用总量数据来说明问题,而不喜欢用相对数以及本质上的一些东西来对比分析。中资银行海外资产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从绝对总量上来看,也许中资银行大于外资银行。但是,中资银行海外资产中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和哪些具体金融企业呢?控制力如何呢?有没有话语权?这些问题怎么就没人回答?
再看看外国银行在中国的情况。美国的花旗集团、高盛集团、英国的汇丰银行等一大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来到中国,入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这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三家。中资银行在海外哪个国家做到这一点了?标榜最为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最为完善的美国,新近出台了可能威胁金融安全的入股、并购审查规定,包括花旗银行在内都是拒绝海外入股、参股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四大国有银行是我国经济核心的核心,但却大门敞开。怎能让人不担心金融安全?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更是莫名其妙,他说,这么大一个事件,要找出什么缺点是很容易的。不能就此就发表很多很激愤的言论,予以否定。在批评现成问题的时候,要说我们该怎么办,这才是建设性的。笔者认为,正确的学术态度应是,能够提出“怎么办”更好,如果想不出“怎么办”,能够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同样欢迎。
社会翘首期待“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热点问题学术论坛”能够论出有建树的金融学术成果。“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何必专门对贱卖论声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银行体制改革不应该由少数人关起门来说了算,还不许别人提出质疑,而应该集思广义,特别是多听听不同意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真正捍卫国家的金融利益。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