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博: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杀鸡取卵”与“饮鸩止渴”(全文)
在中国房市已经打造了一大批“房奴”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股市在此发挥“财富掠夺与集中”的消极作用,则势必造成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里所讲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起始时间仅限于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国内金融危机开始,不论及此前。
众所周知,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从2007年下半年就已经非常严重了,但为什么没有爆发呢?没爆发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主要恐怕还是中国大幅度增加购买美国债务将美国的经济暂时托住并掩盖债务危机了有关。回顾一下2007年中国经济的状况就知道,那时候,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生产和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社会稳定面临重大挑战。同时,恰逢一年后中国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为了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中国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措施,暂时托住美国经济不要触底。
于是,问题出来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2007年中国沿海加工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呢?很简单,美国国内债务危机已经显现,美国消费能力严重萎缩下降,进口需求自然下降,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传导到出口拉动型的中国后,势必导致中国出现前述现象。为了确保奥运会的顺利举办,中国不得不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托住美国经济避免硬着陆,维持美国的进口能力与消费能力。中国的做法其实也是为了在奥运会之前避免自身经济的硬着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经济硬着陆也会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呢?用一句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话叫着“生产要素与资源错配”;如果用老百姓都听得懂的话来讲就是中国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与消费中国中低端产品的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消费能力搭配错误了。也就是说,中国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加工)能力是按照西方国家的消费能力进行设计的,是与西方的消费能力相匹配的。而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亦即消费市场(欧美等西方进口国)的消费模式是什么呢?是寅吃卯粮的举债式消费,当西方的举债能力不可持续的时候,其消费能力必然下降,于是最终传导到中国的生产制造企业。而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比如厂房与设备的)以及围绕着生产能力而进行的能源(比如电力生产)交通(汽车、轮船、高速公路与机场、码头)等上下游产业的产能配置均是刚性的,不可能同步下降。于是当进口市场的消费能力下降后,作为出口市场的中国的产能过剩立即就会“水落石出”。
为了更便于理解这个经济问题,这里需要打一个浅显易懂的比方:我们不妨将全球的经济比作长江,将中国的生产能力比作在长江航行的一艘船,那么西方的消费能力就是长江的水位。当初造船时,船舶的吨位、吃水线以及船的动力系统等都是根据航行路线的水位进行设计的,但是等船造好,航行一段时间后,却突然发现航线上的水位(即西方的消费能力)在不断下降。面对这种情况,船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三峡大坝泄闸,将长江水平抬高;要么不断减少船舶的装载量(就是经济发展速度)以适应下降的水位。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中国采取的是第一种方法,将自己的外汇储备大量出借给美国,暂时维持美国的消费能力,这样,确保中国这首大船得以继续在长江满载而行。但是,奥运会以后,三峡水库的也开始干渴了。于是美国的债务危机也就再也盖不住了,由此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整个“长江流域”(全球经济)遭遇百年罕见的旱灾也就难免了。
怎么办?中国最先想出了一个办法,将青藏高原的终年积雪融化,减轻自己三峡大坝以上的上游一带的旱情,于是四万亿就这样出台了(注:通过各种债务平台的杠杆放大后,实际货币投放量远远大于4万亿)。后经大家(20国集团)商议,决定引海水倒灌,确保长江航线能够继续通行。海水倒灌虽然暂时解决了长江的航运问题,但是对长江流域却造成了巨大的后遗症:土地盐碱化,只要海水退却,就是赤地千里,满目苍夷。
时间来到2014年,美国说,因为大气循环(美国经济)的状况有所改善,长江流域的降水量有所增加,所以要逐渐减少倒灌的海水量,减小对海水倒灌的依赖程度。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大气循环的状态不是更好了,而是更糟了,因为连青藏高原的常年积雪都被融化完了,大气循环的气候条件更加恶化了。美国所谓的大气循环的状况好转只不过是抓住了几次机会搞了几场人工降雨,制造了一些假象而已。
中国为什么在2008年美国债务危机之后仓促推出4万亿规模来救市呢?因为中国非常清楚,即使大家同意一起放水,由于长江流域的地下水长期超采,倒灌的海水首先只能用于回补超采的地下水,长江航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通航能力的,所以才匆忙决定融化青藏高原的常年积雪——也就是只有通过强行启动国内消费来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将中国中低端产能全面过剩与国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暂时暂时予以化解,然后寻找长期化解的机会。当然,化解经济矛盾的同时也达到暂时化解国内社会矛盾的目的。
用今天的视角再去审视六年前政府仓促推出的系列政策与措施,相信大家对结论已经没有多大异议了:那是一种典型的杀鸡取卵的做法,其最大作用就是暂时掩盖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延缓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矛盾的爆发期,但是却延误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时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矛盾。这一点,笔者衡岳山人在《“集中消费”之后经济必然陷入长期衰退》一文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参见“衡岳山人曹博律师”的新浪博客)。
说完了“杀鸡取卵”,接下来再谈谈“饮鸩止渴”的问题。
2014年11月,在跟朋友小范围讨论关于美联储停止“量化宽松”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未来两年(2015,2016年)全球经济局势与走向时,笔者就提出2015年中国股市会有一轮较大的涨幅。不过,因为笔者一直认为股市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猎兽场,尤其是中国的股市是个“老千”横行的赌场,所以未将这个判断形成文字公开发布,避免贻害于人。
为什么山人(公众号hysrcb)判断2015年中国股市有一轮大幅上涨呢?道理很简单,美联储停止“量化宽松”的同时不断释放出择机加息的货币政策信息,目的就是要在全球引发一轮通货紧缩,以此重创实体经济。然后,裹挟回流美国的资本在全球大肆收购陷入经济危机国家的战略性资产,通过再次控制全球战略性资产从而实现“咸鱼翻身”的目的。为了阻止美国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国家的货币政策必然在美国货币回收的时候,大量释放本国货币,这样一方面对冲因美元回流导致货币流动性的减少,另一方面解决企业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但是,在全球经济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这一主要矛盾未得到有效改善(更不用谈扭转)的大背景下,所谓的企业流动性不足其实就是个假象。因为在此条件下即使货币当局向货币市场投放天量货币,这些货币也难以流入因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愈加激烈而导致盈利能力每况愈下、亏损加剧的实体企业的。那么,新增投放的货币会流向哪里呢?只有两个流向:一是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二是某个具有容纳大量资金的资金池避免严重冲击日常消费品价格。在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就业吸纳能力普遍不足,失业人数增加的情形下,如果新增货币大量流入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领域势必导致物价大幅上涨。在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民众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对立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果不控制货币的流向,将可能造成社会极不稳定的后果。因此,政府必须有意识的引导主要资金流向一个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资金池。2008年以后,中国的房地产扮演了这样一个资金池的角色,所以才出现房价飞涨的后果。2014年之后,由于中国房地产也已陷入全面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泥潭之中而无法再扮演资金池的角色,剩下能扮演资金池角色就唯有前几年一直按兵未动的股市了。这就是笔者为什么判断2015年中国股市会大幅上涨的主要依据。
但是,在中国股市本身容量有限,而企业盈利能力又普遍下降、亏损面扩大的背景下,通过启动股市来消化新增货币,拉动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也可以说属于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这个核心上来。离开了主要矛盾,任何分析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样,离开了解决主要矛盾的任何经济政策、货币政策,都是舍本逐末的权宜之计,不可能达成长期目标。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为突出,也更为严重。在全球债务危机仍然深不见底,有效需求受债务危机严重约束的大背景下,可以说中国经济主要矛盾一定时期内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尽管现在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经济带、“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政策工具,试图以此消化中国某些行业(比如钢铁)的过剩产能,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笔者衡岳山人(微信号cb7627)认为,即使“一带一路”经济带与“亚投行”等政策工具能够非常顺利地得以推进与实施,但要想真正见效恐怕也需到2017年以后。笔者在此不得不给某些过于盲目乐观的人泼点冷水,从去年以来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等这些“一带一路”经济带重要战略节点上几个由中国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的遭遇来看,“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将要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恐怕远非这些盲目乐观的人今天所能想象的。“成事不足但败事可能绰绰有余”的敌对势力绝对不会让“一带一路”那么一帆风顺的推进的。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清晰的认识。笔者认为,今后,类似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这样“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战略节点的国家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政权及社会稳定性以及环境与劳工等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围绕中国经济主要矛盾展开分析,我们就能发现中国股市的异常现象并非如某些人所极力鼓吹的那样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只是雨露阳光。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它给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作用或者破坏力可能远远大于它的正面作用与建设作用,因为:
一、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两极分化。股市的所谓“创富神话”引诱了大量中低层民众盲目参与,而由于中国股市的“赌场”属性更加严重,“老千”横行,因此绝大多数中小散户必将成为被“掠食”的对象,财富通过“股市赌场”不公平分配平台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
二、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由于社会财富通过股市赌博机制(非公平)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进一步削弱了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从而导致有效需求更加严重不足,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更加突出。
三、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在中国房市已经打造了一大批“房奴”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股市在此发挥“财富掠夺与集中”的消极作用,则势必造成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极可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笔者认为,利用股市拉抬中国经济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