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不要以为穿上了马甲俺就不认识你了
本人是个股民,近几年发现上市公司F10资料历史沿革和上市公司网站的资料,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上市公司的前身,可以看出某些人在偷偷地篡改企业的历史。目的很明显,为了掩盖国企改制抢劫全国人民的事实,但这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60年代出生的人还未死光呢。
1、宝钢股份()-- 1978年12月23日 在上海长江口破土动工,1985年9月投产。
2、武钢股份()-- 武钢集团为独家发起人,武钢集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10月破土动工, 1958年9月13 日正式投产。
3、马钢股份()—公司全称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国有企业马鞍山钢铁公司(“原马钢”,现已更名为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基础上改组设立的一家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2月,成立马鞍山铁矿厂,马钢全面恢复生产。 1958年8月11日 ,马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1958年9月20日、1959年10月29日 毛泽东主席两次亲临马钢视察。 1964年7月29日 ,我国第一个直径为 840毫米 的整体车轮在马钢诞生,结束了我国车轮轮箍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1987年5月28日 ,马钢年产40万吨高速线材厂正式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线材轧机。1992年12月1日,马钢第二炼钢厂实现全连铸。 1993年9月2日 ,马钢作为我国首批九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制,马钢重组分立为马鞍山马钢总公司和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4月26日 ,马钢 2500立方米 高炉系统建成并投产。 1994年5月13日 ,国家外经贸委批准马钢为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8月17日 ,投资1.6亿元的车轮轮箍新加工线正式投产。 1998年7月4日 ,马钢轧制出国产第一根H型钢,我国第一条年产60万吨H型钢生产线在马钢建成。 1998年9月20日 ,马钢实行集团改制成功,马钢总公司改制为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18日 ,马钢热轧薄板生产线破土动工。2002年8月,马钢冷轧薄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3月18日 ,二钢高速线材生产线顺利投产。 2003年10月16日 ,马钢2号 2500立方米 高炉竣工投产,标志着马钢生铁年生产能力跃上800万吨的新台阶。 2003年10月18日 ,热轧薄板生产线成功轧出第一卷钢卷,结束了安徽省无热轧板卷生产的历史。 2004年2月28日 ,冷轧薄板生产线轧出第一卷冷轧板卷,冷轧薄板工程顺利投产。 2004年3月20日 ,热镀锌生产线顺利轧出第一卷镀锌板卷。(改革开放的成就不也很多吗!)
4、包钢股份()—包钢集团公司为主要发起人,前身包头钢铁公司,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4年建厂。
5、鞍钢股份()—发起人鞍钢集团,前身是1916年动工兴建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日本投降后,大部分设备被苏联拆迁。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同时宣布撤销鞍山钢铁厂。1949年恢复生产,4月5日炼出第一炉钢。1950年3月27日中苏签定《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1952年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决定。7月14日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由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设备支援(由中国利用苏联贷款购买,多是从西里西亚缴获的和苏联替换下来的翻新二手设备)。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复的鞍钢8号高炉开工。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底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扩大鞍钢生产规模,建设大型国有联合生产企业,在原生产规模基础上完成48项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扩建;达到生产铁250万吨,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一五期间实现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鞍钢全面得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7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 22.4亿元。为此,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6、邯郸钢铁()—邯郸钢铁集团发起,前身邯郸钢铁总厂,1958年建成投产。
7、攀钢钢钒()--攀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攀钢集团,1965 年至 1980 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绝的一期建设和创业,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于 1965 年春开工建设, 1970 年出铁、 1971 年出钢、1974 年出钢材, 1980 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 150 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1981 年至 2000 年,是攀钢建设二期工程,规模迈上新台阶,品种结构实现调整,实现从 “ 钢坯公司 ” 到 “ 钢材公司 ” 战略性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二期工程新建了四号高炉、板坯连铸、板材等三大主体系统,总体装备水平达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新增铁、钢、坯、材各 100 万吨,后经挖潜达到年产 400 万吨钢的规模。 2001 年至今是攀钢建设三期工程,实现 “ 材变精品 ” 的战略性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的重要时期。现已形成年产铁720万吨、钢780万吨、钢材700万吨、钒制品(以五氧化二钒计)2万吨、钛精矿30万吨、钛白粉8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攀钢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深度开发钒钛磁铁矿资源,在中国钢铁工业中具有独特地位、独特优势,独具四大显著特色
8、唐钢股份()—母公司唐钢集团,前身1943年建厂。解放后,唐钢在党的方针路线指引下,不断开拓创新,推进技术进步。1952年,唐钢在国内率先试验成功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技术;1953年,在国内率先试制成功高铝质耐火材料;1958年,又在国内率先试验成功了侧吹碱性转炉富氧炼钢技术;1960年,作为国内首批企业建设了一套连铸机,为我国推广连铸技术摸索和积累了经验。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唐钢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钢117万吨,成为全国第十个产钢 100万吨以上的企业。 1976 年7月28 日,唐山发生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唐钢被夷为一片废墟,历经20多年的创业成果毁于一旦。但是,唐钢职工在党和国家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以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震后28天就炼出了第一炉志气钢,当年 11月就全面恢复了生产,努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七五”“八五”期间,以扩建炼铁一二期工程为重点,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先后建成2座铁矿山、2座36孔焦炉、2座 1260立方米 高炉、6套连铸机,并从国外引进1套高速线材轧机、1套连续式棒材轧机,形成了铁钢材200万吨配套的生产能力;在“上天唐”(上海、天津、唐山三地各钢厂)率先消灭了化铁炼钢,实现了转炉炼钢全连铸;在全国十大钢铁企业率先消灭了模铸钢锭,实现了转炉炼钢全连铸。为在日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次跨越,“九五”以来,唐钢实施了炼铁、炼钢、轧钢三大系统技术改造“三步走”发展规划,到2003年1月底基本完成,先后建成1座 2560立方米 高炉、2座150吨顶底复吹转炉、1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超薄热带生产线,形成了600万吨的配套能力,实现了设备的大型化、现代化和薄板材产品“零”的突破。
9、济南钢铁()--1958年建厂,厂名“济南钢铁总厂”
10、首钢股份()--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通过技术改造和建设,1958年建起了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我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高炉。
11、太钢不锈()----太原钢铁集团发起,前身西北炼钢厂,1932年由西北实业公司筹建; 1934年8月8日 ,破土动工。 1937年10月,初步形成小型钢铁联合企业。 1937年11月8日 太原陷落。西北炼钢厂更名为太原铁厂。1945年日本投降,恢复原名。解放前年产钢最高仅 1.6万吨。 1949年4月24日 ,太原解放。西北炼钢厂更名为西北钢铁公司。1952年9月,炼出我国第一炉不锈钢。1954年,轧制出我国第一张硅钢片。1958年8月, 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太钢 1053m3 高炉、 1000mm 初轧机、自备电厂工程装备从前苏联引进并投产。同时,更名为太原钢铁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以生产特殊钢为主的钢铁企业。1966年8月, 中国第一套万能、炉卷轧机投产。 1968年8月,2×50吨转炉炼钢设备从奥地利引进并投产。 1970年3月,中国冷轧不锈钢成套设备从德国引进并投产。 1978年,基本建成1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12、本钢板材()--本钢集团组建,本钢集团前身建于1905年,新中国成立后,本钢经过恢复性建设和扩建改造,企业初具规模,到1952年,年产生铁23.1万吨,特钢2.1万吨。“一五”计划时期,本钢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开始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建、改造,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生铁产量达到80.4万吨,特钢产量达到8.8万吨。60年代,本钢生产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196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亿元,生铁产量达到151万吨,特钢产量达到14.5万吨。进入70年代,本钢确定了“三二二”改造方案(即年产生铁300万吨,普钢200万吨,特钢20万吨),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扩建,新建了铁矿、高炉、炼钢厂和轧钢厂,形成了年产生铁300万吨、普钢200万吨、特钢20万吨的能力
13、沙钢集团--江苏沙钢集团,1975年建厂。
14、八一钢铁()--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八钢集团”)始建于1951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震将军率领驻疆解放军指战员和新疆各族群众艰苦奋斗、节衣缩食创建起来的,目前是自治区最大的国有企业。
15、杭钢股份()--公司前身浙江钢铁厂成立于 1958年3月10日
16、广钢股份()--广钢集团前身是1958年建成投产的广州钢铁厂
17、南钢股份()--南京钢铁集团始建于1958年,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集采选矿、钢铁冶炼、钢材轧制为一体,具备350万吨钢、200万吨铁和450万吨材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 2003年,完成销售收入185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69位。
18、莱钢股份()--始建于1970年1月
19、安阳钢铁()--公司的前身是安阳钢铁厂,1958年建厂,1993年实行股份制改造,采取定向募集方式设立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成立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西宁特钢()--公司前身西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64年,由本溪钢厂整体搬迁代号五六厂. 72年8月15日 五六厂更名为西宁钢厂。
21、抚顺特钢()--公司是我国大型特殊钢重点企业和军工材料的研发基地,被誉为中国的"特钢摇篮",并先后为我国冶炼出了第一炉不锈钢,第一炉超高强钢,第一炉高速钢,第一炉高温合金钢,[B]并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导弹,第一艘潜水艇[/B]和多项国家重点国防工程提供了大批关键的特钢新材料,是我国军工特钢材料的龙头。
22、韶钢松山()--公司前身韶兴钢铁厂,成立于1966年;93年12月,更名为广东省韶钢集团公司。
23、长城股份()-- 公司前身冶金工业部长城钢厂,创建于1965年.1988年8月始进行股份制改组,经历数次发行和股份调整
24、柳钢股份()--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简称柳钢),位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的北郊,距离市中心约 10公里 ,战地面积13平方公里。自1958年创建以来,柳钢现发展成为拥有资产总额超过220亿元的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形成了以钢铁为主,包括工程设计、建筑安装、机械制造、汽车运输、旅游商贸、房地产、环保、水泥等产业的(集团)公司。现有在岗职工1.4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
25、酒钢宏兴()--前身酒泉钢铁,始建于1958年8月,1961年自然灾害暂缓。1964年7月二次上马,69年中苏关系破裂二次下马,70年9月31日出铁。
26、成都钢铁厂--是国家大型二档企业、是四川省最大的建筑钢材生产基地。成钢位于成都青白江区,始建于1958年,现占地面积1600多亩,专用铁路和公路分别与宝成线和川陕、成绵高速公路相通。主要装备包括:年处理能力近两百万吨的中和料场、2×24㎡烧结机、 100M3 高炉一座、 300M3 高炉二座、15吨氧气顶吹转炉二座、10吨电炉4座、三机三流高效方坯连铸机一台、Ф650开坯机和小型材轧机各一套、线材轧机两套,以及冷轧带肋钢筋生产线,具有现代化理化检测设备。
27、承德钒钛()--坐落在人杰地灵的中外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公司成立于 1994年6月18日 ,由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承钢”,是中国北方钒钛钢铁生产基地。承钢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占地15.4平方千米。公司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经过40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河北省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国家重点支持的512家工业企业之一。现有子公司14个(独资公司7个、控股公司7个,其中中外合资公司2个)、分公司14个,公司现有职工2.3万人,拥有总资产63.8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20.4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3.89亿元,净值23.32亿元。承钢经河北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负责统一经营承钢的国有资产,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28、三钢闽光()--由福建三钢集团为主要发起人,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福建省三明钢铁厂,兴建于1958年。
29、ST金瑞()--公司是以山川机床铸造厂铁合金二分厂及其配套部门的经营性资产为发起主体,联合其他发起人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原山川机床铸造厂成立于1965年,1973年始筹建铁合金一期工程;1985年11月, 启用第二名称"山川铁合金厂"。
30、凌钢股份()—由凌源钢铁公司独家发起。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凌钢)始建于1966年,是集采矿、选矿、冶炼、轧材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公司座落在中华文明之光红山女神的故乡——辽宁省凌源市。经40多年发展建设,凌钢的生产能力由最初的10万吨铁、7万吨钢、5万吨材发展到200万吨铁、220万吨钢、220万吨钢材综合生产能力。
31、鹏博士一()—成都无缝钢管厂发起。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组建于1958年国内唯一专业化无缝钢管生产基地的成都无缝钢管厂,直至80年代末在国内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公司40多年来累计生产无缝钢管870万吨,其中出口产品31万吨,为国家创造效益25亿,出口创汇万美元。为国内500强大型企业之一。
32、大冶特钢()—由新冶钢集团(前身大冶钢厂)为发起人。大冶钢厂前身为张之洞创建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1953年和1958年,毛主席视察大冶钢厂。1949年,企业改名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华中钢铁公司”。 1953年,企业改称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华中钢铁公司大冶钢厂”。 1995年,“冶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大冶钢厂一期工程(1954.6—1958.12)竣工投产。1965年实现“转普为优”即由普通钢厂转为特殊钢厂。1967年建成RH真空脱气装置,增设2.5吨电渣炉,开始生产特殊不锈钢管。1975年钢产量比1965年增长71.87%,平均每年增长5.6%。1973—1975年,连续3年钢产量超过50万吨,合金钢材比达到40.37%,轴承钢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能生产飞机大梁、大口径薄壁不锈钢管等产品。1975年钢产量达到51.4万吨,创历史纪录。大冶钢厂的技术改造,不仅增加了钢铁产量,更主要的是特种钢品种的增加直接支援了军工产业的发展,为钢厂利税的稳步增加创造了条件。1970年建成铜录山铜铁矿,1971年正式投产,全年生产矿山铜8513吨,铁精矿13万吨。1965年至1975年先后对冶炼厂主体设备反射炉、转炉和备料设备进行了三次革新改造。第一次改造1964年至1965年进行,通过这次改造,1966年粗铜产量达到3.05万吨,突破设计能力。第二次改造于1972年到1973年进行,经过这次改造,粗铜年生产能力达到3.4万吨。第三次改造于1974年到1983年进行。经过三次革新改造,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粗铜生产能力大大超过设计的水平。1984年达到5万吨,实现产量翻番。从1968年起,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有计划地开展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陆续建成了利用炼铜转炉烟气制酸的2个硫酸系列、化肥生产系列、转炉电收尘烟灰综合回收系列和反射炉余热发电系列等大型综合利用设施。
33、华菱钢铁()-- 于 1999年4月29日 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涟钢、湘钢、衡钢。
(1)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涟钢薄板有限公司(简称涟钢),位于湖南省中部的娄底市,湘黔铁路、洛湛铁路、上瑞高速、太澳高速在此交汇。从1958年建厂至今,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涟钢不断发展壮大。
(2) 华菱衡钢其前身为衡阳钢管厂,始建于1958年。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厂区面积148万平方米,拥有总资产75.5亿元,具备年产100万吨管、110万吨钢、50万吨管加工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3)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以生产精品线棒材和优质宽厚板为主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具有5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进入行业先进水平,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34、重庆钢铁()—重钢集团为发起人。地处中国重庆直辖市的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钢),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前身创立于我国清代开启民族工业的洋务运动,即1890年9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938年3月,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国民政府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上海炼钢厂等的主要设备拆迁,抢运内迁至抗日大后方重庆大渡口地区,设立为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钢曾先后更名为西南工业部一零一厂→西南钢铁公司→重庆钢铁公司→重庆钢铁(集团)公司,1995年6月,改制为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在百废待兴的建国之初,满怀激情的重钢人,挺立起新中国工人阶级的脊梁,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建设高潮中,于1950年轧制生产出我国第一根铁路重轨,铺筑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35、ST东源()-- 公司前身东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37年,1964年定名为重庆钢铁公司第四钢铁厂。1986年改制成立“重庆东源钢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起人重庆钢铁公司,95年改制为重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现为公司的控股公司。
36、大连金牛()—大连钢铁集团改制而成。前身,1905年日本人在大连海滨建起一个小制铁厂———进和商会,后来成为了大连炼钢工厂。1948年,大连炼钢工厂与大连金属制造工厂合并,更名为大连钢铁工厂,当时年产高工钢500吨,不锈钢200吨,碳结钢3000吨,轴承钢1000吨。1953年6月,大连钢铁工厂改名为大连钢厂。经过几年的发展,工厂先后进行技术装备改造,在国内首先成功研制生产了精密合金、合金无缝钢管等产品,为国防军工作出了突出贡献。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