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治理

2025-02-28 学习 评论 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4期 2008年11月2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于2008年6月1日至13日对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行了专题考察。在旧金山、华盛顿、纽约等地先后访问了13个单位,其中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富国银行、瑞士银行、美洲银行、美林集团、国际经济研究所等。回国后,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次贷危机便已发展为严重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其进一步演变,则会成为全面的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的根源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仅次贷危机还不足以造成美国目前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它的根源更深更广,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探讨:
  1.互联网泡沫(或称IT产业泡沫)问题没有解决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IT产业如日中天,带动美国经济走向繁荣,功绩不可埋没。但是,其中也隐含了大量的泡沫。这种泡沫在2000年至2001年间曾经暴露,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可是,2001年的“9·11”事件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他处,轻视了IT产业的泡沫,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时,布什政府执政不久,很想做出一些政绩,于是决定以房地产业进一步带动美国经济走向繁荣。为此,美联储多次大幅度持续降息,金融机构取消购房者的首付款,简化购买手续,甚至在信用等级的评定上造假,以鼓励次级抵押贷款。在这个过程(2002—2005年)中,房地产业日趋高度繁荣。到2006年初,房地产泡沫开始显现出来,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房地产泡沫同过去没有解决的互联网泡沫合而为一,逐渐使各类金融机构开始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此时美国政府尚未对其加以重视,甚至到2008年6月,还有政策部门的人士发表过于乐观的谈话。
  2.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二重性、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使整体的国民经济划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部分。这两类经济本应大体一致,但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主管机关、经营企业各不相同,价值往往偏离使用价值,甚至同使用价值背道而驰,这就使虚拟经济背离了实体经济。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将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它不仅会使大量企业破产,还会使国家“破产”。目前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主要代表者是金融业)严重脱离或者说大大超越了实体经济,也可以说是虚拟经济膨胀而实体经济下滑的结果。今后,如果仅在虚拟经济内兜圈子,没有强有力的实体产业作为领头羊,美国经济很难走出泥潭!
  3.作为催化剂或加速器的美国赤字财政政策、高消费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
  在美国,贸易逆差与财政赤字是孪生兄弟,更准确地说是父子关系。巨额财政赤字必然导致大量贸易逆差(赤字)。反之,亦然。美国政府靠双赤字度日或者说靠借债运行,美国的家庭也靠借债生活,家庭债务目前已超过15万亿美元。在美国的产业结构中,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是它的优势,而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的产业则是它的劣势。这就决定了美国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可是美国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以出口管制政策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这就使贸易严重失衡,逆差与日俱增。如何解决双赤字问题?那就是靠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通过这样的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和资本资源)日夜不停地流进美国。美国生产货币,全球生产商品,二者不断交换。这是多么鲜明的分工、多么“美好”的交换啊!总之,美国的上述三大经济政策是美国的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的催化剂或加速器。
  治理金融危机措施的评析
  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尤其是欧盟国家、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一马当先以巨额资本抛向市场,拯救本国的金融业。而各国的股市则随着政府的指挥棒上下剧烈跳动。这一方面显示了政府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证明投资者还并不真正相信政府的救市行动的正确性。为什么不相信?理由可能有这样几个:
  1.“对症下药”问题
  当前的救市、“灭火”,不问起火的原因。没有找准病因,有点像乱治病,因此,效果不明显。为了彻底扑灭这场金融危机,看来有必要找出它的真正起因。这次危机的“策源地”在美国,因而美国政府有责任找出其真正起因。
  2.“言行一致”问题
  最近,美国政府的要员在宣布治理金融危机的举措时,都要声明一下:这是不愿采取而又必须采取的措施。既然是必须采取的措施,为什么“不愿” 采取?是不是口是心非?大家知道,美国一向奉行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贬低甚至排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而今天政府却一马当先,三出重拳,甚至包办代替市场,这就使市场原教旨主义十分难受,只好再安慰几句。
  3.“公平效率”问题
  各国政府都将全体纳税人的钱仅仅用于挽救和支持某些金融机构而不管其他行业,这是否妥当?更有甚者,政府对某些面临破产或极其困难的金融机构不管不问,而对另一些金融机构却大加支持,这是否有失公允?看来,政府的救助政策应该更透明、更公平一些。
  4.“公私分明”问题
  欧盟国家以及美日等国政府向来标榜公私分明,而这次却反其道而行,将国家的钱用于收购私人金融机构,或在私人金融机构中控股、参股,或收购其难以流动的不良资产以增加其流动性,等等。这就模糊了公私界限,也模糊了政府与市场的分工界限。在这次治理金融危机中,政府的作用如此突出,政府的干预如此强烈,政府的宏观调控如此有力,今后自由市场经济如何发展看来只能留待将来了。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美国   政府   经济   金融危机   危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