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透析
美国金融危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透析
:周泽红
《探索》 2009年第4期
摘要:始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发展成全面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并且正在向全球蔓延,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害。在此背景下,从更深层次层面思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从中寻找出规律与启示,这对于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坚定我们抵御金融危机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金融危机始于2006年下半年的次贷危机,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并未结束,反而在不断地蔓延扩大,美国次贷危机已发展成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之中。面对金融和经济危机,人们不禁要问,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是华尔街的“贪婪”,是监管的缺失和政府政策的失误导致了这场危机。其实不然。华尔街的“贪婪”、监管缺失或政府政策失误等只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技术操作层面原因。我们应该探寻隐藏在各种表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是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具有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性,以及管理失控与崩盘所致。但这些只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表现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供给过剩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的对抗性爆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马克思曾作过独到而精辟的分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制度上讲,生产过剩和消费能力不足是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由于作为资本人格化代表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和迫于外部竞争的压力,总是盲目地、不断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造成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然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劳动者的购买力并未同步增长。当消费增长远远赶不上生产扩张的时候,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因此,可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物,这才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真正根源和经济实质。早在去年9月中下旬,当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到欧洲时,英国圣公会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恩·威廉斯就撰文指出,“马克思在19世纪发表的有关资本主义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他在很早以前就观察到了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如何变成一种神话。”
二、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是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
从美国的收入分配格局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缓慢,美国的贫富差距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从1975年到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占1%的家庭实际收入增长了175%,最富有的25%的家庭实际收入增长超过70%,而其他家庭实际收入的增长都不足30%。1%最富裕家庭的税后收入占全国收入分配的比重,从1979年的8%上升为2001年的14%。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e的人口只有30万,但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亿。从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份额翻了番。在此期间,美国基尼系数也从1980年的0.40上升到了2006年的0.47。在金融资产方面,社会最富有和最贫穷阶层的差距现也已拉大到了极端程度。2001年,美国1%的最富有人口所持有的金融财富(不包括其房产权益)比80%的最贫穷人口所拥有的金融财富多4倍。美国1%的最富有人口拥有价值1.9万亿美元的股票,这与其他99%的人口所持有的股票价值大致相当。
由于美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的停顿和家庭实际收入增长的乏力,严重制约了作为美国经济重要推动因素的个人消费的增长,造成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剧。为了保持生活水平,美国家庭不得不大量借贷消费。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家庭负债与可支配收入比速度上升,从1990年的87.22%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107.89%,以后这个比例更高。到2006年左右,美国居民消费已经占到美国GDP的73%,成为拉动美国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但是,这种没有实际收入增长,仅仅依靠借贷实现的虚假的消费繁荣终究是不可持续的。而这种虚假的消费繁荣破灭之时就是经济衰退之始。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由此可见,正是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为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金融危机只是一个表象,它所反映的本质矛盾是贫富分化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因此可以说,金融危机所暴露的不仅是金融体系本身存在问题,还反映出分配制度等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三、新自由主义泛滥是危机爆发的思想根源
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社会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实行国家干预主义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繁荣,被称作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失效,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相信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主张实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国家干预的最小化。在金融问题上奉行的是所谓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各种资产价格是对该资产所代表的各种信息的完全反映,只要信息是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产生泡沫。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上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提倡自由贸易和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因此,一些学者把新自由主义也称为“完全不干预主义”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世界获得了支配地位。
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支配下,美国政府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对市场,尤其是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废除了大萧条后制定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等;另一方面允许私人金融机构涉足以前只有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才能经营的业务。然而,当市场放开之后,我们看到,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私人金融机构为获得高额回,不断从事金融创新和投机性业务,从而导致诸如次级贷款和由按揭所支撑的证券以及其他的所谓“创新”不断增加。2000年在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的各种金融机构更是将其贷款重点放在了扩大住宅金融和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上,致使美国住房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累计余额已高达13万亿美元。其中,次级贷款在2001年以后急剧增加,2006年占总住宅贷款的20%,累计余额占13%左右。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这种信用的扩张具有双重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的信用体系,一方面具有实现社会闲散资金的动员利用的合理性功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信用造成了一种虚假的需求,隐蔽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促使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最终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时候出现债务偿付危机和信用紧缩。
总之,正是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在美国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全面推广和泛滥,才激化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想而来的金融放松管制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时它也使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四、“透支消费”模式是危机爆发的文化根源
“透支消费”是危机爆发的催化剂和文化根源。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之后,美国的投资一直增长乏力,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避免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消费。“透支消费”便是方法之一。在“透支消费”的支撑下,美国居民的个人消费增速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然而,伴随着“透支消费”的不断增长,居民的个人储蓄却在不断下降。从80年代开始,美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持续下降的过程当中,在危机爆发之前,储蓄率一直在零水平徘徊。到200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甚至已经下降为负数。据统计,20年来美国的储蓄率从1984年的10.08%降低至1995年的4.6%,2004年至2007年间则分别下降为1.8%、-0.4%、-1%和-1.7%。“透支消费”的后果是美国家庭部门的借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债务泡沫。至2007年底,家庭部门负债率增至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33%,较10年前的90%上升40多个百分点。仅仅在2004年至2006年之间,美国家庭部门就以他们的房产做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8400亿美元。由于这种消费文化和债务经济模式所造成的脆弱金融状况给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急剧发展奠定了基础,使美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金融危机恶性循环的漩涡。如果没有这种消费文化和负债经济,金融衍生产品不会如此泛滥。正是这种扭曲的消费模式混淆了欲望和需要的界限,给市场提供了虚假信号,形成了泡沫经济,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前提条件。
更为严重的是,不仅美国居民在“透支消费”,而且美国政府也在推行“透支经济”。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政府、家庭和公司都大量借贷,债务总额已经达到50万亿美元左右,净外债也接近2.5万亿美元,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2007财年(2006年10月-2007年10月)美国财政赤字规模已达1615.27亿美元,2008财年(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美国财政赤字规模大幅上升为4548.06亿美元。与此同样糟糕的是美国的贸易赤字,2007年美国贸易赤字已达7002.59亿美元。正式这种“透支消费”和“赤字经济”冲破了相对萎缩的收入,暂时填补了收人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从而掩盖了美国国内的经济扩张与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刻矛盾。然而,“透支消费”和“赤字经济”的实质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支撑“今天”,把当下的危机延迟到未来罢了。一旦对未来出现悲观预期,以至于没有未来可以透支的时候,危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五、美国金融危机的几点启示
如上所述,美国当前遭遇的危机并不是一场简单的金融危机,而是一场与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危机。为避免重蹈美国金融危机的覆辙,我们要认真总结此次危机所带来的教训及启示。
1 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此次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资本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使我们对资本的本质以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有了充分的认识,更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能搞市场崇拜、不能搞市场原教旨主义;放任“看不见的手”来操控市场,必然放大资本的破坏性,使其逐利贪婪的本性肆无忌惮,最终导致危机爆发。同时,金融危机也使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同时,还要重视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功能,只有用“看得见的手”加以调控,才能驱害兴利,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如何进一步规范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及交易的运作,确立有效的监控体系,约束资本的追利性和高度投机性对经济可能造成的损害,这对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减少其危害,保持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当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必须建立在对经济规律的把握上,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对市场的调节不能影响市场作用的发挥,否则将造成市场的僵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2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消费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中,消费的形成是以收入分配关系为基础的。如上所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由于资本与劳动的严重对立,剩余价值的相对增加只能以工人工资的相对缩小为代价。这种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使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能力在无限扩大的同时,工人阶级和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消费却被限制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之内。这一矛盾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表明,极端的两极分化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劳动者的利益,更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为此,我们要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把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确实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奠定基础。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3 抵制新自由主义的错误思想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金融危机让全世界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弊端。多年来,拉美国家一直是美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的试验场。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推行,对国有部门的私有化成为新的潮流。新自由主义认为,公有制经济产权不清,效率低下,与市场经济不能兼容,只有彻底推进私有化才能带来活力和效率。从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实践看,它不仅没有给拉美国家带来繁荣,反而给拉美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典型例证。如果说阿根廷金融危机只是特例的话,那么,这次由美国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却是首先在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地区发生的。这一点也充分说明,无论是在拉美等这样外围地带,还是北美西欧这样的核心地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都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改革中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不稳定性,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有利于统筹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稳定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4 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当下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用“透支消费”并不能根治“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统治的制度框架内,任何举措都不可能根除生产过剩的危机。此次金融危机预示着以消费主义为重要特征的美国流行文化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长期以来,以消费主义为重要特征的美国流行文化在世界范围大行其道,成为美国输出自己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借贷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曾经是时尚和进步的象征。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告了过度消费主义文化,即使在经济发达的美国也出现了难以为继的恶果。因此,金融危机不仅用事实教育我们该如何合理科学地消费,而且促使全世界对美国的流行文化进行全面反思。
参考文献:
[1]英国圣公会: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观察是“正确的”[N],新华网,2008-09-27
[2]纽约时周刊2007-03-01
[3]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4]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561
[5]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N]人民网,2008-11-17
[6]史蒂芬·罗奇,全球经济模式的调整[N],第一财经日,2008-09-22
[7]朱安东等长波理论视野中美国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8,(4)
[8]王镇江次贷危机三罪魁[N],2l世纪经济道,2008-11-14。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10]朱安东等,长波理论视野中美国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11]王镇江,次贷危机三罪魁[N],21世纪经济道,2008-11-14
[12]陈学明,“金融危机是生活方式危机——西方再次掀起‘《资本论》热’的启示”[N],文汇,2008-10-27
[13]史蒂芬·罗奇,全球经济模式的调整[N],第一财经日,2008-09-22
[14]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N]人民网,2008-11-17
[15]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16]纽约时周刊,2007-03-01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