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

2025-02-28 学习 评论 阅读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

  

  邵传林 张存刚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它不仅重创了各国金融业,还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在此背景下,及时梳理学术界对次贷危机形成原因的各种理论观点,并重新探讨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成因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总结了关于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七种理论观点,并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出发,提出了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观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经历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资本市场更是无限繁荣。自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了使经济尽快走出全面衰退的困境,美联储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连续降息13次,将联邦基准利率从6.5%降至1%,为美国46年来的最低水平。在美联储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再加上政府力推的宽松住房政策,以及金融创新的巨大推动,最终造成流动性过度泛滥,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业,同时投资银行不断介入次级抵押债券市场,使住房贷款机构的放贷积极性空前高涨,借贷条件也就越来越宽松,甚至信用分数低于620分的借款者也能申请到贷款,这必然使美国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房价泡沫不断膨胀。
然而,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两年时间内连续升息17次,将利率由原先最低的1%升到了5.25%,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促使房价开始下跌,随之而来的是经营次级按揭贷款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纷纷遭遇困境。实际上,对这次次贷危机产生重要影响的次级抵押贷款的数量并不是很大,只占了全部贷款的14%平左右,即使全部违约,损失也不会太大,但由于投资银行的介入,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使得次级贷款的影响无限地被放大。
截至2008年11月3日,世界五大投资银行已不复存在,华尔街经营模式已彻底被改写,美国已有14家银行倒闭,世界各国联合救市,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股指纷纷下挫,冰岛已宣布财务破产,美国、巴基斯坦、韩国、俄罗斯、英国、日本、阿联酋等国家也岌岌可危,一场世纪性的金融大动荡已席卷各国。因此,在此背景下探讨此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关于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讨论
(一)监管不力论。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已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吴建环指出,金融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监管机构失职,在于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但到目前为止美国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监管,各监管机构并没有高度协调配合,致使监管出现漏洞;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
(二)委托代理链过长论。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债券层层证券化必然使委托代理链条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专家陈志武认为次贷危机的起因就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委托代理关系链太长了,尤其是无限衍生的证券链条会使资金的最初供应者与最终使用者之间的距离太远,从而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被无限地延伸,这必然使风险监管机构形同虚设,再加上受利益驱使的证券信用评级制度失效,这都会使风险被无限地放大,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主因。
(三)国际货币体系扭曲论。一些学者认为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严重扭曲的、不合理的,以美元为本位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难以解决全球性的经济失衡问题,还会加剧经济的不平衡。王永利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探究次贷危机的成因,并把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当今的货币体系。杨公齐认为区域或全球性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重新配置,而国际资本通过扭曲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来流动就会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当然,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充分条件。
(四)过度消费论。许多学者认为美国式的文化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债务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经济波动。国内学者余永定和王小东都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美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显然超过其收入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才能满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债务越积越多,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乌克兰专家尤里•帕霍莫夫则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式文明”,即金融海啸的源头并非只是单纯的市场过热的反映,而是起源于“惟一全球大国”美国的生存方式。由于美国的过度消费导致其贷款债务的持续增长,为弥补巨额消费赤字,美国人想出种种投机方法来出售以债券为载体的债务,通过债务去侵吞其他国家的财富,经年累月,大量购入商品与支付能力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
(五)政策诱致论。政府各种不适当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都可能使原本均衡的宏观经济失衡,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适得其反,加剧经济的波动。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肖本华认为,次级债危机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放松和金融创新所造成的,但根本原因是美元本位下美国放纵的国内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所造成的。雷鸣则认为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为了避免“9•11”恐怖事件及后来的对外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联储不得不连续降息,并采用刺激房地产业发展作为投资增长点的产业政策,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赵夫增等也认为美国实行的金融自由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致使美国资产极度膨胀和信用过度扩张,最终导致信用市场面临全面危机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六)流动性过剩论。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不仅使全球的通胀压力加大,还会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大量的“热钱”涌入房地产业,使房价泡沫越吹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危机。韩振亚认为,一般贷款机构出于谨慎考虑会采取惜贷的原则,本来其贷款客户是资信等级较差的,但是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通过次贷证券化的手段让贷款机构获得了充足的资金,而房价的持续上涨使贷款机构进一步忽视了风险,降低了贷款审核标准。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不合理加大,再经由证券市场传导给全世界投资美国次级贷款证券的投资者,最终演绎成为全球的潜在金融风险。黄纪宪、张超和张云也提出了流动性过剩导致次贷危机的观点。
(七)综合因素作用论。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虽然不同的学者都认为次贷危机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他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刘峰、叶红光认为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房价下跌成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2004年后利率的待续走高和贷款发放机构乐观放贷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马骥、张长青则认为,利率走高和房价走低只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外部原因,实际上,在美国次贷市场繁荣的表象下,其市场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廖湘岳从低门槛的贷款标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断上升的基准利率等方面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邱兆祥、粟勤从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行为特征出发,指出传统利润空间缩小、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剧、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以及信用评级技术的缺陷等因素都构成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初始原因。曹红辉、刘华钊从五个方面总结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即美联储实行的利率政策的变化;美国房屋价格普遍大幅下降;次级贷款标准的放松和监管的缺失;CDO等衍生产品的缺陷;交易中高杠杆融资。张宇、刘洪玉认为,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机构过分自信,而根本原因则在于政府监管缺位;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政治导向客观上也诱发了次贷危机。杜厚文、初春莉也提出了多种能引发次贷危机的因素,并认为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成因再探付
上述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析了危机的成因,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只是分析了次贷危机的表面原因或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或深层次原因,因而很难令人信服。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我们不应当只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认识上。笔者以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可知,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结果,经济危机只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无限发展与市场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占用,对广大劳动群众而言,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从而社会分化为两大阶级:一个是资本家阶级,一个是雇佣工人阶级。在整个社会资本循环运动中,随着资本家财富积累的增加,产品生产的能力将持续扩大,但是却伴随着雇佣工人的相对贫困。则这种相对的贫困,导致社会的相对有限的购买力(即市场的相对狭小),从而必然造成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从而导致危机的爆发。因此,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破坏了宏观经济的均衡,从本质上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才是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
当然,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多次周期性爆发,使资产阶级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资产阶级开始变得聪明起来,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办法来规避经济危机,并采取了各种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办法,如股份制、宏观调控等等,尤其是从1927年经济大危机之后,开始创造性地转变其“守夜人”的角色,同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积极使用各种政策措施主动去干预经济,但这并没有消除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依旧周期性地爆发,只是危机形成的具体原因和具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到了70年代之后,经济危机不再以商业危机的形式爆发,而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到了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虚拟金融资产已经大大超过了其实际GDP数倍,虚拟经济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利润的主要,以信用制度为基础的虚拟资本不断地膨胀,资本拜物教也取得了新的形式。
虚拟资本为什么能不断地膨胀呢?或者说虚拟经济为什么会如此繁荣呢?面对雇佣劳动者相对狭小的收入而言,房屋作为商品而言,其价格太高了,雇佣劳动者没有足够的货币来购买房屋,只能诉诸于借贷市场。另一方面,资本的本性在于增殖,贪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动力。面对资本平均利润率不断趋向下降以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残酷现实,再加上金融创新对衍生证券的层出不穷的“包装”,这一切都会使资本家铤而走险。马克思早就说过:“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即使雇佣劳动者不具备申请贷款的条件,也能取得抵押贷款,因为抵押贷款机构并不在乎借款者的资信,他可以借助金融创新把抵押贷款证券化,再把证券化的资产转卖给投资银行,从而取得巨额的利润,而投资银行为了巨额的利润会铤而走险,如此反复循环,使风险无限地放大。
随着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更多的抵押贷款公司发行证券化的债券,更多的公司和政府购买衍生债券,同时金融创新还会进一步把金融衍生品推向全世界的投资者,尤其是通过出口赚得巨额外汇储备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对美元债券有巨大的需求,这一切都使得实际资产的虚拟化发展到了极致,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越来越脱离实际的物质生产过程,使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矛盾完全外在化了,但虚拟资本的价值不可能彻底脱离实际的物质生产过程,随着它距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虚拟经济回归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一旦遭遇了资本主义的信用危机,就可能全面爆发金融危机。
2007年4月,美国房价显著回落,次级房贷的坏账问题恶化,作为美国最大贷款机构之一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拉开帷幕,此后数家房地产公司相继破产,资本主义国家的信用制度开始崩溃,各国政府开始大量注资,以拯救濒临“破产”的国家信用制度。信用制度危机显然成了美国次贷危机转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始作涌者,资本主义整个信用链条一旦断裂,就必然导致金融危机的一发而不可收拾。马克思说过;“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要素。”可见,资本主义的信用具有二重性,在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危机,从而,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时假定资本主义经济是封闭的,并把国家假定为“守夜人”的角色。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贸易往来非常密切,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次贷危机的蔓延性和传染性,越开放的经济体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就越大;资本主义国家当局虽能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但这并不能根除经济危机,只能推迟危机爆发的时间或改变经济危机的存在形式。所以,次贷危机的爆发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环球视野》摘自2009年第1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危机   美国   次贷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