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威廉•波纳清算美国
看威廉•波纳清算美国
曾昭逸
威廉•波纳
美国著名财经金融类畅销书,其观点向来以偏离主流认识而出名。AGORA出版集团董事长和CEO。金融时事刊物《每日结算》创始人。《每日结算》在全美和英国拥有50多万读者。
在次贷危机于2007年9月大规模爆发以前,其实就有很多有识之士给大家敲响过警钟。比如《黑天鹅》的塔勒布,还有次贷危机中捞走37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只是在大众的狂欢中,无人倾听。而一旦闹剧谢幕,他们的声音和思想就开始熠熠生辉。威廉•波纳等著的“危机中的美国”三部曲《债务帝国》、《流氓•国家》和《清算美国》就是如此。是特立独行、惯于对社会冷嘲热讽的观察家,他犀利的笔锋可能让我们这些忙于跟随政治家、专家和迷惑于美国梦想的读者有如坐针毡之感。不过清醒后,我们知道我们是需要这种尖锐批评的。
1 高借贷高消费支撑虚假繁荣
以往的帝国,如罗马、雅典,都是采取强力征服,然后坐享进贡的路子。而当今的美国,本质上并无二异。美国,这个由消费资本主义、美元主导体系、空降民主和债务组成的矮胖帝国,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秩序,这一秩序极大地确保了美国前60年的绝对统治。但是,正如历史上所有的帝国一样,每个帝国都从诈骗开始,然后发展成为集体幻觉、自我陶醉、空想、闹剧,并最终演变成一场灾难,直到灾难降临时大家才发觉自己的困境。惶惶三部曲,首次深度剖析了美国“政府”如何掌控公众生活与经济,进行无畏的军事冒险;而大众则如何寅吃卯粮、过度消费。
20多年来,美国的虚假繁荣是建立在高借贷和提前消费基础上的。美国消费者超额消费。截至2002年美国人购买了全世界出口产品总量的60%,而美国政府到目前为止已积累了高达9万亿美元的赤字,2007年起美国全国进入不储蓄状态,而私人债务相当于GDP的比例从1981年的123%升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290%了。总体而言,美国目前所有资产总值大约只有50万亿美元,而总欠债为37万亿美元,如果再把美国政府的欠债加上去,美国几乎就一文不值了。
在这种氛围中,节约成了人民公敌,人们大肆借贷,而不断推高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衍化的虚幻“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助长了人们的借贷之风。美国人的这种消费方式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将持续繁荣、个人收入继续增加、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这一幻觉上的,一旦潜伏在虚假繁荣下的各种泡沫破灭,立刻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储蓄率低,债台高筑,过度消费模式经常造成美国经济失衡。
而脱离金本位的美元主导体系则更是千疮百孔、矛盾重重,蕴含着极大的金融结构性风险。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此后美国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债务促进美国经济繁荣”的道路,这是一条高风险的不归路。为了平衡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美国利用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和美国的世界信用,通过发行国债和国库券的形式,鼓励外国资本来购买美国的国家资产,而这从一开始就蕴藏着重要的结构性矛盾:首先,维护强势美元,就意味着美国经济缺乏竞争力,会进一步打击美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加速为数不多的美国产业外移。而提高利率以及加息就意味着降低货币供给量,从而造成经济成长降低和消费低迷的现象,同时更意味着进入美国股市和汇市的资本降低,从而损害了美国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繁荣,因此美联储必须周期地摇摆在提高利率和降低利率的矛盾政策中。由此,导致了长期以来危害美国金融体系的经济失调:巨额贸易赤字、不断飙升的个人和政府债务、房地产泡沫、庞大的军事支出等。
2 流氓文化与债务高筑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将其归结为流氓文化氛围,即国家故意诱导、专家无知和贪婪,还有民众的随意盲从。
首先是美国政府和高层决策者的无知及故意欺骗。政府故意创造一种美国的荣耀,但在看来,美国文化、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等的优越性其实都是一种虚幻。痛恨那些卖力的“为虎作伥”的总统,而最赞赏的是“最一事无成”的总统,即那位上任一月即病死的美国第9任总统威廉•哈里森。同样,评论美国国会议员们,“除非第二天早上在他们的床上发现了活的男孩和死的女孩,才可能下台”。对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本书更是不遗余力地讽刺挖苦,这个习惯“每天要泡1个小时泡沫浴缸”的人,一贯推行的低利率政策,将美国的泡沫危机越积越大,直至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而在这背后推波助澜的是著有《美国货币史》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及其信徒,用克鲁格曼的“宿罪理论”去反击他们,讽刺其理论本质为“再喝多点就能治愈宿罪的痛苦,再多借点钱就能摆脱债务的泥潭”;而对投资银行家,则评论道“在地狱,肯定给投资银行家保留了不少席位”。
在这种氛围中,企业高层贪婪的欲望不断滋长,而民众财富实际上则停滞不前。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教授联合调查表明,过去10年里,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CEO工资几乎增加了3倍,到了2002年平均达到1003万美元,远远超过同期股市和公司利润的增长速度。而“1970年到1999年的29年里,美国人的人均工资,平均总增幅为10%”。
更糟糕的还有一些被精心培育和诱导的投资理念。在看来,主流的有效市场理论其实是荒谬的,2000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垮台就说明了这一点。投资大众总是被贪婪和恐惧所控制,他们在牛市的最后阶段勇往直前,而在熊市末期则都放弃了希望而离场。此外,很多人都相信买股票能致富,帮他们安度晚年,但实际并非如此,股票投资很多时候会是一场悲剧。目前,美国道琼斯指数已经跌落至1997年时的水平,而日本日经指数早在1990年就高达近4万点,而目前依旧在7000点左右徘徊。通过基金投资同样是错误之举,对基金经理及基金的表现不屑一顾,事实上它们难以跑赢指数,但却收取了高额的手续费。
和传统看法亦有所不同,认为经济衰退和股市涨跌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1990年后日本股市衰落的真实原因用“人口红利消失”的解释似乎更简洁明了,而美国在10年之后面临同样境地,7800万的“婴儿潮一代”在退休之前无意识地同时决定退出股市,再加上目前股市的结构性调整,自然导致股市一落千丈。
3 美国的结局
所有帝国都将成为过去,所有帝国都要寻找一种方式自我毁灭,美国的方式就是债务。目前,美国国债有近50%是由外国央行和投资者购买的,也就是说,未来美国的财务决定权实际上是握在外国人手中,他们对美国的政策既可能支持,也可能反对。一旦停止不再给美国借债,这种脆弱的平衡就可能难以维持下去,因此美国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命运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美国政府似乎只能坐等清算而别无良策。清算的导火索源自我们事先难以预测的非常规事件。在这点上,和《黑天鹅》塔勒布是英雄所见略同。他提出了一个类似“黑天鹅”的“肥尾”的现象,即有着重大影响的非常规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总是超过人们的预期。今天,我们已经知晓,次贷危机就是这样一个“肥尾”。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全球经济整体陷入衰退,可能将持续数年之久。更可怕的是,像西方世界的许多国家一样,美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个转变来得很不是时候。列举的一份研究告发现,20-39岁的人更倾向于消费,40-59岁的中年人一般会投资股市,而退休人员则往往抛售股票;而目前已有7800万的婴儿潮正开始抛出股票,从而将引发股市长期的下跌。
为挽救危机,世界和美国都已使出浑身解数,也提出了“新能源战略”,而给出的建议是,倡导大家应该重返节约、进行储蓄,提高利润,而政府和社会应有合理的机制将这些钱投入到有益的计划中去。但是痛遭清算后的美国向何处去,我们无从知晓,但无论如何,日本长达20年的衰退值得我们深刻借鉴。对个人投资者,建议适当远离股市,即使投资也需要自我独立的思考和观察,在品种上中长期看好黄金,而债券也存在不错的投资机会。
在三部曲中,行文幽默尖刻,但他并不只是讽刺了事,而事实上给出的是有建设性意义的批判,是“良性的捣乱”,也有很多光辉的思想。而略微遗憾的是,三部曲大体分别写于2003年、2005年和2006年,架构方面有些散乱重叠,对最近的次贷危机没有着笔,对读者而言少了不少的针对性。以幽默嘲讽的口气,他笔下对次贷危机和今日美国政府和民众窘境的描写,该是非常有趣的。也许,说不定现在正边笑、边骂、边写呢,谁又知道呢。
(《环球视野》摘自2009年2月29日《新京》)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