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泽东大传:横空出世

2025-02-28 学习 评论 阅读
  

  第1章

  

  “既然我坐着背书你也听得清楚,

  

  那为什么非要我站起来背书呢”

  

  话说湘中丘陵地带有一座韶山,韶山的顶峰就是著名的韶峰,又称仙女峰,它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中的第71峰。韶峰海拔500多米,山高陡峭,气势雄伟。站在韶峰上,给人的感觉是:“绝顶才宽三五尺,此身如在九重天。”有诗赞曰:

  

  绕岫岚光凝欲滴,长风轻袅云烟侧。

  

  山涵五月六月寒,地拥千山万山碧。

  

  从来仙境称韶峰,笔削三山插天空。

  

  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湘南第一龙。

  

  就在这韶峰下,群山环抱着一块不大的谷地,走向是由南向北,长5公里,宽3.5公里。地形明显地分为东西两部,西部山峦环绕,东部丘岗起伏,大致构成“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这个山谷就叫“韶山冲”。

  

  小小的韶山冲,隶属湖南省湘潭县管辖,在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处。它东北距省城长沙60公里,东南离县城湘潭45公里,是个偏僻的小地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这里既没有铁路,没有公路,也没有通航的河道。

  

  韶山冲里居住着毛、李、钟、周、邹、彭、庞几姓人家,他们都是忠厚、朴实、勤劳、善良的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家家都遭受着深重的灾难,过着贫困的生活。韶山农民中流传着几首这样的的歌谣:

  

  韶山冲,长又长,砍柴做工度时光。

  

  鸡鸣未晓车声叫,隔夜难存半合粮。

  

  韶山冲,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

  

  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

  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

  

  农民眼前路三条,逃荒、讨米、坐监牢。

  

  在这韶山冲里,潺潺地流淌着一条小溪,终年不断。在小溪上游的南岸,有一栋依山傍水的半瓦半茅的房屋,叫上屋场。这是一栋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字形住宅,当地人称作“一担柴”式的房子。这栋房子从堂屋正中分界,两边各住着一户人家,东边瓦房里的这一户人家是毛氏家族。

  

  在公元1893年12月26日,即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卯时,一个伟大的生命就在上屋场东边这户姓毛的人家诞生了,他就是毛家的第3个儿子、毛氏第20代传人,父亲按“泽”字排辈为儿子取名叫毛泽东。

  

  说起韶山毛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中叶。当时元末红巾军起义如火如荼,天下大乱。在这王朝更迭的年代,家住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吉水县的一个名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不甘老死蓬蒿,寂寞一生,毅然弃农从戎,投奔到朱元璋的农民军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毛太华做了一个百夫长之类的下级军官,并随从明朝大将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云南归入大明的版图后,毛太华被留了下来,成为一名戍滇军官。

  

  云南边陲,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当时很少有汉族居住。在云南澜沧,毛太华同许多戍滇军人一样,娶了一位当地少数民族姑娘为妻,生育了4个儿子,依次取名为: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

  

  毛太华渐渐地衰老了,他念念不忘内地家乡,于是就告老还乡,因为他立有边功,就被准许迁回内地。明洪武13年,毛太华偕妻子王氏、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回到了湖南,居住在湘乡县城北门外绯紫桥,朝廷分给他田产几十亩。

  

  数年后,毛清一、毛清四迁移到了湘潭县七都七甲韶山冲定居,自此,毛氏家族便在这山青水秀的韶山一带繁衍生息,毛太华成为韶山毛氏家族的第1代祖先。

  

  毛太华随儿子清一、清四在韶山冲生活若干年后就去世了。毛氏家族从第1代至第6代,没有固定的谱系。清乾隆二年,毛氏家族从第7代开始修族谱,定下的谱系是: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清光绪七年,毛氏族谱再修,又续订了谱系:

  

  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

  

  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此后,直至1941年,毛氏家谱尽管又经过了3修、4修,但都没有再续谱系。

  

  毛氏族谱中记载着颇为严格的家训: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

  

  族谱中规定的家戒是:“戒游荡”、“戒赌博”。

  

  毛氏家族第17代传人叫毛祖人,又名毛四端,就是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出生于1823年,死于毛泽东诞生那一年。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勤劳忠厚的农民,没有读过书,主要靠种田、出卖劳动力来维持一家的生计。毛祖人生有两个儿二子,长子毛德臣,次子毛翼臣。

  

  毛德臣,谱名思农;生有3个儿子,长子毛菊生,次子毛梅生,三子毛献生。

  

  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名恩普,字寅宾,生于1846年5月22日,死于1904年11月23日。毛翼臣娶妻刘氏,生有一子,取名贻昌;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到张家和贺家。

  

  1878年,毛翼臣与哥哥毛德臣分家,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南岸上屋场。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一生清贫,为了生活,不得不将祖传的部分田产典当出去。

  

  毛贻昌,就是毛泽东的父亲,字顺生,号良弼,行一。生于1870年10月15日。毛顺生读过几年私塾,懂得一些算术,终身务农经商,而且生财有道。

  

  毛顺生10岁那年,由父母做主,与湘乡县四都唐家圫也就是被后人改称为棠佳阁的文芝仪之女、13岁的文七妹订了婚。

  

  唐家圫文家是一个大家族,共有兄弟文芝兰、文芝仪、文芝祥3大房。

  

  文芝仪和妻子贺氏,育有3子3女:

  

  长子文玉瑞排行第七,生长子早夭;次子文涧泉,排行十一;三子文梅清,排行十七。

  

  次子文玉钦排行第八,有一个继室,两个姨太;他生长子文泮香,排行第十;次子文运昌,排行十六;三子文南松,排行二十;女儿文静纯,系文运昌的三姐。

  

  三子毛玉材,幼年早夭,留一遗孀。

  

  文芝仪的长女适钟姓;次女适王姓,就是后来的王季范的母亲;三女适毛姓,她就是文七妹。

  

  文七妹1867年2月12日出生。她同当时许多农村妇女一样,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由于她在文家同辈姊妹中排行第七,所以,家里人都叫她“七妹”,外姓人便称为“文七妹”。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他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七妹”,而斯诺却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误译成“文其美”,乃属于音译之误。

  

  文家也是以务农为业,家境小康。其家所在的唐家圫距韶山冲有10余公里。由于文七妹的曾祖父逝世后葬在韶山冲龙眼塘,所以后代每年都要到韶山扫墓,祭拜。为了扫墓时在韶山有个落脚的地方,文家就将七妹嫁到了韶山。

  

  毛顺生15岁那年和18岁的文七妹完了婚。此时的文七妹,生得是中等身材,清秀、端庄,宽前额,长圆脸庞,浓眉大眼,也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农村妇女。

  

  文七妹初到毛家时,很不习惯,经常回娘家哭脸。因为文家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她嫌在毛家太冷清。在家作女时,只做一些家务事,田间劳动都是由男人们去干。她嫁到韶山后,毛家男劳力少,里里外外的活都得干。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

  

  16岁时,毛顺生为了偿还父亲欠的债,迫不得已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他把军队发的饷银积攒起来,退伍回家后,还清了债务。

  

  毛顺生17岁开始当家理事。那时,他家只有六、七亩地,家底微薄,一家人终年为温饱而操劳。但此时的毛顺生已经成长为一个魁梧高大、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的农民,他把自家省吃节余下来的稻谷做些加工,白米挑到银田寺赶集出售,有时也零售给附近的穷苦樵夫和手工业者;米糠则用来喂养子猪出售。

  

  毛顺生治家严谨,是个好当家。他常说:“吃不穷、用不穷,人无计算一世穷。谁会盘算,谁就能过上好日子;不会盘算的人,你给他明晃晃的金山银山,也是空的。”再加上毛顺生有一个勤俭持家的贤内助,所以,这个贫困的家庭就逐渐富裕起来。渐渐地他们积攒了一笔钱,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产,算上原有的,共有耕地15亩,年收60担谷。

  

  文七妹生育了7个孩子,长子、次子均在襁褓中夭亡,第三胎生下了毛泽东。后来又生下两男两女,四子毛泽民,又名毛泽铭,字咏莲、润莲,1896年4月3日出生;五子毛泽覃,又名毛泽琳,字咏菊、润菊,1905年9月25日出生。文七妹的两个女儿却都早殁了。

  

  文七妹成为毛家最忙碌、最辛苦的人。她要抚育孩子、操持家务,还要养鸡喂猪、锄园种菜,样样活都干,样样都安排得有条不紊。

  

  毛泽东的出世,给毛家带来了喜庆。母亲文氏唯恐第3个儿子又遇不幸,便多方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还开始吃起了“观音斋”。

  

  毛泽东出世两个月,就被母亲带回了唐家圫的外婆家,由外婆抚养。外婆让毛泽东拜七舅父文玉瑞、七舅母赵氏为干爹干娘,意在托福。因为七舅母子女众多,被认为是命中多子多福。

  

  在唐家圫的后山,有个龙潭坳,坳内有一股清泉,四季流水不断。在潭边矗立着一块巨石,高2.8丈,宽2丈。传说这里曾出过妖怪,经常兴风作浪,后来有个能人为民除害,用巨石将妖怪降服了,所以人们就称这巨石为“石观音”,并经常来此祷告。

  

  外婆贺氏生怕外孙“根基不稳”,为了小外孙能长大成人,便要女儿文七妹抱着外孙来到“石观音”前烧香叩头,拜巨石为“干娘”,寄名石头,取容易抚养之意。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所以又有“石三伢子”的乳名。

  

  自此以后,每逢从巨石前经过,大人们都要说一声:“石头,给干娘磕个头。”石三伢子就会乖巧地朝着石观音拜一拜。

  

  毛泽东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圫的外婆家渡过的。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大小20余口人,生活也比较富裕。在一大群孙男孙女中,多了个“根基不稳”的小外孙,外婆自然是对他格外宠爱。

  

  毛泽东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群体生活,同表兄弟表姐妹们一块嬉戏,一道去拔草、捡柴、拾豆子、放牛、打猪草。毛泽东每次放牛,就把小伙伴们邀集在一起,做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有时,他把小伙伴分成3组,一组看牛,一组割牛草,一组上山摘野果。临了,大家把牛栓到树上,每人分得1份牛草,然后坐在树下边吃野果边讲故事,还要做游戏,最后尽兴而归。

  

  毛泽东8岁那一年的正月,他在外婆家跟着母亲看耍狮子,心里一高兴,脱口念道:“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逗得外婆家的人都笑了起来。

  

  1902年,毛泽东9岁了,父亲毛顺生便把他从唐家圫接了回来,送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读书,受启蒙教育。毛泽东上学了,父亲就给他取了一个字:咏芝。

  

  后来,毛泽东学富五车,知识渊博,通晓姓名之学,他自己常常写作润之或润芝,一生中还在不同的时期,分别用过润、泳之、二十八画生、久滋、子任、润子任、杨子任、石山、学任等名、字、号,还用过与任、自任、事任、赵东、李得胜、李得生、得胜、国彬、杨先生等笔名、别名。

  

  此时,毛顺生的家有父亲、妻子文七妹和毛泽东、毛泽民两个儿子,共5口人,每年除去口粮35担外,尚有25担左右的剩余粮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毛顺生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继承祖业的人,他不但把儿子送进私塾读书,还亲自教儿子记帐,训练儿子双手打算盘,要儿子学会经商的本领。

  

  毛泽东的第一个老师是塾师邹春培,50多岁。刚入私塾那天,邹春培把毛泽东引到私塾东墙下放神龛的地方,说:

  

  “这是孔夫子的神位,从今天起,你每天早晨进来,都要给孔夫子作揖。以后,你就会文思发达,连中三元。”

  

  毛泽东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邹先生见状,高兴地对毛顺生说:

  

  “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

  

  毛顺生则有自己的打算:种田人家的子弟,不希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

  

  毛泽东的母亲和韶山的大多数人一样,只字不识;同时她也和许多人一样,是个信佛的人。毛泽东在上私塾以前和在私塾念书的时候,经常和母亲一起,到附近的凤凰山的寺庙里求神拜佛。

  

  毛顺生从不信佛,这使毛泽东大伤脑筋。毛泽东9岁时,和母亲讨论过父亲的不信佛以及如何帮助父亲的问题。

  

  后来毛泽东曾对斯诺说:

  

  “我父亲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当时和以后,我们想过好多办法想让他信佛,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咒骂我们,我们被他的攻击所压倒,只好退让,另想新的办法。但他总是不愿意信神。”

  

  可是有一次,毛顺生外出要帐,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老虎。这只老虎受惊逃掉了,毛顺生死里逃生。从此,他比较地信佛了,还不时地烧烧香。

  

  “人之初,性本善……”。毛泽东同旧时代所有私塾学生一样,先是从《三字经》读起,接着点读《论语》、《孟子》、《诗经》。

  

  毛泽东天资聪明,读书很用心,塾师教过的书,他都能背得下来。由于他自己学会了使用《康熙字典》,一些先生没有点的书,他也能读懂。在学习上,他不需要先生太劳神。因此,大家都叫他“省先生”。

  

  毛泽东在读书上不用父亲操心,但是他常常会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倒使父亲大伤脑筋。

  

  在南岸私塾后边,住着一户人家,女主人叫邹四阿婆。她家屋旁有枇杷树、柚子树、桃子树。到了果子成熟时,毛泽东和他的小伙伴们的眼睛,就被树上的果子勾住了,恨不得变成枝头的黄莺和八哥,飞上去一口一个。只是邹四阿婆看守得严,手里还常常拿着个长竹竿,随时准备教训偷果子的小孩。那个小孩偶尔偷她几个果子,她又是嚷,又是追打,还要向家长和私塾里的先生告状。小孩们在背后都骂她是“小气鬼”、“背时婆”,于是也就存心跟她作对。

  

  有一次,毛泽东和小伙伴们以为邹四阿婆失去警惕,就发出信号,猴子一般爬上树去,冷不防一声吓人的叫骂突然传来:“好呀!”也不知在那儿猫着的邹四阿婆拱了出来:“哼,这回看你们‘小泥鳅’往哪里钻!”邹四阿婆冷笑着,挥动竹竿就打。

  

  “跑!”毛泽东一声令下,指挥着伙伴们躲闪。邹四阿婆看到毛泽东比一般孩子长得高大,又是个“头儿”,便把竹竿转向他,呵斥道:“石三伢子,我先逮住你!”

  

  毛泽东和小伙伴纵身翻过一道沟,爬上两棵大枞树。等邹四阿婆跌跌撞撞地追来,他们已经高踞树杈,笑着、喘着气做鬼脸。

  

  邹四阿婆还会做干果,什么梅子、黄瓜、茄子一类普普通通的东西,经她的手一摆弄,就变成了酸中有甜、甜中含辣的“山珍”美味了。每当她把做的干果晾晒在外面时,毛泽东和小伙伴们总要想方设法去偷吃。

  

  精明的邹四阿婆,为防止小孩们偷吃,她架起梯子,把干果晾晒在屋顶上。毛泽东和小伙伴们可犯难了,搬动梯子会被发现,用竹竿挑拨,要弄出响声。毛泽东正想办法,忽然看见几只飞起的蚱蜢,他心里一亮,这不是“天兵天将”吗于是,他们马上捉了几只蚱蜢,用细长的绳子栓着蚱蜢锯齿形的长腿,顺风把它抛到房子上的果子里。这办法果然有效。毛泽东他们牵动绳子,待蚱蜢正要起飞,突然往下一拉,蚱蜢那锯子般的腿就把一些干果弹了下来。小伙伴们忍住笑,捡着抢着吃果子。

  

  傍晚,邹四阿婆收干果时,发现干果稀少了,有没有起大风,鸡又飞不上去,地下也不见痕迹,她越想越糊涂:“想必是给背时的喜鹊、乌鸦吃了”

  

  在1903年夏天一个炎热的上午,塾师邹春培外出,让塾生们在课堂上温习功课。书读完后,毛泽东就提议大家去池塘游泳。这个池塘就在门口不远处,碧波粼粼,是毛泽东经常游泳玩耍的地方。

  

  邹春培回来后,看见学生们赤身裸体在游泳,以为不雅,便责备他们不该玩水。毛泽东拿出《论语》,引用上面的话说:

  

  “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夫子是赞成到河里洗冷水澡的”。

  

  邹先生听了,知道《论语》上确实有这么一段话,但一时又感到自己下不了台,就想了一个办法,叫学生们对对子。他出了一个上联:

  

  “濯足;”

  

  毛泽东见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对不出来,于是他就对了一个下联:

  

  “修身。”

  

  邹春培又出了一个上联:

  

  “牛皮菜;”

  

  毛泽东对了一个下联:

  

  “马齿苋。”

  

  邹春培见难不住毛泽东,就要在背书上找茬惩戒他的学生们。轮到毛泽东背书了,先生叫着他的名字,要他到前边去背书,毛泽东却坐在座位上纹丝不动。

  

  按照私塾里的礼节,学生在课堂上背书,要先站起来走到先生的讲桌前站好,面向旁边,不能正视先生,然后开始背书。毛泽东对这一套繁文缛节早就不耐烦了。

  

  邹先生一看毛泽东一动不动,气得脸色煞白,命令他到前边去,按老规矩背书。毛泽东搬着自己的凳子走到先生跟前,然后坐在凳子上,以平静的、挑战的目光望着先生,他对着快被他气晕的邹先生说:

  

  “既然我坐着背书你也听得清楚,那为什么非要我站起来背呢书”

  

  怒不可遏的邹先生用力拉毛泽东,要让他站起来,毛泽东用力挣脱了。

  

  邹先生只好带着气来到上屋场,向毛泽东的父亲告状。邹春培说:

  

  “你家润之了不得啦,他的才学比我高,我教不了啦!”

  

  毛家的家教历来很严,父亲听说儿子带头闹学,和先生顶嘴,格外恼火。他顺手在路上捡了一根楠竹丫子,立刻跑到南岸私塾,见到儿子不由分说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毛泽东知道父亲的性子,脾气一上来,准是一顿死打,于是急忙躲避,夺路而逃,一溜烟似的跑了。

  

  父亲怎么也追不上毛泽东,急得他跺着脚直骂:

  

  “我看你跑到哪里去!你敢回来,我就打死你这个没王法的东西!”

  

  毛泽东心里明白,这时候回家,肯定还要挨一顿打,恐怕连母亲也劝不住。所以,他决定暂时不回家,想跑到县城去。他这时候还不到10岁,在山里走了许久,只是围着韶山打转,转了3天,也没有走出韶山冲,实际离家只有4公里远,他还是不敢回家。

  

  父亲托人四处寻找,最后还是毛氏家族的一个砍柴的老人在山里发现了他,毛泽东才多少有点不情愿地回了家。

  

  后来毛泽东回忆这件事说:

  

  “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抗议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毛泽东反对父亲的刻薄、自私和专横。一有争端,总是公开辩驳。所以,父亲常常无理地责骂他“不孝”和“懒惰”,毛泽东已经学会引经据典,他常常据理反驳。他说:

  

  “经书上讲‘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

  

  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人到家里做客。父子俩又吵了起来,父亲当着满屋子的客人的面,骂他懒而无用。毛泽东被激怒了,顶撞了父亲,他说:

  

  “年纪大的人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父亲的年龄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做更多的事。等我到了你那年纪,会比你干的活还要多。”

  

  毛泽东说完,赌气跑出家门。母亲追出来劝他回去,父亲也了赶来。客人们也都跟了出来。父亲一边骂一边责令他回去。毛泽东就跑到一个池塘边,恫吓父亲:

  

  “如果你再走近一步,我就跳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和解,各自提出了“条件”。父亲坚持要他磕头认错;毛泽东则表示,如果答应不再打他,可以跪一条腿磕头。父亲许诺说不再打他。于是,毛泽东就向父亲道了歉,磕了半个头。就这样,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毛泽东从这件事情认识到,在压力面前决不能示弱,“唯有反抗才有出路”。

  

  有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去外婆家唐家圫,行到石砚冲山边,突然有一个人双手叉腰挡住了去路。这个人是富家的子弟赵某,平时欺侮贫弱,经常在穷人面前卖弄文墨,附庸风雅。他早已听说毛泽东聪明机智,这次要故意难为毛泽东。赵某说:

  

  “我知道你是文家外甥,今天我要考考你,若能答出题,我让你过去,若答不出题,别怪我赵某不客气,你得大方框关小方框。”

  

  “什么意思”

  

  毛泽东质问道,赵某神气地说:

  

  “若答不出来,就是让你从我胯下爬过去。”

  

  毛泽东不慌不忙,也来了一个双手叉腰,说:

  

  “你爱问就问吧!”

  

  赵某说:

  

  “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怎么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

  

  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

  

  “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龟孙的孙,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

  

  毛泽东不仅按要求回答了赵某的刁难,而且巧妙地骂他是“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人听后,满脸怒气,但又挑不出毛病,也不好发作,只好让毛泽东过去了。

  

  这正是:韶峰石头多棱锷,欲柱长天不折琢!

  

  欲知毛泽东后来如何发展,请看下一章便知。

  

  东方翁曰;反抗压迫追求平等不唯少年毛泽东,人人如此,天性使然也。童年的毛泽东也像其他孩子一样,不过是一个“顽童”。可是一般孩童经过长期的社会“历练”,成人后基本上都已经被社会琢磨得没有棱角了,圆滑了。毛泽东的不同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以其叛逆的个性,对其父亲的打骂实行反抗;对老师的指责据理力争;对邪恶势力的压迫实行反击;在强大的陈旧的习惯力量和影响面前,没有被驯服,没有被琢磨得像大多数人一样,而是把他那种可贵的理性的倔犟性格,即天生的斗争思想萌芽,随着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步步升华成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并且终生实践,至死不悔。

标签:毛泽东   父亲   韶山   一个   先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