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推演-六张骨牌埋下祸根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推演:六张骨牌埋下祸根

  

  2009年03月05日 :国际金融

  

  第一张——“忽悠”!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付不起首付?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担心供不起房?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说不定升职了,说不定换了更好的工作,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付不起?哎呀,你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就算你到时候真付不起,转手卖给别人,说不定还能赚一笔呢!”

  

  “我都敢贷,难道你还不敢借?”

  

  彼得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他的收入并不高,工作也不是很稳定,原本他和妻子琳达还有两个孩子在纽约租房生活,从没想过有一天加入购房者的行列。可是,当越来越多的房贷中介广告充斥在他周围,经不住房贷经纪人的忽悠,按捺不住的他终于也加入了“房奴”的队伍,住上了自己的房子。

  

  第二张——“聪明”?

  

  按揭贷款公司虽然把款贷给了彼得们,可他自己心里明白,那一套忽悠的说辞是建立在房价持续上涨基础上的,低收入人群的还款能力不强,这些贷款风险不小。怎么样转移和分散风险呢?它去找美国金融界的大哥“投资银行”。

  

  投行大佬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这活儿只有聪明人才做得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设计一个个包装漂亮的金融产品,卖给投资者,帮助他们实现高收益,同时,自己也赚钱。至于包装的过程当然很复杂,一般人也搞不明白。

  

  投行的大佬想,这有赚头,可是风险大啊,于是,它把这些贷款按照质量的高低,分成普通CDO(担保债务凭证,占10%)、中级CDO(占10%)、高级CDO(占80%)这3个部分,包装得漂漂亮亮之后,去找好哥们“资产评级公司”。

  

  评级公司相当于质监局,负责检验金融产品质量。评级公司和投行好得“合穿一条裤子”,它一看,虽然普通CDO和中级CDO确实有点风险,可是高级CDO很不错啊,不良贷款率很低,二话不说,贴上了“AAA”的标签。

  

  投资者一看,这么聪明的人设计的高级CDO,又有“AAA”的标签,买啊!

  

  第三张——“对冲”!

  

  投行大佬们看高级CDO这么赚钱,又想起了普通CDO和中级CDO。风险高怎么了,风险高才有可能收益高啊。谁最擅长做这样的事呢?当然是“武林高手”对冲基金。对冲基金一盘算:我到低利率国家去借钱,换成美元买这些CDO,光赚利差就已经很可观了。于是,对冲基金将这个包袱接了过去。投行甩了包袱,对冲基金多了个生财之道,又一次皆大欢喜。

  

  第四张——“杠杆”……

  

  原来这些CDO这么赚钱,这么好的东西当然要拿去抵押,以杠杆比例换来更多的钱好继续投机。对冲基金将CDO抵押给银行,以5-15倍的杠杆比例换回贷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后继续追着投行买CDO。

  

  杠杆是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就能把地球都撬起来的玩意儿。在金融活动中,通过杠杆,赚则大赚,亏则大亏。假设某金融机构自身资产为30亿元,如果以30倍杠杆为抵押,就可借到900亿元的资金用于投资,若投资盈利5%,那么,它就获得45亿元,如亏损5%,它就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元。当美国房地产市场一路高歌猛进时,当然大家都能盈利,这样,以数十万亿计的美元通过杠杆比例被卷入次贷漩涡。

  

  第五张——“保险”?

  

  可是不管CDO卖得有多好,一旦房价下跌,它就立马不值钱了。但华尔街的聪明人又推出一个产品,CDS(信用违约掉期)。

  

  CDS简单说来,相当于一个贷款违约保险。假设A与B约定给某贷款做CDS,如果该贷款没有违约,则B白拿保险费;如果有违约,则B替A赔偿。

  

  B做了次调查,发现次贷的违约率只有大约1%。就这样,保险公司也卷入了次贷。投行通过出让一部分利润,将房价下行的风险转嫁给了买CDS的人。

  

  第六张——“后悔”。

  

  投行大佬们想,既然CDS有固定收益,为什么不把它再次证券化,拿到市场上去卖呢?著名投行雷曼兄弟进行金融创新:将CDS产生的现金流积蓄成一个备用的“资金池”,当出现违约情况时,投资者可以在亏到本金之前将它卖掉。投资者只要承担一些风险就会得到稳定的现金流。评级公司几乎毫不犹豫地给CDS贴上了“AAA”的标签,大量基金蜂拥买入。

  

  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彼得们并没有升职,也没有换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当供房的压力越来越大时,无力偿还贷款的他们轻轻地推倒了第一张次贷骨牌……

  

  背景:

  

  美国自住房的比率过去30年来稳中微升,但始终在63%到65%之间徘徊,直到布什上任后的前几年开始新一轮冲刺。2005年,这一数据达到69.1%的历史新高。

  

  布什总统执政之初的一个口号是让美国人“居者有其屋”。在他的推动下,一系列旨在提高美国人、尤其是少数族裔住房拥有率的政策纷纷出台。例如:成立房利美、房地美、吉利美三大政府支持的抵押贷款机构;通过诸如《社区再投资法》等法律帮助私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购置住房;并为私人购买住房助供大量财政补贴。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不计其数的彼得们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房奴”。

  

  在格林斯潘时代,美国通过长期维持低利率,创造了持续多年的经济繁荣。低利率给市场带来充沛的流动性,使美国婴儿潮一代疯狂地将自己的储蓄取出来,投向以股票、期货及众多复杂金融衍生品为主体构成的虚拟经济体系。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积累的大量外汇,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金融产品回流到美国。流动性泛滥,致使众多的资金急于在市场上寻找赚钱的机会。

  

  金融监管缺失也是危机发生前美国金融体系的一大特征。二战以后,强调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凯恩斯主义逐渐衰微,新自由主义成为主流经济模式。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一代金融家信奉“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强调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力量,才能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繁荣。受这种思想影响,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放松了对金融创新的管制,拆除了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导致风险在两个体系之间可以蔓延和传递。金融机构在追逐利润的动机驱使下,不断研发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透明度低的金融衍生品,无节制放大杠杆效应,信用风险和监管责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金融   美国   贷款   风险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