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分析国际干涉主义依然盛行
国际干涉主义依然盛行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法则,强国欺凌弱小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且向来都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进行。“国际人道主义干涉”是当代世界政治的时髦名词,常为信奉“国际社会”一词的人津津乐道,西方国家更热衷于对此宣扬。“人道主义”是高尚的,但人道主义“国际干涉”则需要警惕。
3月19日,美、英、法以保护利比亚平民为由,对卡扎菲军队实施军事打击。4月,美国《新闻周刊》、《大西洋月刊》和《民族》杂志纷纷发表文章,分别阐述法国因何率先对利比亚动武、适合武力干涉的条件,以及美国武装干涉利比亚的两难境遇。
美国《民族》:武装干涉不能解决问题
出于历史的巧合,由联合国授权、美国领导的“奥德赛黎明”行动开始之日,恰逢布什总统在伊拉克发动“震慑”战争八周年之时。美国在伊惨败留下许多教训,其中一个主要教训是不能公然违背国际法,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发起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奥巴马吸取了这个教训,他拒绝了左翼和右翼政客要求在利比亚实行单边主义的呼吁,尽力获得安理会授权,削弱卡扎菲势力,阻止屠杀平民。当这些努力归于失败,平民被屠杀的风险上升时,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军事行动。此外,奥巴马还做了布什未曾尝试的事情。他坚持认为,没有安理会授权和地区国家参与,特别是阿盟国家加入,美国不会采取军事行动。奥巴马还尽量限制美国军事介入的程度,排除派遣地面部队的可能性。
伊拉克战争的另一个教训与军事行动的代价和收益有关,这也是白宫决策时十分关心的事情。如同伊拉克战争,干涉利比亚也是一场可选择的战争,未经国会批准由行政首长发起,又一次开创了违背宪法的危险先例。此外,动用军队可能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后果。发动战争是为了阻止平民伤亡,但再谨慎的空袭也难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卡扎菲的部队加强对的黎波里和其他城市的控制,美国与联军的军事行动造成平民死亡的数量只会上升。联合国决议禁止外国占领,那么如果卡扎菲坚持下去,利比亚战事演变成无休止的内战,我们将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混乱与虐杀?使命升级似乎是此类干涉的一个惯常特征。然而,两难困境依然无处不在。联合国决议要求双方停火,反对派武装却坚称不会遵守。这是否意味着联军将被迫向反对派开火?决议还要求武器禁运,多国部队领导人和军事专家却在商讨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的事宜。决议并未涉及更迭政权,这也是奥巴马政府的既定方针,美国应该如何协调国内政策与国际责任的关系?
美国最大的麻烦或许在于明目张胆的伪善:表面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实则追求另一场中东军事行动,对巴林和沙特等海湾独裁国家的政策很能说明问题。军事“解决”人道主义危机的前景令人心动,但历史表明,这种手段鲜有成效,反而会导致更多问题和更大悲剧。鉴于目前的巨额财政赤字和军事开支,美国应该及时终止“世界警察”角色,拥抱外交和经济多边主义。
2011年4月11日
原题为《武装干涉利比亚》
美国《大西洋月刊》:人道主义干涉的新标准
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
在3月28日的演讲中,奥巴马总统明确表示,美国及其盟友必须采取军事行动,阻止利比亚 “人道主义灾难”发生。该言论引出一个政治和道德问题: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世界上仍存在无数独裁者和流血反抗,哪一场人道主义危机应该采取国际军事行动?上世纪90年代,北约盟军在波斯尼亚和科索沃坚定地终止了流血与杀戮。总的来看,利比亚与上述两地的平民促成了一种指导未来行动的新规范:如果面临风险较小,多国联军可以实行军事干预,制止政府支持的大规模屠杀行为。
二战后,种族灭绝作为人道主义干涉的准则被广泛认可。但干涉新规范认为,如果干涉的风险过高,即便是种族灭绝也难以激励各国采取军事行动。然而,假如能够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同时又不会引起多国联军的重大伤亡,一些不存在种族灭绝的危机也适用于军事行动,如利比亚冲突。在波斯尼亚和科索沃的军事行动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但伊拉克战争却是个反例,颇具现实主义味道。因而,为实现人道主义拯救目标而进行的军事干涉,不应以危害本国人民安全为代价。实施国际道义行动需要因事而异,仔细评估低风险军事干涉的可行性。
利比亚似乎正是符合低风险军事行动标准的国家。卡扎菲对平民的威胁在于使用重武器和切断港口供给,美国可以轻易解除这些威胁而不会冒太大风险,主要原因是利比亚的地形。若前往地中海沿岸的人口稠密地区,卡扎菲的重型武器必将暴露在沿途的开阔沙漠地带,处于多国部队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但是,对干涉持批评态度的人呼吁要更谨慎。他们认为,人道主义行动的新规范在平民死亡和难民数量方面应该具有更高要求;军事行动应该没有任何风险;采取国际道义行动应该吸收当事国所在地区其他国家加入。在现实中,这些限制会削弱拯救生命的国际力量,而组建国际干涉同盟的代价是制约了人道主义行动。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拥有无以匹敌的军事能力,今后将时常处于人道主义行动争论的风口浪尖。如果美国今后愿意采取国际道义行动,在巴尔干和利比亚的做法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区分哪些情况适合干涉。
2011年4月4日
美国《新闻周刊》:萨科齐为何走向战争
克里斯托弗·迪基(Christopher Dickey)
萨科齐的鲁莽决定导致法国和西方世界卷入了一场战争,成为法国文人学士的笑柄和谈资。但促成多国部队武装干涉利比亚的,却是显赫一时的法国哲学家贝纳尔·亨利·莱维,这让不少人觉得既可气又好笑。
萨科齐和卡扎菲积怨已久,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此后一直恩怨交织,貌合神离。自从利比亚出现暴乱,萨科齐便以推翻卡扎菲为目标,欲除之而后快,但一直苦于不知道反对派中谁能代表新生政权。就在此时,哲学家贝纳尔·亨利·莱维告诉萨科齐,他要奔赴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萨科齐让他务必找到反对派领袖,并及时汇。由于莱维的牵线,萨科齐于3月10日在爱丽舍宫接见了“利比亚全国委员会”的代表,并未知会本国外长和西方盟友,就承认该机构是利比亚的唯一合法政府。
萨科齐走向战争,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他最近的支持率仅有20%上下,创法国领导人的最低记录。面对强大的右翼挑战者马琳·勒庞,缺乏左派支持的萨科齐谋求连任的期限日益迫近。不论敌人还是朋友,几乎没人怀疑萨科齐对利比亚反对派的关切。但街头的民意并不买账,武力干涉后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能否顺利提名尚未可知。
利比亚战事胶着,就像暴风雨中不停旋转摇摆的风向标,战线沿海岸公路来回拉锯,战争双方的行动类似两极世界的争夺。然而,萨科齐对既定方案的执着与坚持,令人颇为惊讶。在利比亚反对派面临溃败的危急时刻,准备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反对派代表团在巴黎机场等待了四个多小时。当天深夜,他们终于如愿坐到一起时,希拉里却拒绝许诺给予所有支持。但随后几天希拉里做了巨大努力,使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旨在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关键决议。据了解内幕的人士称,萨科齐在幕后做了不少工作。萨科齐向来是新闻媒体的焦点。除卡扎菲外,他是这出大戏的主角,没人像他那样令人费解而又不可抗拒。在组建武装干涉同盟时,萨科齐竭力拉拢阿盟入伙、制衡德国反对、驾驭本国内阁,其情绪由阴郁和沉默急速达到兴奋极致,变化之大就像个14岁的孩子。
2011年4月3日
相关文章 另眼看中东巨变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崛起及其影响西方舆论战正打垮叙利亚:叙高层饱受谣言之苦利比亚“解放”真相:北约特种部队和基地组织联手主流媒体不道的情况:3月15日-18日叙利亚通讯社道[读天下]皇军加上带路党,叙利亚Hold住吗?美欧“民间机构”强力渗透叙利亚主流媒体不道的情况:3月7日至3月11日叙利亚通讯社消息选登王文:伊朗十记(上)恩道尔:目前中东动荡只是美国“大中东计划”战略的一部主流媒体不道的情况:3月5日-6日叙利亚通讯社道主流媒体不道的情况:3月3日-4日叙利亚通讯社消息汇总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