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言志创造奇迹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大军事家、大思想家,他所有的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完全是他自己经历和实践中而出。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泽东一生,诗词存世并非汗牛充栋,不过寥寥数十首、薄薄一册,不消一个时辰便可通览一过。然而,却可以从中窥探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毛泽东。其诗言志,未有雕琢隐藏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了解毛泽东的一把难得的钥匙。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从现存的毛泽东诗词来看,毛泽东的诗词大多抒发激情,色彩和层次都很丰富,不仅有很多绮思丽句,其诗词大多以咏志言志为主,哲理、典故在诗词中多有运用,意境大都抽象;早年间有一些儿女情长的佳作,如写于1921年的《虞美人·枕上》,词云: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再如写于1923年的《贺新郎·别友》,词云: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上述那两首赠予妻子杨开慧的词,少年时的儿女情长、愁思怨曲表露无遗,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七情六欲;
泽东诗词,大开大合,挥洒自如,气韵兼备,磅礴大气:《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纵横捭阖的一生,在他的诗词中都能找到记录。1927年的《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的《西江月·井冈山》到《七律·长征》等等。。。,通读这些诗词,一部中国革命历史赫然在目,它们不仅记录了毛泽东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也记录了共产党走过的那些艰难曲折的道路。其记录的脉络完整而清晰,古往今来,似乎还没有哪位诗人词人能够如此完整地记录一个大的时代。毛泽东的诗词大多采宏观角度,而绝少微观,没有明显的聚焦点,宛若摄影中的广角镜头;绝大多数的诗词,其视野都是远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楼》192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1935)等句都是这种视野的反映。而这种视野恰恰是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所特有的,所谓“小小寰球”,世界尽在其眼底。毛泽东曾经说过:“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句话,在他的诗词中也有体现,这就是间或出现的视角的转变,或“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清平乐·六盘山》1935)”,或“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等。。。
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诗词造诣精湛的优秀诗人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的美学价值,认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只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知道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才是一个国家民族真正的主人:"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
历史进程谁爱毛泽东谁恨毛泽东
毛泽东的天下到底还剩几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