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泽东晋谒中山陵不忘群众路线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李克勤(jixuie)题记:参观南京中山陵时,一直有个想法,看看毛泽东来这里时的情景。

  

  李克勤新华博客

  

  

  李克勤济学网

  

  李克勤(jixuie)文集


1953年2月23日,毛主席(左5)晋谒中山陵。我们可以认出罗瑞卿(左4),张爱萍(左2),杨尚昆(右3),毛主席左手边的那位可能是李银桥。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蒋介石不仅没有继承好,在很多地方简直就是背叛。

而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才是正宗的民族、民权、民生的坚守者。

就拿民生主义来说吧,孙中山1924年的演讲,已经明确了“民生主义,便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本题”。

谁把这样的具有社会主义本题意义的民生主义发扬光大的,当然是毛主席了!

毛主席的群众路线就是最能体现民生的政治路线,不仅是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都是民生之必需。

毛主席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实践上,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对群众,毛主席体现出无比的挚爱。我们多次听说毛主席和群众心连心的故事。

在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等地,一个又一个场景留下了主席与群众深情厚谊的生动体现。1953年2月建国后他首次来南京视察,也是深入基层调研、活动内容较多的一次。全国战斗英雄、后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的庄心一当时被指定参加接待保卫工作,全程参与了毛主席此次南京之行。

  

  庄心一同志在2008年春天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儿子,江苏省作协会员庄大军、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庄小军兄弟俩,曾经转述过父亲当年的这段经历和感想。

  

  1953年2月22日抵达的当天下午,毛主席即外出视察,庄心一等人随行保卫。在途经玄武湖边的菜地时,主席看到一位菜农在田里干活,便步入田头走近他身边,关切地询问种菜生活情况,正埋头干活的菜农抬头一看,不禁大叫起来:“毛主席!”看着主席与菜农在田头亲切地聊着,庄心一和其他陪同人员格外感动。

  

  2月23日清晨,毛主席晋谒中山陵。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让庄心一更加体会到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当时为了便于警卫,公安部在考虑上山路线时,曾打算从旁边开辟一条小路进入陵门,并准备把游览中山陵的群众疏散。

毛主席闻讯后不同意,他风趣地说,“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群众是到中山陵游览,我们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赶走?”

  

  毛主席执意要从正门上中山陵,他在陈毅、谭震林等陪同下,健步登上中山陵的石阶。这时,早有眼尖的学生认出了毛主席,“毛主席来啦!”一时间口号声、欢呼声迭起,游客们都聚拢了过来,站在墓道两侧和台阶上,向主席欢呼、问好。庄心一和负责警卫工作的工作人员手挽手、肩并肩地把毛主席围在中间,以确保他的安全。

毛主席却显然并不在意,他笑意盈盈地向游客们频频挥手致意,就在群众的簇拥中缓缓前行。

  

  李银桥后来回忆这一场景时说,警卫人员当时曾征求主席的意见,是否改道或将群众疏散,但是主席生气地拒绝了,“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随后大手一挥,迎着群众走上前去……

毛主席有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一个人偶尔走群众路线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走群众路线。

毛主席就是一辈子走群众路线的人民领袖,要不然群众为什么总是这么信任他呢?

由此想到蒋介石,他在南京时可谓经常去中山陵,可他为什么去呢?他又是怎么去的呢?

他是为一己私利而去,他同时又是兴师动众而去。他心里只有他自己的“党国”,连他的非嫡系部队都容不下,哪还有普通群众的空间哟?

古训讲:得民心者的天下。

为什么蒋介石会忘记古训?

而毛主席却始终不忘呢?

这非常值得深思。

  

  参考:毛主席不忘本,我们不忘毛主席

  

  图说毛泽东亲爱的大姐和姐夫

  

  毛泽东“绿化祖国”的宏伟蓝图

  

  说到底,毛泽东做人过得硬

  

  毛泽东晚年要唱《国际歌》的深意

  

  欢迎交流:

  

  李克勤新华博客

  

  

  李克勤济学网

  

  李克勤(jixuie)文集

标签:毛主席   群众   中山   主席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