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元贬值:高油价的幕后推手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美元贬值:高油价的幕后推手

  

  原载: 大洋网-广州日(广州) 

  

  

  

  美元与油价的“互动”。

  

  

  

  美国生产1张100美元纸钞的成本是6美分。也就是说,美国是在利用核心货币提供国的地位,用印刷品的价格换石油。

  

  
编者按

  

  6月6日,纽约原油期货油价每桶一度达创纪录的139.21美元,逼近140美元/桶,创下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交易设立以来最高交易价、最高收盘价和单日上涨幅度三项纪录。

  

  近日,从欧洲到亚洲,从航空业到运输业,从渔民到卡车司机,频频出现罢工、游行、抗议热潮。14日,韩国货车司机甚至威胁封锁国内最大港口釜山港,抗议政府未能为深受油价上涨影响的司机解决生计问题。

  

  与此同时,欧佩克秘书处13日发表告指出,世界原油市场没有出现供应失衡现象,甚至每天原油生产还过剩约50万桶。除此之外,欧佩克还将今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预测下调6万桶。在供需平衡、甚至需求下降下,油价暴涨显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从去年夏季开始,美元贬值成为投机商炒作的最初源头。

  

  面对国际油价的暴涨、全球经济渐显通胀的严峻现实,我们在密切关注高油价基础上继续推出三期《高油价之痛》系列道(《美元贬值:高油价的幕后推手》、《石油危机:油价飙升的“政治图谱”》、《弱势美元:美元本位制的变迁》),从现象与纵深、微观与宏观、现实与历史等多个视角,剖析高油价时代的种种困境,为广大读者提供权威解读。

  

  本讯(记者李明波)今年以来,石油价格扶摇直上,连续刷新油价的历史高位。在石油供求基本平衡下,油价有没有可能下跌?专家普遍认为,在如今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情况下,国际油价是难以大幅下跌的。

  

  美元:石油的主要结算货币

  

  美元汇率下跌,油价为何会上涨?简单地说,是因为美元是石油市场的主要结算货币,大概占到结算总量的80%左右。据欧佩克计算,美元每贬值1%,每桶石油就上涨4美元。

  

  换句话说,油价上涨和美元贬值是同步的,这是因为石油涨价可带动原材料涨价,大量涨价的商品可在国际贸易中造成巨大的“美元需求”,大量美元需求又让美国有机会输出美元来填平经济窟窿。

  

  我们可用更通俗的话来理解。如果在美元大幅贬值,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不变,实际意味着油价在欧洲、日本能用较以前更少的货币买油,这就意味着石油价格在欧洲下降了许多。而在进出口关系上就意味着,石油输出国要进口同样多的某种商品,必须要用比几年前多得多的石油去换。因此,为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影响,石油价格肯定要以上升来“纠偏”。

  

  现在,美国又开始实施大幅货币贬值计划,将美元从1.3美元兑换1欧元的水平,贬值至1.47美元兑换1欧元的水平,甚至扬言要到达1.5比1的水平。美元的贬值,就说明美国政府要向世界增发货币了,而消耗多余货币的途径就是石油涨价。因为石油是最基本的原材料,石油涨价可带动多种商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这样一个乘数效用的通货膨胀,刚好可以掩盖美国政府增发美元的事实。

  

  美国:用印美元的价格换石油

  

  此番石油价格的暴涨,实际上是利用石油价格杠杆对全球财富重新分配。那么,毫无疑问,获利者包括:1.石油输出国,他们控制这世界80%以上的石油资源;2.西方石油公司。此外,诸多参与石油期货交易的金融投机机构和投机者也获得巨额收益。

  

  让人难以理解、却又千真万确的是,此次石油暴涨的最大收益者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这与美元是石油的主要结算货币直接相关。

  

  对其他国家来说,购买石油所付出的美元,是他们以实物产品或服务换来的;而美国是世界的“核心货币国家”。就像克鲁格曼说的那样: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生产美元。现在美国生产1张100美元纸钞的成本是6美分,也就是说,美国利用其核心货币提供国的地位,是在用印刷品的价格换石油。就像伊朗石油部长努扎里所说的那样:“问题不是油贵,而是美元太便宜了。”

  

  有赚便宜的,自然就有人吃亏。今年以来,除美国以外的石油进口国成本都大幅增加。基础资源的价格上涨,引发广泛领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油价等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制成品价格也将随之提高,最终将抑制消费和生产,把世界拖入萧条。

  

  油价与GDP关联大

  

  有研究预测,油价每上升10美元,将导致全球GDP总值下降0.5%。其中日本因能耗低只下降0.1%,而美国下降0.4%,中国将下降0.8%。据瑞银估计,油价每涨10美元,美国通胀率会升高0.38个百分点,欧洲及日本的增幅则分别为0.30及0.13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石油暴涨将严重影响各国经济基本面。

  

  石油对国家经济基本面影响的差异,主要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问题,如美国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制造业只占GDP的13.7%,其石油进口依存度已下降,美国进口石油不过是增加“车中油”而已。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口石油主要用于生产,即使消费,也是“身上衣”和“口中粮”。

  

  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石油价格上涨绝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重大政治和社会问题。从最近印尼等国油价上涨后出现示威,便可见一斑。

  

  专家视角

  

  美国控制美元贬值暴露极端自私形象

  

  本讯(记者李明波)高油价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深刻问题?本记者特别采访了长期研究国际经济问题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博士。

  

  石油有四重属性

  

  广州日:您认为应如何认识石油价格暴涨?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油价上涨?

  

  江涌:若要看清石油价格的涨跌,必须清楚石油的基本属性,否则只能是雾里看花。

  

  首先,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其市场名义价格由计价货币标识;其次,石油作为一种能源产品,其价格由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边际与实际有效需求成为油价形成的基础;第三,在国际期货市场,石油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投机因素当然不可忽视;最后,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凝聚着越来越多的政治属性,成为一种“政治密集型”产品,政治因素主导着油价的涨落。

  

  因为现在美元一直在下跌,而且是美国政府控制下的有序下跌,这是必然的趋势。因此由美元计的油价肯定大幅上涨。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投机炒作的因素。自出现石油期货后,石油市场便成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石油也就有了金融产品的属性。我们还要看到,在经济因素起基本作用的同时,政治因素渗透到金融投机当中,加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油价的涨落,成为油价的主导因素,从而也就有了“政治溢价”。

  

  美有操控油价实力

  

  广州日:既然美元贬值是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高油价已经成为了美国一个重要的政治工具?

  

  江涌:油价确实是与美国战略紧密相关。当今世界,只有美国具备从政治层面操纵油价的实力,美国石油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主导国际市场油价。美国控制着最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控制着世界上主要的主流媒体,控制着国际话语权,可以很方便地对石油期货市场施加影响。

  

  美国金融寡头控制着国家政权,将自己的意志与利益上升为国家意志与利益。石油价格在高位不断波动,符合美国金融寡头的利益。美国经济结构已高度“软化”,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占80%,所以油价波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大,但对美国主要竞争对手的影响就大得多。因此,利用高油价打击竞争对手,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政治工具。

  

  美元前景不乐观

  

  广州日:您认为这次油价暴涨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趋势?

  

  江涌:油价的上涨其实只是表面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反映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深层次的结构性力量在发生变化。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秩序目前正面临深刻危机,而且是它难以克服的危机。

  

  美国如今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霸主地位,来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当时美元开始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所以我们有时直接把“美元”叫成“美金”。但是现在不同了,美元持续贬值让它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国际社会普遍对美国失去了信心。

  

  华尔街有本畅销书《美元大崩溃》,对美元的前景就显得信心不足,不过我想该预测还是有些过于悲观。无论如何,美国经济的前景都不能令人乐观起来。

  

  美国最大的症结,就在于他们引以为傲的价值观上,美国人的消费理念是提前消费,而不是储蓄,先贷款花钱再去还贷。现在美国欠债太多,多得超过了偿还能力。美国无法还贷,于是就想到了美元贬值。这种定期的美元贬值,等于说让世界偿还美国人的欠债。这次次贷危机,就把美国极端自私的形象展现在了国际舞台上。 (本文:大洋网-广州日 :李明波)

  

  全球面临第四次石油危机风险

  

  
文章:广州日 日期:2008年06月11日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需求快速增长导致供需偏紧,在此背景下,一旦风吹草动,如地缘政治、美元贬值等,都会引爆油价加速上涨。   

  

  高油价波及范围广   

  

  在工业领域,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 国际油价上升对多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已经引发电力、煤炭、化纤、棉花、金属、建材等相关制造业原料价格上升,原料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引发成品价格的上升。   

  

  受到油价高涨冲击比较大的行业,有石化产业和航空产业以及汽车产业,国际原油及航空燃油价格急速攀升,导致世界航空运输行业成本持续大幅上升,而燃油成本占到航空公司总成本的四成以上。同时,对于纺织工业,石油涨价将对提高其原料成本,对于本已经处于转型期的纺织工业,更是雪上加霜。另外,化肥、农药、涂料染料、纯碱、塑料、化纤等行业,都或多或少受到高油价的影响。   

  

  当然,油价高涨对石油资源类企业来说,还是好消息,相比较而言,中石油的日子将比中国石化好过得多,对于拥有油气田资源多个石油公司来说,高油价意味着新一轮的高利润。   

  

  可能再现石油危机   

  

  如今看来,降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是稳定石油价格的关键,如果各国政府能源政策不当,油价继续上涨突破200美元的可能性很大,或酝酿成为“第四次石油危机”。与以往几轮油价跳跃性上涨不同的是,市场需求增长过快是这一次油价跳跃性大涨的主要原因。   

  

  有预测称,到2010年,亚洲日进口石油将达到2000万桶,是美国目前的两倍。林伯强说,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使这种高需求预期自然地转为中长期石油稀缺预期。当高需求预期转变为稀缺预期,并且在投机的推动下,就有了这一轮油价快速上涨。 

  

  油价飙升五大原因   

  

  从目前看,油价飙升主要有以下原因:   

  

  1、美元持续走软。美元兑主要货币贬值,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削弱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收入的购买力,并增强了美国以外消费者购买力,刺激了包括原油在内的全面商品买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王海滨表示,油价上涨,重要的直接原因是美元贬值,国际石油价格一直都是以美元来衡量的,美元贬值自然带来石油价格增加。 

  

  2、原油需求上升。美国经济有改善迹象,需求可能增长。中印等耗油大国需求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在升温。   

  

  3、投资者投机炒作。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源源不断地涌入包括石油在内的商品市场,推动了石油价格的上涨。同时,投资银行鼓吹油价将继续“超级暴涨”也令油价涨势惊人。   

  

  4、伊朗、尼日利亚等地缘政治紧张。伊朗是全球第4大石油输出国,因核计划而与西方不和受封锁,市场担心油供应受阻。尼日利亚是全球第八大石油输出国,但受国内武装分子的破坏,石油的出口量有所减少,石油供应也一度中断。   

  

  5、欧佩克指供应充裕拒绝增产。多国石油部长表示,目前的油价是合理的,市场上原油供应充足,没有必要增加产量以降低油价。 (徐海星 刘琨瑛) 
 
  专家连线   

  

  如果美印等国兑现“取消油价补贴”   

  

  国际油价或下降   

  

  国际油价未来走势如何,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印日韩能源部长敦促“取消油价补贴”会否对国际原油供应、价格产生积极影响?本记者昨专访国内知名石油问题研究者、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王海滨。   

  

  他表示,从远期看,如果美印等国真的能取消油价补贴,国际原油消费将会下降并直接导致油价下滑。   

  

  中美印日韩油价补贴态度   

  

  直接影响油价未来的走势   

  

  王海滨说,近日五国能源部长会议其实意义非常大,五个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特别是美国和印度,他们对油价补贴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未来油价的走势,中国、印度对国内油价控制都是比较好的,而美国事实上也是保护国内油价的,一旦未来取消油价补贴,将对三个国家的国内油价产生重大冲击,如果三国油价变成以市场调节,那么国内油价大幅上升将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高油价已经影响到了生活,人们会选择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但在中国,普通市民、有车一族还是第一次经历高油价,如果将来汽柴油价格大幅上涨,人们肯定会对自己的购车行为、驾车方式作出重大改变,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次新考验。   

  

  王海滨还告诉记者,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或是受到影响最大的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对穷国、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非常不利,而对富国、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弱。   

  

  现行油价不变   

  

  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随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本周一在中美印韩日五国能源部长会议上公开表态,中国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政策将继续保持现状。市场热炒国内油价将上调的传言再次平息。   

  

  记者联系采访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员孙仁宏了解到, 抑制通胀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如果放开油气价格会给通胀制造更大的压力,中国现行油价体系目前不会作出重大调整。   

  

  张国宝表示,正值国际石油价格出现飙升的时期,如果快速推进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必将对农业等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影响要远远大于油价上涨的影响。因此,暂缓成品油价格改革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   

  

  加上这一次张国宝的公开表态,国家发改委已经屡次维护现行油价,从中不难理解发改委维持国内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思路。   

  

  孙仁宏解释说,中国现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当初设想是在低油价下实施的,实际上已经错过了好机会,“就是去年底,那个时候油价最低的时候50多美元”。现在再实施价格体系改革,对国内的CPI指数将带来重大影响,现在连调价都要慎重,更何况改革现行定价机制呢?孙仁宏告诉记者。   

  

  背景资料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本综合道 回顾历史,国际石油价格曾有过三次大涨:即第一次发生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三次是1990年的海湾危机。   

  

  这三次震惊世界的石油危机令世人至今回想起来仍不寒而栗。在那个可怕的年代,经济停滞、物价飞涨、股市下跌。   

  

  第一次石油危机   

  

  时间:1973年   

  

  原因:阿拉伯国家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欧佩克联合限制石油产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时间:1979年   

  

  原因: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 伊朗大幅度减少石油产量。   

  

  第三次石油危机   

  

  时间:1990年   

  

  原因:第一次海湾战争前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   

  

  因此,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和油价跳跃性大涨基本上都是非市场因素。 (记者 徐海星)

相关文章 二氧化碳战争梅新育:限制战略资源出口是一国基本权利王中宇:“发展”VS“生存”—由山地问题引发的思考黑非洲的悲剧之尼日利亚——《能源战争》节选出租国心理——《能源战争》节选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国土中国资源市场化的结局:“稀土帝国”被外国掏空恩道尔:中美在非洲的石油冷战--达尔富尔?傻瓜,这是石油…文佳筠:不可能的美国梦恩道尔:今天60%的石油价格是市场投机的结果王中宇:“生态文明”的由来与前景江涌:石油价值异化暴露国际秩序危机
标签:油价   石油   美元   美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