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爱尔兰大饥荒到陪拉格病 看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水平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从爱尔兰大饥荒到陪拉格病看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水平

  1845年,爱尔兰人赖以为食马铃薯爆发了枯叶病,这是一场空前的灾难,田地里的马铃薯绝收,约有一百多万爱尔兰人被饿死。一百多万人背井离乡移民去新大陆,绝大多数做了契约奴,既著名“白奴”。要知道当时的爱尔兰人口一共就只有八百三十多万,如果按国内一些学者保守的统计方法,当时的爱尔兰统计的在籍人口至少就减少了将近300万,仅仅按照他们的逻辑就可以“保守的”推论出一个结论,在那场大饥荒中至少三分之一的爱尔兰人被活生生的饿死。

  

  这场人类历史上著名饥荒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直接看来饥荒爆发的原因,这不是气候灾害,而是是马铃薯枯叶病,以及人工种植中的马铃薯品种退化所带的来减产。那么在这个饥荒的背后蕴藏了什么?

  

  我们知道欧洲历史上传统的农作物是各种麦类。几千年来欧洲人都能依靠各种麦类维持稳定的生存,而现在欧洲广泛种植的马铃薯和高产的玉米都是16世纪才从新大陆引进的年轻舶来物。

  

  传统农作物的品种和种植方法可以获得稳定和少量的粮食,虽然有时会短缺,但是还是能维持简单小农生产的供给,以及提供给封建社会上层的一定给养,所以当时欧洲人的人口上限是稳定的,粮食产量直接决定了人口的上限。

  

  如果当时爱尔兰不是种植马铃薯,而是传统的农业品种,那么我们可以相信,这场大饥荒根本不会爆发。毕竟欧洲人种植传统的农业品种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比较之下对于新来的舶来物农产品种植上所遇到的各种病害肯定不会比原先传统农作物的更得心应手。

  

  再来看马铃薯的历史,恐怕很多人很难想象,在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枯叶病所以引发的大饥荒前短短的两百五十年,绝大多数的爱尔兰人根本不知道马铃薯为何物。马铃薯是地地道道的“年轻”舶来物。虽然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使欧洲人在16世纪初就知道美洲的存在,但自1570年才有从美洲引进马铃薯传播到西班牙的记录,这也是最早的马铃薯传播到欧洲的记录。但是在长时间里大多数的欧洲人都对马铃薯视而不见,甚至抱有一种鄙夷和排斥的态度,许多欧洲人迷信的认为这种外来的茎块会引发麻风病甚至不育症,当时的欧洲大陆只有社会底层的穷人才吃马铃薯。甚至到19世纪法国的大文豪雨果还把马铃薯称为:“可怜虫的块菌”。引发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外来物种很难让人接受,更何况是口感不佳马铃薯,毕竟口感好就容易被接受。传说欧洲历史上一位教皇准备把咖啡作为“异教徒的饮料”之前亲自饮用了一杯子,于是原本要给予“异教徒的饮料”地位的咖啡立刻就“皈依”了基督教。马铃薯那淡而无味道的口感,让当时的欧洲人觉得还是选择面包比较好。

  虽然“贫穷的可怜虫的块菌”传播到欧洲不长时间,但是这个神奇的小小茎块竟然引发了一场欧洲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小规模人口大爆炸。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马铃薯被第一次带到英国。当时的英国是一个穷国,粮食短缺,而马铃薯竟然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出粮食,凑巧英国统治范围内的爱尔兰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种植。于是这个在欧洲大陆不被人待见“块菌”在爱尔兰被广泛种植。到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使得爱尔兰人口从1672年的110万增加到1801年的520万,再到1846年的830万。这种短时间的人口增长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人类历史上因为粮食产量增加而大规模人口增长的例子不在少数。在我国历史上北宋真宗1012年后,较耐旱、较早熟的占城稻在江淮以南逐步传播。由于江淮地区原本就是水稻的种植区,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各种品种杂交所出现的“早稻”,“籼稻”的新品种越来越多,使水源比较充足的丘陵辟为梯田的面积也越来越广,因为品种和技术的原因,适合水稻种植的区域也大大的增加。这不但增加全国稻米的生产,并因早熟之故,也不断地提高了稻作区的复种指数。这次早熟稻在近千年中对粮食生产积累影响深而且钜,也为以后的人口增长提供了基础。同样这也直接造就了宋朝经济繁荣和中国人口上限的增加。这个增加了的人口上限是多少?在历史上玉米等其他作物传播来之前明朝中国的人口保持在了6000万左右,如果想估算由于占城稻传播所引发释放出的人口上限的话,这就是一个下限。同样,明朝末年,玉米与甘薯的引入也直接使中国的人口上限直接从6000万释放到清末稳定的4亿左右,这也是所能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极限。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爱尔兰,我们会发现,这次人口高速的增长包含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段——“工业革命”。

  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出现了一场奇怪的“瘟疫” ——陪拉格病,这场“瘟疫”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最终被大范围内消除。

  

  对陪拉格病当时的叙述确实让人心惊肉跳,先是脖颈上出现又红又硬的皮炎斑块,接着是腹泻、食欲不振,最后引发精神失常。而更恐怖的是,陪拉格病的死亡率竟然是50%。也就是说,在18世纪,陪拉格病就是绝症。

  

  逐渐人们发现,陪拉格病只在穷人中传播,没有一个富人得病,是地道的穷人病,而这些穷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以玉米为主食。

  

  长期以来,玉米在欧洲人中的形象非常不佳,在文学大师歌德的笔下,玉米整个就是一个恶魔的象征。究其原因则是在1786年歌德去意大利,一路上都是在穷苦的农民家中借宿,而加工粗劣的玉米难以消化,歌德大师在一路上饱受了食用玉米所引发的便密之苦,自然口感粗糙的玉米就成了他笔下的发泄对象。欧洲长期以来玉米也一直就是穷人的食物。

  

  但是这个“恶魔的象征”、“穷人的食物”却又一次引发整个了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人口增长。随着人口增长,欧洲食用玉米的人越来越多,陪拉格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可是很长时间,整个欧洲都对陪拉格病束手无策。

  

  陪拉格病的病因最早医生认为是玉米变质引发的中毒,采取了很多玉米保质的方法,但是后来发现,食用没有变质的玉米同样也会出现陪拉格病,于是玉米本身带有毒性的说法就甚嚣尘上。

  

  这个时候有些人觉得不对,古代的印地安人都是玉米作为主食,但是都没有陪拉格病啊?并不应该是玉米有毒,应该换一个思路,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观察一下当时陪拉格病的重灾区欧洲的情况。一般来说古代欧洲农民的食品是面包、黄油、肉类以及一些酒类,蜂蜜什么的,看似丰富,但是农耕生产条件生产力的极度落后实际的供应量一点都不充足。历史在前进,玉米在欧洲出现了,工业革命也爆发了。这里有一个大环境的要提一下,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大批的农民变成了工人。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粮食产量是根据土地范围的大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劳动力的多少来决定的,农耕劳动力的减少,那么传统生产方式的粮食产量就必然减少。这个时候,玉米的历史地位就体现的非常明显。稳定,高产,生产周期短于麦类,所以在日益短缺的农耕劳动力的情况下,玉米的高产取代了传统粮食作物,农民们发现同样面积的耕地,种玉米能获得更高的产量,玉米的推广也标志着能有更多的劳动力摆脱农业生产的束缚,进入到工业革命的劳动力需求中,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在工业革命时期大范围的人口增长。

  

  我们来看当时一个南欧农民的饮食片段,这种饮食条件也是造成陪拉格病的原因。食品包括玉米粥,盐、一些蔬菜。肉类和面包是富人的食物。烹饪的方法一定要提一下,一大锅玉米粥,按一家人4~5天的份量烧好,分4~5天吃完,请注意,除了第一顿是热的以外,一直到吃完这锅玉米粥,都不会进行二次加热,也就是说这些农民是靠几天前烧好,放置在那里的冰冷的玉米粥来维持生存。原因就是材薪的严重缺乏。由于大多数人都是食用放置几天的玉米粥,所以早期医生确实认为是陪拉格病的病因这些玉米粥变质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科学不是在书桌前思考出来,是探索出来的,当食物中毒和玉米本身带有毒性这两种说法在事实面前都逐步站不住脚的时候,医生们就屏弃这些错误的思路,随着观察的深入,新的思路出现了。是不是玉米缺乏什么营养物质?

  

  接着有人尝试改变饮食结构,吃了一些肉类和其他食品之后,陪拉格病竟然痊愈了。医生觉得应该找出陪拉格病的原因,缺乏某种营养物质,玉米某方面的营养不足。

  

  病因虽然找到了正确的大方向,但是陪拉格病依旧在蔓延,虽然找到了治疗的方法死亡率在下降,病人越来越多。当时的一个医生直接就指出“陪拉格病真正的病因是贫穷”。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那个南欧农民的食谱中没有肉类,有些人会觉得奇怪,欧洲人不是一直吃肉多嘛?怎么会没有肉吃?其实这也和粮食产量有关系。前面提到,玉米高产带动农业增产,同时人口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增加只维持了人口增长的口粮。农业上一个笼统简单的换算比例,一般来说粮食和肉类产量比值3~5:1,也就是说,要生产出1公斤肉类需要3~5公斤的粮食作为饲料,如果是一些自然饲料(自然放牧牲畜所吃的牧草)则需要更多量。此时欧洲依然粮食短缺要从殖民地进口粮食,随着殖民地的粮食的输入,粮食增加了陪拉格病也渐渐的减少。

  

  其实真正让肉类重新回到欧洲人饭桌上的时候是在新一轮粮食增长之后,农业机械、化肥和良种的出现,有足够的粮食作为饲料的时候。也就是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后面也要提到那时候,20世纪的40年代,陪拉格病真正在最后一个流行他的工业化国家美国里最终消失了。

  

  19世纪,随着玉米的大量种植美国也出现了陪拉格病。美国在工业革命中占到了一个优势,由于历史原因,他没有其他国家工业革命时期所带来的大规模饥谨。但是依旧有陪拉格病。有意思的是美国南方陪拉格病的出现,是在废奴运动之后。

  

  美国的奴隶生活确实很悲惨,在此我就不多说,我只说一下奴隶饮食。农场主给予奴隶食品是一般是一天一磅面粉或是其他主食,但是经常被克扣。于是奴隶自己在野外采集食品,比如野菜,野兽等等,而且奴隶中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烤猪是美味的,特别是偷来的。”他们饮食供给虽然不足,但是他们的食品确实相对同时期的欧洲农民要丰富得多。

  

  废奴运动之后,种植业开始衰退,工业革命对粮食的需求使玉米的种植开始大规模推广,于是曾经在欧洲出现的一幕又在美国出现了,玉米成为了穷人不可或缺的救命口粮,陪拉格病也开始在一些贫瘠的地区流行。多年来在人们的眼中玉米似乎成了一种诅咒,那里推广玉米,那里就出现陪拉格病。

  

  20世纪初,美国公共卫生局的约瑟夫.古德博格医生带领一帮人开始了研究在本国流行的陪拉格病,最终找出陪拉格病病因的荣誉落在了他的身上,结束了两百多年无数人来对陪拉格病病因的探索。陪拉格病是由于缺乏烟酸所致,针对陪拉格病补充烟酸就能痊愈。两百年来玉米的不白之冤终于洗脱,现代科学也证明了玉米的高营养价值,玉米有毒性和缺乏营养也是错误的观点。欧美的历史学家也一致认为:如果没有玉米、马铃薯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也无法顺利进行,人类前进的脚步一定会放慢。

  

  随着二次工业革命的最终完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确立,陪拉格病在发达工业国家消失了。我要再次引用那位医生的话“陪拉格病真正的病因是贫穷”。如果用一个中性说法就是生产力的落后所引发健康危机。其实在我看来,工业革命历史从来不是小农社会中逐步生活水平提高,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成果,生活水平才会产生飞跃,而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象小农模式那样立竿见影。当看到苏联工业化历史中的产生饥荒、日本的“米骚动”、“粮食管制”时谁又会想到一个后来成为了曾经的超级大国,实现了人均汽车拥有量仅次于美国,人均别墅拥有量世界第一,而另外一个则成为了现在世界上的经济超级大国。或者我们回想一下欧洲一家人围坐着一锅冰凉的玉米粥的时候,也许我们该对历史有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