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毛泽东,我们都要说日语——谈毛泽东对抗战的战略思想和战术理论贡献
没有毛泽东,我们都要说日语——谈毛泽东对抗战的战略思想和战术理论贡献
不可否认,蒋介石,是在西安事变之后,在被全国人民的逼迫下走上抗日救亡主战场的。所以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蒋介石的抗日。
但蒋介石并没有适合于中国军队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只是一味地追求阵地战,这就是蒋介石的片面抗战,蒋介石用“叫花子跟龙王比宝”的办法,把中国军队一批一批地送到日本豺狼的口中,320万将士的血肉,置换了48万日军的性命。
国民党士兵的抗战,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但这种自杀式的消耗,日本消耗不起,作为弱国,中国更是消耗不起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结果,从淞沪会战到常德会战,都是10个中国儿郎换不来一个日寇的生命。结果就是东北没了,华北没了,华东没了,华中没了,华南也没了,“抗战则中国必亡”的消极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盛行,华北活跃着殷汝耕,南京活跃着汪精卫,阎锡山在山西学习“三个鸡蛋上跳舞”,50万国军在汪精卫的带领下纷纷化成伪军,走上了“曲线救国”的歪路,蒋介石,则退到峨眉山不出来了,几百万国军,曲缩在大西北和大西南,进行着反共的勾当。
在国民党大溃败下,中共军队却挺进到敌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蒋介石一生就是倚仗洋人吃饭,这从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在济南避让日军而导致了“济南惨案”的时代就已经是注定了的,蒋介石是注定不会和欺侮中华的列强做坚决的抵抗的,他的抗战也就是要用士兵的血来建立起他在美国主子面前的威望来,以便获得主子的青睐。蒋介石的所有会战一样都不是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法,而是用一种自杀亡国式的堂堂之阵来迎合日军轰炸和绞杀。目的是想有军队的血来引起洋大人的注意树立自己在洋大人面前的说话分量,寄希望于洋大人的调停和援助,可惜的是,凡是蒋介石参与指挥的抗战,没有不失败的。会战叫得很响亮,但叫花子跟龙王比宝,没有不失败的。讲的失败,就是一位的迷信阵地战,实际打的是消耗战,日本消耗不起,中国亦消耗不起。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只有毛泽东的持久战。
从我识字以来,就没有看到有人说蒋介石不抗战,而是说蒋介石是被逼迫抗战和片面抗战,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蒋介石终其一生,都在反共,所以他只能在反共的幻想中走向灭亡。
毛泽东的抗日军事理论贡献,包括战略上的持久战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上的人民游击战的军事战术理论。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的著名的《论持久战》,市对中国抗日战争开始10个月以来的对日作战经验的伟大总结,科学和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论持久战》的军事战略思想,具体地、历史地分析、预测了这场战争的发展历程,科学地设想它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将通过我方积极发挥能动性,改变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从而使我方力量从弱势到均衡再到优势、而敌方力量从优势到均衡到弱势。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战争持续时间的长短,也决定了我们进行战略反攻条件的成熟与否。这种分析与预测,是基于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基于对这场战争中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各种对比因素的深刻认识,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的科学分析。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分析是同战争发展的客观进程相符合的。
《论持久战》的军事战略思想,还具体地阐述了内线与外线、持久与速决、进攻与防御等军事作战原则。一是以战役和战斗中的进攻实现战略上的防御。在战争初期,由于敌强我弱,人民军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存自己,待机破敌。这决定了我军在与敌军争胜的过程中往往不是一开始就采取攻势,而是采取退却、防守。但这种防御不是消极的,而是通过积极的战役的进攻,实现战略防御的目标。二是以战役和战斗中的速决战实现战略上的相持。应该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尽量避免持久的阵地的消耗战。这样才能最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此消彼长中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为第三阶段的反攻准备条件。三是以战役和战斗的外线实现战略上的内线作战。从整个战略上来说,敌方是外线作战,我方是内线作战。但由于敌方兵力有限,我方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完全可能从内外线形成对敌人的夹击之势,从而使整个战线呈现犬牙交错的态势。
毛泽东还预见性地指出“徐州失守后,判断敌将以进攻武汉为作战计划之中心。如果欧洲发生战争或重大危机,敌将迅速进攻广东。我们的口号是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坚持华北游击战争。”
从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国内主流社会就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不同的看法。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发表,中国人民一下子就看到了指路明灯,一时间从政治领袖人物、军人到普通的知识分子争相阅读,中国主流社会的思想,逐渐地被统一到持久战思想上来了,最著名的就是上述的小诸葛白崇禧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总结出了著名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战术思想【据程思远先生后来回忆:当时在武汉的周恩来把《论持久战》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又向蒋作了转述。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结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并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将其作为抗日指导思想】。
1938年6月12日 ,日军波田支队在安庆登陆,很快占领安庆,武汉会战正式开始。 9月6日 ,广济失陷。29日,日军攻陷长江要塞田家镇。至10月下旬,武汉三镇全部沦于敌手,武汉会战结束。
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保守。
这如毛泽东所见的一样,武汉会战后,中国的抗战形势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
从播放的纪录片中看到,大量参加八路军的新战士,进行操练的时候,手中握的,尽是些梭标、大刀、红缨枪之类。这种叫花子般的军队,却迅速在日占区扩散开来,建立区无数的人民民主抗日政权,填补了国民党败退后的政权空间,这种存在,不正是未来中国的最终希望吗?
如何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仅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是不够的,还得有管用的战术,毛泽东给出了战胜日本人的战术——敌后游击战,就是克敌争胜的法宝。
据记载,在二战时期,全世界各个战场,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开展游击战的国家、地区甚多,甚至国民党也有不少游击司令,但是真正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威力、甚至成为决定性战略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力量一家。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针对中国战场的现实,日本转变了其侵华政策: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对国民国民革民军的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主要进行对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与欧洲其他反法西斯战场一样,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共产党主导的游击战的作用在开始是配合国民党正规军作战,但随着日本侵略军改变作战方向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了,而且是中国人民参加抗日战争的最主要的形式,因此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本身就上升到了独立的战略位置——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有力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创造了诸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队等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以粉碎敌人的“扫荡”、“清乡”和“蚕食”等活动。据《中国抗日战争史》记载,仅在1941和1942两年中,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就作战余次,击毙俘虏日、伪军33.1万人。抗日游击战争以其开展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持续之久、形式之灵活,成为人类战争史上一个奇特的案例。
在共产党的战史中,没有所谓的“会战”,只有12万5千个战役和战斗。但是,每次的惨烈程度,并不亚于国民党的“会战”。
百团大战,除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外,晋察冀军区、120师、129师都参加了,共有105个团,八路军参战人数有27万人左右,歼灭日伪军4.6万余人。
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进行的“反扫荡”战役,都不亚于一次“会战”。1942年5月到7月的冀中反“扫荡”,日军参战人数5万多人;1941年8月到10月晋察冀军区的反“扫荡”,日伪军有7万多人,这比正面战场有些会战抗击的敌人还多。
再说歼敌人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共歼灭日军约70万人,国民党军队歼灭日军80多万人;而且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还歼灭了118万多伪军。这些“皇协军”从哪来的?多数是成建制投降的国民党军队!
游击战是在敌人占领区内进行的战斗,不仅是在虎口里去拔牙,还要在虎口内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根据地,所以只有有效地消灭敌人和打击敌人,才能有在敌战区生存下去的可能。所以,游击战,并不是所有军队都能够持久而有效地进行,只有人民子弟兵,再能进行游击战,因为游击战的支持者,就是人民,游击战的实质,就是人民战争,离开了人民的支持,任何人,都别想把游击战做大做强。
在抗战期间,国民党也派了不少部队深入敌后,但由于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作战目的不同,军队性质性质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共产党是从日本人手里收复失地,国民党却总想从共产党手里“收复失地”,也不能与人民建立鱼水关系,所以因为缺少人民群众支持,在日军“扫荡”下,这些国民党军队逃的逃、降的降,并没有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一样在敌后发展壮大,敌后战场实际上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独立进行。1949年国民党也想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来指导国民党留下的游击队来打击解放军,可是却被解放军消灭,因为国民党的游击队,是欺压人民的,就没有人民的支持,只能走向失败。
所以敌后并不是美丽的后花园可以供你游玩,而是血与火的战场。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正是依靠这样的游击战,在8年的时间里从5万人发展到90万人,作战12万5千次,歼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万人,牵制了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大部分的兵力,为蒋介石龟缩大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日军北进和南下进入到其他战场制造了最大的障碍,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承受了最大的牺牲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到1945年夏,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已发展到19块,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90余万人,民兵220余万人。而国民党蒋介石呢?据杜鲁门回忆录:“中国抗战后期,蒋介石的权力仅限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连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
当时,共产党是在野党,拥有国家资源和国际援助的是国民党,战争的结果,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而蒋介石却不承认毛泽东的贡献。
抗日战争,全国青年向往延安,国民党高层不断分化,人心逐渐归向共产党和毛泽东,不是一些造谣这所说的延安在盛产鸦片(据说南泥湾生产的是鸦片才养活了中共军队),而是因为延安有毛泽东——中国希望咋太阳在延安。
我可要说了,如果没有美国的原子弹,如果没有苏联出兵东北,如果没有国际形势的好转,蒋介石最终不是做汪精卫第二,就是被日本人再次发起的会战所消灭,但就蒋介石的本质,他妥协投降是唯一的道路。
实际上,抗日战争,对于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机遇。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不含警察、军事机关、军事院校及非正规编制的保安部队)人数为252万人(1937年上半年中国陆军有步、骑兵师192个,独立旅65个,独立团79个,总兵力为202万人,预备役50万人)。抗战中,国民党政权用买兵和强抓壮丁的方法补充兵源。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区共征兵一千多万(最高数字1400万),但由于残酷虐待壮丁致死和中途逃跑等原因,补充到军队中只有590万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政权得到美国的大批援助,其军队装备迅速改善。到抗战末期,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水平已超过日军,同时军队数量也有了大规模扩充。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军队人数为422万人(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45年7月陆军整理计划,日本投降前夕,国民党拥有步兵、骑兵280个师,炮兵32个团,工兵、辎汽兵、通讯兵、宪兵等特种兵共81个团又50个营,连同挺进部队在内,共有兵力422万人)。
但可惜的是,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因此积极组织反攻收复失地,而是在等待战争胜利,准备打内战。
而共产党,东北抗日民主联军随苏军一起对日作战,各抗日根据地积极组织战略大反攻,积极收复失地进行对日最后作战。
不要说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发展,国民党一样得到了壮大。历史赶走蒋介石而迎接毛泽东,自有其大道!此文发于网易: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