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四)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书接上文)  

  

  第四说军人。我生在部队,长在军区,对军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感觉,文革时期的军人和现在的军人有很大不同。怎么个不同法?我还是讲我的所见。  

  

  如果你去军区大院,首先看到的就是门口的哨兵。那个年代的哨兵眼睛特别尖、记性特别好。就说我住的这个大院,在济南军区算是大的,宿舍分属政治部、装甲兵部(后撤销划归总参)和后勤部三个大部,家属有两千之多。这么多人进进出出,靠什么控制?就靠哨兵的一双眼睛!外人想混进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哨兵会立刻把他叫住,盘问登记。每年都有一段时间,你会看到门口并排站着两个哨兵,那是来新兵了,新兵和老兵一起站岗,主要任务就是“认人”,即熟悉大院里的人员,认得差不多了,才能独立上岗。我参加工作后,碰巧同事中有一位就是当年我们院的哨兵。我问他,那么多人你能记得住、认过来吗?他说他能认识一多半儿,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靠观察,观察人的表情和动作是否自然,还有衣着打扮象不象(当时大院里人穿得比地方上好一点)。两者结合,相当准确。而且他说这是哨兵最基本的能力,算不上什么特别本领。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哨兵是多么的过硬,责任心有多强。  

  

  而现在呢,我还经常去那个大院,哨兵还在,可基本上不管,进出随便。  

  

  与哨兵的威严相比,卫生所的军医和卫生员则是热情和亲切的。对工作,他们同样是极端的负责任。记得有一年,卫生所下通知,小孩喷预防药(用大针管往嘴里喷一种很苦的药)。我们都不愿去,因为不是防大病的,家长也不上心。通知下了好几天,没几个人去,卫生员急了,就采取鬼子进村的办法,晚上全体出动,挨家挨户搜,逮住一个喷一个。可是他们大大地失算了,黑灯瞎火“躲猫猫”可是我们最拿手、最喜欢的,一番声东击西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哈哈笑之游击,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一早去上学,我们个个眉飞色舞,大谈昨晚反扫荡。一拐弯,却远远地看见大门口站满了白大褂,装甲兵的、政治部的、后勤的都有,手里全端着明恍恍的大针管。原来他们连夜开会,又生一计,早上在大门口堵着,你总不能不去上学吧。我们几个不甘心就范,转身跑到大院东南角一处墙垛旁,那墙垛掉了几块砖,可以踏着缺口爬墙,是我们的秘密交通线。可当我爬上墙头向下一看,顿时傻了眼,只见外面站着两个白大褂,手持大针管,正得意地看着我呢。连我们的秘密都搞到手,专门埋伏上人,真是机关算尽,煞费苦心啊。  

  

  这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行为,现在很难见到,但在文革时间却是相当普遍。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对这种行为高度的认同和褒扬;其次是社会对所有美好品德的认同和褒扬,也就是道德基础好;再者,全社会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也是促使人们尽职尽责的重要原因。  

  

  而在一个只认同金钱、褒扬财富的社会中,在一个争论大学生救农民值不值、扶起摔倒老人被法院判定“不合常理”的社会中,在一个贪赃枉法不误升迁的社会中,“兢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是一个遥远的回忆,甚至还会遭人耻笑。  

  

  如果你问我,文革时期军队上有没有管得不严、不认真、比较松懈的事情呢?  

  

  有,说出来能吓你一跳:那时枪械管理比较松!  

  

  我们大院里驻有一个警卫排,配备56式自动步枪,每人三发子弹(我数过)。平时,他们的枪就放在营房里,每个班有两个枪架用来放枪。警卫排枪不离身,看电影时,坐小马扎,枪托着地搭在右肩;义务劳动时或打蓝球时,三支枪撑在一起立在旁边。有时见他们在营房前擦枪,我们一帮小孩凑过去,摸一摸,端起来瞄一瞄,他们也不在意,只是不准枪口对人。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英雄山下架起了高射炮,我爸他们也发了手枪,就放在办公室里,也有人拿回家来,但没听说有丢失的情况。  

  

  而现在,部队枪械管理非常严格,不但要求枪弹分离,而且还是统一存放,双柜双锁。  

  

  与那时相比,这是进步呢?还是退步呢?  

  

   (未完待续)   

标签:哨兵   我们   大院   一个   他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