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百岁易焕兰那八年的抗战岁月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百岁易焕兰 那八年的抗战岁月

  

  吴英姿、何敏华
2011 年6 月4 日

  

  巍巍大岭山隽秀物丰,自古是兵家要地。北接南岭崇山峻岭,向东出香港、惠州、深圳宝安腹地;向西直逼省城广州,莞惠,俯瞰南粤大地,接东江入海,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英雄辈出。

  

  六十八年前,在这块英雄的土地曾经诞生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部队——东江纵队,从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百余人的抗日武装发展到威震华南的、拥有一万将士的东江纵队。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在大岭山人们的口碑中代代相传,其中先后营救出夏衍、胡绳、张友渔、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和其他人士共800多人,被我国文学大师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一次营救活动”。

  

  百岁的易焕兰是这支部队中的一员,也是佛山目前年纪最大的党员,她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见证了南粤大地的百年变迁。

  

  百岁老人:远近闻名的“大明星”

  

  佛山老干所大院里,百岁的易焕兰是远近闻名的“大明星”,当记者向人打听她的住处时,周围响起了众人“指路”的声音,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兰姐”。

  

  虽然已经百岁,“兰姐”耳不聋、眼不花,走路虽拄着拐杖,但精神非常好,思绪很清晰,甚至连当年在战争时期经历的重重磨难的时间地点,都还记忆犹新。

  

  “每天读看新闻,从不间断。”兰姐很自豪地说起长寿秘诀:每天上午健身一小时,下午和街坊们打麻将。她的女儿说,“母亲做人一直很豁达、乐观,可能在战场上已经面对太多的生死了。她一向很勤俭,也很喜欢社交活动,性格相当活泼,以前经常去各个学校讲课,向同学们讲述革命的艰难岁月,又爱做慈善,经常到各个单位拉赞助支助聋哑启聪学校。”

  

  种子萌芽:少女情怀总是火

  

  早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落在了老干所小公园的麻石台上,门外相隔数十米的路上,汽车呼啸而过,使这里愈发显得静谧。兰姐静静地与记者一起,重温70多年前那段激情岁月。

  

  1912年,易焕兰出生于广东省鹤山县一个贫苦家庭。自小跟哥哥到香港谋生,后入九龙一家大同罐头厂当工人。

  

  领班蔡国樑是一名地下党员,一有空他就向工友们宣讲进步思想,撒播下燎原的 “革命火种”,他对革命的赤诚炽烈之心,如同一支火炬照亮了少女时期的易焕兰,对革命的热情,使她浑身都流淌着青春般的血液。“一个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有追求,追求是人类最神圣的事业和美德,甚至高于爱情。”

  

  1938年11月,在蔡国樑组织下,26岁的易焕兰与一班工友一起,奔赴广东省惠阳县坪山(现属深圳市龙南区管辖)参加曾生司令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我被编入女队,大概20多人。”易焕兰回忆。

  

  送信遇敌:昏死了三天才醒过来

  

  1943年2月“东江纵队”成立。

  

  “部队的指战员在日伪顽夹击中艰苦转战,风餐露宿,挨饥受冷,挖野菜度日,但都不能消磨他们效祖国的决心和意志。他们拿起简单的武器与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敌军作殊死搏斗,他们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前仆后继,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易焕兰说。

  

  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东江纵队活跃于广东的沦陷区,积极打击敌伪,先后建立了多个解放区。它的功绩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对于同盟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军队的战争,起了很大作用的。

  

  易焕兰初时负责政治交通情工作,来往于敌伪驻防的地区。每次都从坪山,翻越红花岭,送给指定的接头人员。

  

  这年的初秋,她由坪山送情到红花岭司令部,在山上突然碰上了四名日伪兵。

  

  “他们吼叫着指着我说‘土匪婆’。我镇定地说,我是香港买货回来的水客,我要运货回香港,现在因为不够钱,货放在坪山永红店。但他们还是不由分说地把我打昏在地,抛入水渠中。”易焕兰说,幸好她事前已将情纸塞入口中咬碎并立刻抛下水渠。

  

  在这时,幸好农民李伯发现了昏倒在水渠中的易焕兰,便找来多名群众把她从水中救起,并通知部队追击敌人。

  

  易焕兰昏死了三天才醒过来,但头部、腹部、胸部伤势颇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易焕兰的身体才慢慢恢复。

  

  拯救战士:用尽全力吸吮排尿口

  

  身体复原后,易焕兰参加了部队医疗人员训练班,掌握了治病救伤和医务人员的职责等知识,即投身到队伍成为第一线的卫生员。

  

  曾经拯救了多少战士?老人笑着说,记不清了。

  

  在龙岗的一次战斗中,小队长黄勇腹部中弹,肠子随血外流,易焕兰有点慌,但还是一咬牙,把血肉肠子送回黄勇的肚子,并把战士背下火线,由群众掩护,躲进山边一个灰窑。

  

  当时,好几个伤员都在灰窑。这天晚上,黄勇情况恶化,尿液无法排出,膀胱肿胀,几次休克。易焕兰需要导尿管,但现场只有几捆纱布和几瓶红药水和酒精。

  

  看着黄勇鼓胀的肚子,易焕兰心急如焚,不断给黄勇按摩,但没有用。“黄勇就要死了,他才十几岁。”易焕兰不想了,自己就是吸管,用尽力气吸吮排尿口,战士得救了。黄勇苏醒后,拼了力气说话,憋了半天,哭着喊“兰姐……”灰窑里的战士,先是一片安静,接着你一声我一声地哭喊“兰姐”。从此,游击队里,从战士到司令员,“兰姐”成了易焕兰最亲切的称呼。

  

  黄勇伤愈后继续与敌人作战,表现非常勇敢,对日抗战胜利后又参加解放战争,南下解放后当了南京空军参谋长。他一直没有忘记“兰姐”,他逝世后,他的家人都来探望“兰姐”。

  

  195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发给易焕兰一本立功证明书,立功事迹中易焕兰被颁予立大功模范二次。

  

  易焕兰简介

  

  1912年出生于广东鹤山,20岁到香港帮人织毛衣。1938年,参加东团活动,并参加游击队。1943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部江南指挥部做卫生队长。1945年下半年,因送情时被敌人打伤。身体复原后,易焕兰即投身到队伍成为第一线的卫生员。1953年,在佛山专区干部疗养院任院长。次年至1977年,任佛山卫生局副局长、局长,1977年离休。

标签:战士   参加   纵队   香港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