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看世界》:保尔森,华尔街的变形金刚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看世界》:“救市英雄保尔森”

  

  2008年10月29日 大洋网-广州日

  

  《看世界》11月号(上)精彩内容早知道:华尔街金融风暴炒红了美国财长保尔森。保尔森为了7000亿计划奔走下跪,成为了一个手握巨资来拯救世界经济的“光头超人”。《救市英雄保尔森》、《保尔森,华尔街的变形金刚》、《华尔街人:没有朋友的“金融赌徒”》等文,告诉你一个真正的保尔森。

  

  保尔森,华尔街的变形金刚

  

  你好,我叫保尔森,是美国财政部长,我需要巨额资金纾国难,把你们的银行账户、奖学金账户、教育基金和养老金账户统统交给我,我需要你的钱。
——被美国人戏称为“抢钱党”的保尔森
我不想在事后修改历史,我想创造历史。 ——保尔森

  

  
文/关 飞

  

  9月6日,是美国财长保尔森与妻子温迪结婚39周年纪念日,可筋疲力尽的保尔森无力庆祝,只让妻子给他做了一个煎蛋卷。窗外,飓风“汉娜”带来的暴雨洗刷着华盛顿的一切。而此时的保尔森根本无心留恋风雨,因为一场更可怕的飓风阴云正笼罩着他的心。

  

  “金融国王”的屈膝下跪

  

  美国《新闻周刊》将保尔森称为“国王亨利(King Henry)”,或许是因为他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所彰显的霸气,他只用了区区两页半纸来向国会陈述他的7000亿经济救援计划,而对于别人的疑问,他通常只用一句话来应付:“我们别无他法。”这个目光焦灼、声音嘶哑、说话结结巴巴的62岁美国男人,会真的成为“金融国王”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保尔森大刀阔斧的整治下,华尔街已经面目全非。哪个该死,哪个该活?——贝尔斯登投资银行?美国政府亲自安排了摩根大通对它的收购。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它必须被牺牲,并申请破产。最大保险公司AIG?对不起,现在它的主人是美国政府。狂飙突进的“国有化运动”已经严重违背了美国人所信奉的自由资本主义信条,让保尔森背上了“使美国社会主义化”的骂名,共和党议员更是站在演说台上高喊:“求求你,不要背叛这个国家的历史!”
保尔森对《财富》杂志说:“我并不想在事后修改历史,我想创造历史。”于是,他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联合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经济救援计划,尽管众议院刁难了保尔森一小下,但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这个计划。7000亿在握的保尔森成了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财政部长,真正的金融界无冕之王。自1792年美国第一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借款购买政府债券以稳定美国各银行以来,无人敢动用如此“金融火力”。
7000亿美元,可谓是全球最大的不良资产投资基金,美国政府的负债已高达11.3万亿,这也是全体美国纳税人所背负的债。被誉为“烂摊子处理专家”的保尔森最终将庞大的金融烂摊子转化为了邮递给每个美国人的纳税清单。有人戏称,美国财政部已经变身为资产管理公司,保尔森荣升公司董事长,这个高盛前CEO似乎把他在高盛的状态延续进了财政部。
但国王也有屈膝之时。为了恳求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支持7000亿救援计划,保尔森单膝跪倒。佩洛西直言不讳:“不是我想阻止你,是共和党。”大选将至,政治与经济早已不再是彼此的绝缘体,通过救援方案,就等于承认共和党的小布什政府把美国经济搞得一团糟。7000亿在众议院首次表决未通过,即显示出了共和党人在经济大势与党团利益间的艰难抉择。最后,他们选择把黑锅留给布什,光明前景送给麦凯恩。
可是骂保尔森的人却丝毫没犹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7000亿计划是在“给内出血的人大输血”,保尔森是个骗子。连斯蒂芬·科尔伯特这样的喜剧丑角也模仿保尔森的口气讽刺说:“噢,我的上帝,社会正在倒塌,我们很快就会像狗一样在街上自相残杀,如果下周前我们不能改变这一切,一位跛脚的独眼男孩就会成为国王。”
此时的“国王”保尔森,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要对他恭敬三分,于是,连并无交往的奥巴马也主动打电话向保尔森讨教了。

  

  实用主义、基督徒、银行家

  

  踏入财政部之前,媒体给保尔森列出的标签通常是:实用主义的基督徒投资银行家。而这个标签的中心词,是银行家。
曾任高盛CEO的保尔森是华尔街出了名的实干家,时至今日他依然拒绝劳力士,只戴廉价电子表;因为他喜欢打电话而不用电子邮件,人们都叫他“拨号员”。但这位身材高大的“拨号员”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般和蔼可亲。最著名的典故是,保尔森对“二八法则”的“另类诠释”曾让所有高盛员工心惊胆寒:“公司多数财富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所以开除一些人其实关系不大。”
保尔森曾说:“美国老百姓对华尔街大佬们的天文数字薪水愤怒至极!”此次金融危机中,华尔街高官们“赚钱归自己、危机吃大家”的行为已经被万民唾弃,但谁又能证明保尔森自己就不是高薪族呢?据彭博资讯转引高盛监管汇表道,保尔森2005年在高盛任职时的全部收入为3800万美元,包括工资、股票和股权。毫无疑问,这是当年华尔街投行CEO分红的最高纪录。他在高盛多年,共积累323万股股票,按当时价格算共计4.92亿美元,还有数千万美元的股权。失了业的雷曼雇员在保尔森的照片上扎满了大头针。
1946年,保尔森生于佛罗里达州棕榈滩,但在芝加哥长大,父亲是个珠宝经销商。小时的保尔森接受来自家庭的基督教科学派教育。该教派的信徒通常以祈祷而非服药的方式来医治病痛。但从保尔森“烂摊子处理专家”这个名字来看,他显然更相信实践而非祈祷。如今,保尔森的女儿成为了该教派著名刊物《基督教科学箴言》的。
作为一名基督徒,保尔森烟酒不沾,喜欢周末晚上与朋友们待在家中嚼汉堡包。保尔森的儿子梅里特是波特兰一支小型职业冰球队的老板。忙碌工作后,保尔森会在中午抽时间与妻子一起骑自行车外出锻炼。
保尔森先拿到了英语文学的学士学位,又摘得了哈佛大学的MBA,并顺利进入尼克松政府任职。后来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保尔森的政治之路也随之中断,他去了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34年后,他又踱回了政治圈。但他说:“在高盛时的我比现在快乐。”

  

  高盛的阴谋害人害己?

  

  华尔街巨变中投行们的“幸存者游戏”是公平的吗?更多的人认定其中有诈,包括美国联邦调查局。
在高盛与美国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下,其自救手腕运用得更加高明,也有恃无恐。高盛苦心思索如何利用财政部的人脉,高价卖掉自家坏账,廉价买下他家资产。至少,巴菲特购入高盛股份,验证了高盛的实力。
高盛希望华尔街的游戏能永远玩下去,它始终自觉是最聪明的玩家。然而,各种道显示,在贝尔斯登和雷曼倒闭的过程中,高盛竟落井下石,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据道,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前,两家的股票都猛跌不止,多家对冲基金大肆卖空,而高盛的交易员正是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在纽约伦敦两地大肆散布谣言,说两家投行资金紧缺、即将破产;同时混水摸鱼,乘机做空两家投行的股票,从中渔利。
贝尔斯登CEO施瓦茨和雷曼CEO富尔德都在第一时间出面否认了上述谣言,但似乎又同时坚信是高盛在造谣。据《华尔街日》道,雷曼CEO富尔德颇具暗示性地对高盛CEO布兰克芬说,他听到很多“杂音”,说高盛在制造雷曼的负面谣言,并在卖空雷曼股票。贝尔斯登CEO施瓦茨也对布兰克芬相当不客气,警告说高盛的交易员在搞鬼,要毁掉贝尔斯登,但施瓦茨认为布兰克芬并没参与造谣。两位“失败的”CEO都要求布兰克芬彻查此事,但布兰克芬矢口否认。
无奈终究是众口铄金,谣言成了谶语,美国证监会还在调查此事,但多半会不了了之。只剩下富尔德充满惋惜地说,雷曼破产是因为金融系统信心受损。
历史总是如此惊人地相似。雷曼倒台后,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就成为对冲基金谣言的下一个残杀对象。证监会紧急行动,阻止裸卖空行为,才保住了最后两家投行。
如今的高盛,就像被割掉了犄角的野兽,即无生命之忧,也无昔日的杀伤力。

  

  美国政商两界的过火缠绵

  

  财政部被说成是“高盛同学会”并不为过,它还是白宫的“黄埔军校”。
离开高盛的保尔森就任美国财长后,佐利克却辞掉了副国务卿之职而转投高盛,担任副董事长兼高级国际顾问团主席。投行与白宫之间的来来往往,就像是商业与政治一同坠入爱河,而此番的华尔街剧变,或许正是这场致命畸恋的苦果。
早在二战期间,高盛的合伙人之一西德尼·温伯格就做过罗斯福政府的肥缺——战争物资局局长。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从前任财长罗伯特·鲁宾到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史蒂芬·弗里德曼,从保尔森再到保尔森刚刚任命的7000亿计划“执行监管者”尼尔·卡什卡利,还包括议员、财政官员等,我们可以列出几百人的长长名单,都是高盛向美国政界输送的“高级人才”。连欧盟反垄断专员和意大利央行行长也都出身高盛。
美国《商业周刊》干脆建议总统候选人说,找幕僚,去高盛吧。刚40多岁就赚够了钱而退休的高盛大佬们,根本不计较薪水高低,他们需要政治冒险的刺激。
另一说法浮出水面,这些游走于政商两界的精英们,是否代表着商业对政府的影响能力呢?美国政府“招安”商界领袖的好处是用人唯才,但害处是忘却了官员本能或有意的利益输送。
保尔森在2006年才离开高盛,亲身经历金融海啸成长的他,应该知道弊端所在,但由于他又是金融海啸的始作俑者之一,很难要求今天的他打倒昨天的他。保尔森向国会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中,对如何加强管制、惩罚缺德银行家等只字不提。他不但要求在实际执行任务中有绝对的权利,而且同时要求在事后有不受法院和行政机关追究的特权。
鲁宾的作为也是殊途同归。美国自1980年代起便逐步解除对金融业的管制,1999年鲁宾游说国会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这个法案取消了1930年代便建立起来的金融防火墙,从此商业银行可同时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让尾大不掉的超级金融托拉斯得以产生;法案又规定同一机构的不同业务归不同的监管机关监管,造成漏洞,埋下了金融海啸的伏笔。但更有趣的是,法案通过之后一个星期,花旗集团便宣布鲁宾成为该集团三巨头之一。
法案通过前不久,原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但由于两者业务不同,合并存在灰色地带,经格林斯潘特许才得以生存,而鲁宾的法案,解了花旗的燃眉之急。
香港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赵耀华指出:“在美国,商业利益对政府影响无处不在。”此次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就得到金融界捐款2250万美元,麦凯恩得到1960万美元。吃人嘴软,拿人手软。不管谁当选,备受金融业恩泽的总统显然不会大力整饬金融业。这恐怕就是美国金融业监管天天喊、日日无的原因了,也是最终酿成金融危机的症结所在。有鉴于此,克林顿时期的劳工部长罗伯特·莱奇就要求禁止金融界进行游说活动和政治捐款。

  

  谁在操纵美国?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8年11月(上)杂志)

  

  华尔街人:没有朋友的“金融赌徒”

  

  文/丁 雨(纽约某投行金融分析师,《华盛顿观察》宫学敏亦对本文有贡献)

  

  没有人能控制华尔街

  

  由雷曼破产和美林证券被并购引发的金融风暴,扫荡着华尔街乃至纽约市的每个角落,以致华尔街人人自危。华尔街冷清了,似乎成了一条“死街”。往日订座困难的金融区酒吧和餐厅,现在只剩不到一半上座率。
9月15日,在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工作了10年的麦克无奈地步入办公大楼,来到了自己的座位收拾东西。按规定,他不准触碰电脑或复制、复印任何文件,然后端着装有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纸箱子走出了公司大楼。
“我失去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这对我的家庭是个非常严重的打击,我难过极了。”麦克说。
像麦克一样的雷曼兄弟雇员大概有2.5万多名,他们不知道何时能拿到下一月工资,或许那也将是他们的最后一份薪水。每个人都在收拾东西,交换联系方式,承诺在未来找工作时互相帮助。
不过,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要找到新的工作谈何容易。今年以来,华尔街在次贷风暴与破产的双重冲击之下,裁员人数已达4万多人,未遭裁员者薪资也会锐减。
这已不是华尔街的第一次变故。
18世纪,24个商人代表聚集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梧桐协议,规定在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证券交易,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90年代开始,摩根家族连续两代控制着华尔街。J.P.摩根甚至左右着美国的经济政策。终于,美国政府决定“收权”。在遭受联邦调查之后,J.P.摩根死于意大利。从此,再也没有谁或哪个家族可以控制华尔街了。
在纽约从事金融业的职员中,有10万在华尔街工作。因此每天的上下班时间,整条街都拥堵不堪。在华尔街,一个资历最浅的金融专业人员,也可以拿到至少6万美元的年薪,这就是名校毕业生对华尔街趋之若鹜的原因。

  

  他们只是酷爱交易

  

  在华尔街,年过6旬的投资经理仍然怀着饱满的精神研究新的行业、新的市场;资深分析师一边吃着简单的午餐,一边读着像砖头一样厚的告;银行家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不仅是因为完成任务的压力,也是因为热情;分析师每天阅读几百页研究告不仅是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为兴趣;交易员每天打几十个电话、输入上百个交易指令不仅是为了应付老板,也是因为他们喜欢交易。
从早晨7点到晚上12点,在华尔街的每一个金融机构办公楼里,灯光都不会熄灭,电脑都不会关闭。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时候,外汇交易员还在聚精会神地做着某个遥远市场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分析师已经喝着浓浓的咖啡,在开始举行例行晨会;在所有人都在与家人欢度周末的时候,投资银行家可能正在9000米高空的机舱里奔赴某一个新兴国家,准备星期一和他们洽谈IPO问题。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爱好。
事实上,作为美国金融服务业的总称,华尔街实际已经代表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帝国。但顷刻间,华尔街的中国大厦将倾。
华尔街操纵着全世界80%的资金。美国税务局的统计数字:2006年纽约华尔街30多万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了30万美金,也是美国人平均收入的7倍左右。而高层的年薪达到8位数。
美国流行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既不会唱歌又不会打篮球,却希望过得像明星一样,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去华尔街。”

  

  没有朋友,
只有同事和客户

  

  华尔街上30来岁的百万富翁比比皆是。经济危机之前,毫无经验的大学本科毕业新生,在摩根斯坦利可以拿到10万美元年薪。如果是商学院的毕业生,年薪底线是8.5万美元(年终另有11.5万美元左右的奖金)。一个有五六年工作经验的副经理,年薪一般在50万到70万美元之间。
而工资并不是华尔街人收入的主要部分,红利才是大头,一般分红和奖金占年收入的75%。2006年,华尔街的25位顶尖对冲基金经理总共挣了140亿美元,收入最高的是一位69岁的数学教授詹姆斯·西蒙,一年收入达17亿美元。但有人认为华尔街的巨额年终奖制度会迅速掏空公司利润,也是导致许多公司破产的原因。
麦克没来华尔街之前住的是个小公寓,只有一个房间,厨房、卧室和客厅都在一起。那时候,家里只有一桌一椅和一部电脑。因为买不起床,他晚上就睡地板,平时唯一的消遣就是去健身房练举重。
到雷曼工作不到3年,麦克就搬进了曼哈顿豪华公寓,而且银行账户里也多了几百万美元的存款。
华尔街人生活和工作不分家,上班时拼命干,节假日也要跟客户打高尔夫球、聚会。他们穿着讲究,谈吐得体,全天24小时严阵以待,往往除了同事和客户再没其他朋友。华尔街只认钱不认人,这里是个单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那些原来学习工程、机械、化工、能源、生化等专业的人才,改行从事金融常常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所以华尔街信奉“英雄莫问出处”的信条,复合型人才在这里最受欢迎。
比如,美林证券一个高级投资经理出身贵族世家,他对理财非常感兴趣,虽然学的是音乐和经济,但到华尔街转行搞金融后,很快就进入角色,目前在能源领域掌管着7亿多美元的业务。他的夫人则出生在新泽西州的贫民区,考上哈佛后,半工半读才完成学业。她也在美林证券公司,她担任部门经理,手中掌管着9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当然,华尔街的高薪并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首先,华尔街上的第一线工作是交易。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交易员时刻高度紧张,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走进华尔街的任何一家公司,你都看不到50岁以上的人,这里吃的是青春饭。因为工作实在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干到40岁的时候,多数人就已经灯枯油尽、无以为继了。

  

  痴迷于金钱冒险就像是吸毒成瘾

  

  戴维曾担任一家证券公司的副总经理,整整两年,他周一到周五在公司作股票交易,周五晚上坐飞机去拉斯维加斯,在赌场里连赌48个小时,周日再坐夜间航班回纽约,下飞机后直奔办公室,开始又一周紧张的工作。他经常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中,金钱的冒险成了一种戒不掉的毒瘾。股票交易所在周末休息,赌场是唯一能提供这种冒险刺激的地方。他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周末跟女朋友约会,或者陪父母吃顿饭。
在华尔街做投资模型和金融软件系统开发,往往需要至少两个专业以上的知识。譬如做投资模型的人,一般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数理博士,还必须懂得金融和电脑编程;而做金融系统开发的,除了电脑科班毕业外,还必须懂得金融知识,特别是华尔街的证券知识。资本家只支付一人薪水却完成原属于两个甚至三个人的工作,还免去其中的交流沟通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华尔街的工作是超级动荡的,每家投行一到年底就有表现评估,通常需要6到8个人给你做出评价,包括老板,两到三个同事,两到三个你的客户,而且是背对背的打分评估。一般来说,华尔街的员工每隔三年会碰到一次“下岗”。
在美国金融界工作20多年的资深金融专家詹姆斯表示说,金融界非常残酷、现实,如果不挣钱,马上就会被裁掉。他曾在美国一家非常知名的投资银行工作,经历过“星期五发红包,星期一整个团队扫地出门”的事情,至今心有余悸。

  

  还是无法放弃华尔街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8年11月(上)杂志)

相关文章 高盛最后的疯狂高盛“道德黑幕”震动美国欧债危机蔓延背后再现高盛“魔影”欧洲新主人就叫高盛金融资本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美国高盛财团“欺诈门”谈起高盛:欧洲的新主人郑若麟:金融资本“高盛嫡系”已渗透欧洲?河清:欧洲的“高盛政府”---全世界都为国际私人银行家买单海啸后的希望:高盛必将在三年左右倒闭高盛涉嫌欺诈国内企业真相忽悠是企业巨亏主因双面高盛“三屠”我国资本市场叶檀:向国际投行泄密就是出卖同胞
标签:华尔街   美国   金融   美元   工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