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衍生的闲言碎语
金融衍生工具衍生的闲言碎语
——乱读随钞之三
马望野
=================================
加个楔子: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您会抄不会抄。
有明抄,有暗抄,明暗各自有门道。
暗抄图的是私利,改头换面糊高帽。
明抄为的是公众,正大光明寻补药。
(一)难得先见之明
“世界正在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中苦苦挣扎,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和华盛顿决策者都没有先见之明。新作《资本主义的代价:理解市场的严重破坏作用并巩固我们的经济前景》极具可读性。该书罗伯特*巴伯拉将经济预测和政府决策方面的惨痛失败归因于‘因被误导而对自由市场绝对可靠性所持的信心’。” “巴伯拉写道:‘情况并非是我们信错了人,而是我们信奉的典范是错误的。2008年发生的大事表明,将天真的自由市场言论作为政策指导是引发灾难的一个因素。’”(美国《纽约时》网站4月19日记者哈里*赫特:《自由市场缺陷暴露无遗》)
“巴伯拉将美国房地产市场暴跌列为‘明斯基式危机’的一个经典案例。他指出,1966年至2002年间,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这反过来让主流经济学家们和房主们以为,房价永远不会下跌。实际上,随着房价的上涨,人们在房地产市场里加大了赌注,其形式就是次级抵押贷款、抵押再融资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美国《纽约时》网站4月19日记者哈里*赫特:《自由市场缺陷暴露无遗》)
“巴伯拉对学术界进行了批评。他表示,学术界创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而这些模型成了那些金融衍生品的理论依据。他说,‘支撑那些模型的是一种假设,即人们消息灵通,且行事理智。’他还说,‘他们未能认识到,金融市场会定期出现混乱状态。’”(美国《纽约时》网站4月19日记者哈里*赫特:《自由市场缺陷暴露无遗》)
“美国的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甚至脱节,是导致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所有制的多元化等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宏观控制的难度,我们要有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人民日》2009/03/24朱佩娴:《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爆发》)
(二)早就预料到了
“的确,中国领导人也许比大多数人都有先见之明,他们清楚美国不停地创造衍生产品不过是在搭建空中楼阁。中国前总理朱容镕基的顾问高西庆在2000年说,如果你单独看每一个(衍生)产品,他们都有意义。但加起来却什么都不是。他们都是垃圾,是用来骗人的。就在他这样说的同时,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却在大谈特谈衍生产品的经济价值。”(英国《金融时》2009/03/19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亚洲资本主义留给西方的启示》)
“他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外汇储蓄积累。从1998年底至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蓄从近1450 亿美元增至近两万亿美元。。。。。。。这有助于保护亚洲国家抵御来袭的金融风暴。”(英国《金融时》2009/03/19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亚洲资本主义留给西方的启示》)
“今年(引注:2009年)3月22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自豪地说:‘早在三年以前,当大家还沉浸在创新和大量流动性的兴奋之中的时候,银监会就预料到了(全球金融危机)这场风险马上就要发生,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北京晚》2009/04/04苏文洋:《仅仅有监控、预测是不够的》)
“。。。。。。中国还是在美国市场赔了800多亿美元,上万亿美元外汇安全还让总理担心,原因何在?”(《北京晚》2009/04/04苏文洋:《仅仅有监控、预测是不够的》)
“银监会三年前就预测到了这场危机,中国平安、中信泰富以及一些国有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如果是在‘明知山有虎’的情况下,仍然大量购买海外金融企业的有毒资产,给国家和股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也要查清责任,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北京晚》2009/04/04苏文洋:《仅仅有监控、预测是不够的》)
“其实,透过危机的本质,人们意识到,超前消费并非问题的全部,而真正致命的,是华尔街发明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及这种貌似可以无限创造信用的钱生钱的把戏带给大家的诱惑。”(《北京青年》2009/05/16张国庆:《奥巴马 “不差钱”》)
(三)为辛苦为谁忙
“‘华尔街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你设计出一个复杂的金融产品,在欧美卖不出去,一定能卖给中国。这值得我们深思。’这是美国康乃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新华社2009/04/12日道)
“黄明教授说,例如很多中国的QDII产品在欧美根本不允许卖给本国百姓,但却堂而皇之的涌进中国的银行卖给中国老百姓,很多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在香港卖给中国企业,或通过香港私人理财等形式卖给民营企业家,如同洗劫一样把民营企业家的财富掠夺。”(新华社2009/04/12日道)
“黄明教授说:种种例子表明,中国的个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买了大多我们不懂的金融产品,导致蒙受巨大的损失。。。。。。。目前中国对场外市场、复杂衍生品的监管比美国更松,监管不到位,法律没有威慑力,国际投行就是利用这些在中国兜售大量金融衍生品。”(新华社2009/04/12日道)
“初步统计发现我国共有2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业务,有盈有亏,亏损居多。”(《北京日》2009/05/06记者王刘芳道)
“此前中国中国五矿、株冶、国储铜、中航油等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也曾发生过巨大损失,留下了惨痛教训。据透露,2008年又有东航集团、中国远洋等中央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出现巨额浮亏。动辄几十亿元的亏损,已严重危及了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国有资产的安全,令人痛心。”(《北京日》2009/05/06记者王刘芳道)
“与央企投资金融衍生业务的大手笔相比,地方企业要谨慎得多。公开资料显示,此次投资金融衍生品出现亏损的地方国有企业惟有深南电。”(《北京日》2009/05/06记者王刘芳道)
“‘他们(中国人)每日辛勤劳作生产产品给美国人用,而我们给他们一些纸片。当他们想用这些纸片,例如几年前来买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时候,却发现这纸片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2005年中石油竞购优尼科,因遭美国方面阻挠而失败)。’‘股神’ 巴菲特近日在公开场合替美国第一大债权国中国叫屈的这番话,也道出了不少国内学者的心声。”(《环球时》2009/05/08)
“把客户的钱赔得精光,却依然拿着高昂的佣金,这种不公平的怪现象就发生在(我国)基金公司与基民之间。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基金累计亏损1.5万亿元,不过基金公司管理费却高达307.32亿元,再创年度管理费收入的历史新高。基民感觉自己像傻子,花高价请人去赔自己的血汗钱。”(《北京晚》2009/04/01记者邵泽慧:《我亏1.5万亿你赚300亿》)
(四)得了便宜还卖乖
“奥巴马在新墨西哥州发表演说时指出:“我们不能一直向中国借钱。我们必须为借贷付出利息,那就意味着我们在用我们子孙的未来做抵押,让他们还更多的钱。”(彭博新闻社网站5月14日道)
“虽然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保证,中国在美国购买的国债会安全,但是美国媒体还是担心中国可能会突然想要素回。为此,16日的《赫芬顿邮》为奥巴马支了四招,教他如何‘躲债’:
首先,告诉白宫的所有人,如果中国来电话就说‘总统不在’。情况大致是这样:当中国打电话到奥巴马办公室时,有人接电话说:‘喔,他在这呢,等下我去叫他。’此时,债主能听到办公室嘈杂的声音。几分钟后该人回来说:‘我以为总统在办公室,但是很抱歉,他一定是刚出去了。’债主一定很无奈。当然,接电话的人还可以告诉债主,总统搬出去了,如果被问及总统搬到哪了,就告诉他前任总统的住址和电话,因为一切债务都是他造成的。如果奥巴马不幸接到了来自中国的电话,那么就假装自己不是总统,要平静镇定地回答:‘抱歉,我不是奥巴马,我是他的同事史蒂夫。’即使对方说‘你的声音听起来很像总统啊’也不要承认,只要一笑置之说:‘是啊,大家都这么说。我能给他捎句话吗?’另外,在问题解决之前,不要叫任何中国外卖食物到白宫。理由很简单,送食物的快递人员也许就是中国政府派来的官员。你认为这顿饭只有12美元,但收到的极有可能是一张一万亿美元(原文如此——编者注)的账单。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你就假装回去拿钱,然后把快递人员锁在外面,再也不要理会他。尽管这听起来有些无理,但却很有效。快递人员早晚都会离开,并且要记得,给他们闭门羹之前先把食物拿进来。最后,如果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建议还是找一个赚钱的方式把债务还了,譬如参加全民节日《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赌注就为一万亿美元;如果输了,反正已经欠了这么多,再欠一万亿又何妨呢?”(《环球时》2009/03/17张笑恩:《美媒教奥巴马四招躲“中国债”》)
(五)“死鸡撑烂镬”
“虚拟经济一般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我国的突出矛盾则是虚拟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一般说来,虚拟经济依托于实体经济,如表现为有价证券的虚拟资本就是在真实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有的有价证券可以不依托于实体经济,如衍生金融商品,它是在债券、股票、债券债务合约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需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但不必一谈虚拟经济就色变。”(《人民日》2009/04/27曾康霖:《不必一谈虚拟经济就色变》)
不要上闩——
智者千虑,未必万全;
愚者千虑,或有卓见。
百家争鸣见识多,
百花齐放颜色妍。
童言无忌天地广,
宰相肚里能撑船!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从善如流,稳如泰山!
(2009/05/27)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