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诊错了病,下错了药--三论美国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诊错了病”“下错了药”!

  

  ——三论美国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迎春

  

  目前经济危机已经向全世界蔓延,发展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了,但是,为了保持论述的连续性,这里仍然只探讨美国的经济危机。

  

  为什么我们要反复论证危机的性质和客观必然性呢?原因就在于社会学、经济学领域历史唯心主义猖獗,很多人都把经济危机仅仅看作是人们主观行为的结果,而不承认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所以我们要反复论证危机的性质和客观必然性。不认清经济危机的性质和客观必然性,一定会“开错药方”,“下错药”。

  

  一,错误地诊断“病症”、“病因”

  

  仅仅是金融危机,还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到目前为止,人们把这次美国的危机还称作“金融危机”,不承认是经济危机,最多也只承认“影响了”“实体经济”,更不会承认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了。这就错误地判断了“病症”和“病因”。不能科学判断“”病症和“病因”,当然要“下错药”,更不可能治好“病”!

  

  最近有纸道,召开亚欧峰会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峰会”,“应对全球金融系统崩溃的问题”等。可见,直到现在人们还只承认是金融危机。由于仅认为是金融危机,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国家收购金融机构的部分股份,加强“流通性”。所以美国拿出了7000亿美元救市,其他国家也纷纷仿行,但是,股市仍然“跌跌不休”,生产继续萎缩,可见“诊错了病”,“药不对症”!

  

  我们认为美国的这次危机,是生产过剩(相对)的经济危机,而不仅仅是表面的金融危机。

  

  首先,房屋卖不出就是房屋生产过剩的表现。在《从美国的经济危机看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文章中,我们就指出:“这次危机突出地表现为房屋的“过剩”,卖不出去造成的。由于广大劳动者没有钱买房,于是金融机构就贷款给他们买。这本身就是“负债消费”,或者叫“超前消费”,按我国的老话说叫“寅吃卯粮”。开始金融机构贷款给有一定条件的人,如有固定收入,有一定的抵押品,首付多少款等等。但是,房子还卖不完,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钱,也贷款给不具备这种最低条件的人。这不是生产过剩又是什么?”“-------一些劳动者没有购买房子的能力,房屋生产过剩,这就是当前危机的根源。虽然当前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领域,但是,根源是人们还不起买房贷款造成的,是房屋贷款的危机,实际上就是生产过剩的结果。

  

  其次,贷款消费就是从购买力的方面表现出的生产过剩。

  

  .美国是贷款消费的典型。美国贷款消费不仅仅有房贷,还有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上学贷款等,据有关资料,“2006年美国家庭的总债务与上年比大幅上升了9%,达到12.8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9.7万亿美元是住宅贷款,2.4万亿美元是信用卡欠款和买车贷款等。2007年,美国家庭平均信用卡卡债为9900美元。2007年第4季度,美国家庭的债务已经达到他们税后总收入的140%,一个家庭年收入的14.3%用于还债。”(引自《天文数字的美国家庭的债务》)这种贷款消费的恶性膨胀,曾被人们美名为新的消费“观念”。而这种所谓的“新消费观”,正是从购买力方面表现出的消费品生产过剩。当然,美国人们大量的生活消费品已经不在美国生产了,特别是所谓“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都转移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可见当前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最近,美国生产下降,商务部10月30日宣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三季度按年率计算出现0.3%的负增长;约占经济活动三分之二的个人消费开支也下降了3.1%,这是自1991年年底以来首次下降。(参看《参考消息》2008年11月1日第4版)另据美国政府10月3日发布告说,美国雇主9月份裁减了15.9万个工作岗位,这是连续第十个月裁减工作岗位;实际消费在6月下降了0.2%,在7月份下降了0.5%,8月份持平;8月份的工厂新订单减少了4%,;资本货物订单减少了2.4%等等。(参看《参考消息》2008年10月7日第4版)从失业人员增加,订单减少,消费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等,充分说明美国的经济危机确实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对危机性质的认识不同,对造成危机的原因看法也不一样。

  

  认为危机仅仅是金融危机,说危机的原因是:信心不足;贪婪;监管不严造成的,总之,是社会意识和措施不力等主观原因造成的,不承认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客观的必然性。

  

  有人说形成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信心不足,所以“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信心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战后日本经济出现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人们赞扬“日本经济奇迹”,认为美国应该学习日本“模式”,对日本经济充满信心;后来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处于长期停滞,美国经济又有发展,于是人们又说美国的“经济模式”如何好;这次经济危机从美国首先爆发,又说美国经济“监管不严”等等。可见,信心是社会意识,是客观经济形势的反映,而不是信心决定经济形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次经济危机使人们对美国经济失出信心,再一次证明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有人说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是由于华尔街老板的“贪婪”。

  

  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就是要赚钱,要赚更多的钱,所以不可能不“贪婪”。资本主义社会是“弱肉强食”的制度,大资本家吃小资本家,强资本家吞并弱资本家,这次危机中无数的兼并事实,说明资本家必然“贪婪”。所以,如果说这次危机是资本家“贪婪”造成的,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就应该天天处于经济危机之中。

  

  有人说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是由于“监管不力”。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资本家就是要赚钱,谁来监管资本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资本家的总代表,它能监管资本家吗?当然不可能!

  

  当美国的安然公司爆出假帐丑闻之后,中央电视台有一段对话很说明问题,特转录如下:

  

  “观察员:当安然和世通爆出的会计丑闻被认为只是美国企业中少数几个烂苹果的时候,紧步安然和世通后尘,美国一连串的公司丑闻在2002年接连暴露。企业假账的震荡还未消失,更大的震惊接踵而来:进行财务审计的安达信、毕马威等老牌会计事务所居然是造假的帮手。华尔街的顶级投资银行,无论是著名的美林公司还是花旗银行旗下的所罗门美邦,也滥用投资者的信任谋取自身的私利。
主持人:以往在人们印象当中美国的法律体制是最健全的,它的公司也是很健康的,但是为什么美国突然间一下那么多大公司都出现问题,而且都是会计丑闻?
观察员:我想对公司治理新的因素在起作用,现在普遍推行的所谓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这样一个制度,每个高级管理者或者是一般的员工都有股票,股票一上市从股市得到盈利很多,出现这样一种虚盈利造假的动力。”(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公司频爆丑闻经济低迷》)

  

  事实证明作为监管机构的会计事务所不过是“造假的帮手”,也要谋取“自身的私利”,当然也会一起造假。

  

  政府作为资本家的总代表,就更不会认真监管资本家了。美国政府利用美元所占有的世界货币的地位,大量发行纸币,肆无忌惮地掠夺世界各国的财富;大量发行各种债卷,靠借债打仗、维持表面繁荣,这样的政府怎么会认真监督资本家呢?

  

  可见说“监管不严”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也不符合实际。

  

  马克思主义早就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要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这种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决不仅是人们主观意志造成的;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当然,每次经济危机各有特点,这次危机突出表现在金融领域,是和前一段时间美国的虚拟资本恶性膨胀和信用的恶性膨胀紧密相联。

  

  二,这次危机“病症”的特点

  

  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

  

  美国的危机首先是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开始,接着就是五大独立投资银行的破产、倒闭:贝尔斯登被拍卖,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宣告了独立投资银行形式的终结,整个金融、信贷系统出现崩溃的征兆,因此人们把危机称作是“华尔街风暴”,被看作是金融危机。既然危机的性质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为什么首先表现为强烈的金融“风暴”呢?

  

  金融危机往往与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结合在一起,也可能取得相对独立的形式,如通货膨胀等。这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突出表现为金融危机,与所谓的“金融创新”以及信用膨胀有关。

  

  前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形成了虚假的繁荣,是靠虚拟资本膨胀和信贷膨胀造成的,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泡沫”破灭,首先危及的就是金融领域。

  

  造成这次美国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

  

  前一段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一部分是靠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卷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股份公司的股票,企业或国家发行的债卷等----------它不是真正的资本,而是‘资本的纸制复本’。它只间接地反映实际资本的运动状况。”(《政治经济学辞典》上许涤新主编第561页)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数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虚拟资本最终要受实际资本制约,差距过大,就是通常所谓的“泡沫”。正如大量发行纸币,并不是物质财富的增加一样,股票等有价证卷面值的涨跌,也不能真正表现财富的增减。

  

  美国从次贷危机引发的危机,就是由于投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大肆倒买倒卖有价证卷,还有所谓的“衍生金融”产品,并美其名为“金融创新”,造成了世界性的虚拟资本恶性膨胀,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卷入了有价证卷的投机倒把,所以,这次金融危机把很多国家都卷入了进去。而有价证卷的买卖,不过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并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只有通过职能资本的运动,经过生产和流通过程,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和实在的利润。总之,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有着内在的联系。不是倒买倒卖有价证卷,虚拟资本膨胀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反之,股价等有价证卷下跌也不一定就是财富的“缩水”其实,钱是不可能直接生钱的,不管在有价证卷之间怎么买过来、卖过出,都不可能增加物质财富。这次危机再一次证明,真正的财富只能是物质产品,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资本的纸制复本”。

  

  冰岛的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一个30多万人口的小国,因为大力发展金融业,倒买倒卖有价证卷,经济一度显得很繁荣,但是危机一爆发,暴露出1383亿美元的外债,而国内生产总值才190亿元,整个国家靠负债维持。可见,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最终“泡末”总是要破灭的。

  

  这次经济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恶性膨胀。

  

  造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的另一个原因是信用的恶性膨胀。美国政府发行了大量的债卷,我国政府就是巨额美国国债的持有者;美国的地方政府、企业也发行债卷;为了刺激人们消费,金融机构还运用各种手段贷款给群众,前面已经说过,2006年美国的家庭负债已经高达12.8万亿,为税后总收入的140%。从全国看,美国年国内生产总值才14万亿,但是总债务已高达53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好几倍。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恶性膨胀,并不是财富的增长。商业和银行信用总是围绕着职能资本的运动进行的,最终要受职能资本运动的制约。“-----随着信用的扩张,也会助长买空卖空和投机交易,这一切都会加深市场的盲目性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虚假的需求所造成的表面繁荣掩盖着商品滞销的真相,从而加深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银行信用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加深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辞典》上第554、555页)

  

  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时期,运用货币、财政政策作为“反危机”的手段,不断地降低利息率,刺激经济增长,使各种债务急剧增加,也促使了虚拟资本的暴涨,倒买倒卖、投机倒把的盛行,造成美国经济了虚假的繁荣。

  

  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了整个货币、信用关系的中断,而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必须靠信用关系维系,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关系中断,必将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所以,他们把稳定金融作为头等大事也在情理之中。金融混乱成了这次危机的突出特点。但是,把这种表面现象作为“病因”,显然是“开错了药方”。

  

  三,“下错了药”

  

  一些人认为,只要解决了所谓的“流通性”问题,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关系恢复了,经济就能正常运转,这也是一种错误观念。

  

  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再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当发生金融危机,银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遭到破坏,必然造成货币信用领域中的动荡和混乱,整个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能正常运转。所以,美国和其他国家都一再强调“流通性”,实际上就是要恢复正常的商业、银行信用关系,美国政府拿出7000亿美元来“救市”,加强所谓的“流通性”。但是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因为,他们“诊错了病”,当然要“下错药”了!

  

  在生产衰退、生活紧缩的形势下,拿出大量资金注人入金融机构,也难以恢复正常的信用关系。因为,信用关系是建立在正常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基础之上的。生产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信用关系也一定会出现混乱。即使金融机构的信用恢复正常,但是经济危机仍将继续。原因就在于社会生产之间还有着各种内在联系,违背了这种内在联系,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不可能正常进行。这种内在联系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这次美国经济危机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物质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联系;生活消费品与购买力之间的联系;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之间的联系等。

  

  1,物质生产中生产资料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的联系

  

  物质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部分,就是马克思所谓的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与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否则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这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联系。

  

  这次美国的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房屋、汽车等生活资料生产过多,消费不了,因此,房屋、汽车等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能按原来的规模继续进行;与房屋、汽车相关联的生产资料生产,如建筑资料、汽车的零配件等生产资料当然就也不能按原来的规模进行生产了。可见,即使“流通性”正常,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都能得到贷款,但是,房屋、汽车卖不出去,建筑材料的生产、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也不可能按原来的规模继续进行,更不能扩大生产的规模了!

  

  2,生活资料的生产要和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适应。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活资料是商品,要有钱买才能消费。所以,生活资料的生产必须与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适应,生活资料只有被人们购买,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

  

  前面说美国的房屋、汽车等生活资料生产过多,消费不了,并这不是说房屋、汽车等就是绝对消费不了,而是说与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比,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或者说是人们没有钱买这么多消费品。

  

  以房屋为例。“据美国房地产跟踪公司统计,目前,美国被银行回收的房产达到创记录的82万套,远远多于2006年底的22.4万套。”(转引自《参考消息》2008年10月29日第10版)可见,这82万套房子原来是有人住的,而这些人是借钱购买的,现在还不了贷款才被赶出住宅。那么,资本家会不会提高工人工资以“增加内需”呢?不会,资本家的本能就是要压低工人的工资,以增加利润。正因为美国资本家不愿意提高工人工资,才把大量工厂转移到我国以及其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以减少工资的支出。如果美国资本家愿意提高美国工人的工资,他们就不会到外国建立工厂了。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被雇佣劳动经济制度限制的。这种对消费需求的限制,与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矛盾是不可能克服的。而生活资料的生产又必须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适应,生产才能正常进行。所以,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说“内需不足”,是雇佣劳动制度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经济危机破坏生产力,然后经过萧条,逐步复苏,最后到高涨,如此周而复始,这才是造成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既不区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更没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概念。这些客观存在事实的区分是必须的,否则就不可能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如生产领域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等;许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文教卫生、国家机关以及军事部门等,不创造物质财富,这些单位所需的经费以及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是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取得的,这就是再分配。可见,初次分配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随物质生产的发展增减;而再分配则主要是以财政收入为基础的分配。

  

  美国生产工人的工资,是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这是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工资,一般会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提高。但是,美国的物质生产大量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因此被称为“空壳”经济。只是因为房屋不能移动,否则房屋建筑也会转移到国外生产。从2007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看,制造业增加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7%,加上农业、矿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值,总计才25.8%,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多一点;而金融、保险、房地产、出租和租赁业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7%,再加上政府支出等非生产性行业,几乎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数据转引自王小强《百年一遇的繁荣与危机》)物质生产比重这样低的“空壳经济”,还要保持一定比率的失业人口,因为没有这些失业者,资本家就不可能“自由地”雇佣工人了!在这种“空壳”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工人的有支付能力不可能很高;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费和工资,则主要靠国家财政提供。美国依靠美元占有世界货币的地位,大量发行纸币、国债,搞赤字财政支撑着虚假繁荣。经济危机一爆发,建立在赤字财政基础上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必然会萎缩,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必然下降,再生产就不可能正常进行。

  

  当然,美国的资本家还要从全世界各地赚钱,但是,在国外的物质生产所形成的购买力,也只能在外国实现;利润虽然归美国资本家所有,但是国家通过税收得到的很有限。所以,对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不会带来多大作用。

  

  总之,美国的这样一个“空壳”经济,加上虚拟资本、信用的恶性膨胀,建立在赤字财政基础上的非生产性的支出造成的虚假繁荣,遇到了周期性经济危机,“泡末”破裂后,危机的严重性是可想而之的。人们称这次危机是“百年一遇”,把它与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也是符合实际的。

  

  美国的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各国都向金融机构注人巨额资金“救市”,增加“流通性”。但是,经济衰退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各国政府又纷纷采取降息措施,以求刺激经济,避免严重衰退。这又走回到了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时期的老路,为下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作准备。

  

  经济危机表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外壳的矛盾,已经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炸毁”雇佣劳动制度。

  

  从思想、理论的角度看,美国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理论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资本论》不仅在欧洲热销,连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恩。威廉斯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在19世纪发表的关于资本主义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转引自《参考消息》2008年9月27日第3版)”

  

  从政治的角度考察,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区爆发这样严重的经济危机,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没落,说明雇佣劳动制度必将被“炸毁”,也显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这种陈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以说这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也就是社会主义新高潮的起点。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美国   生产   经济危机   危机   资本

条留言  

给我留言